【時報訊】鑽石山荷里活廣場命案掀起各界對本港精神健康服務的關注,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本周五(9日)將討論醫管局精神科人手等問題。委員之一、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講座教授陳友凱稱,目前照顧社區精神科患者的「個案經理」大多為社工,欠醫學訓練,未必能完全照顧中度至嚴重患者醫學需要,會上值得討論仿效美國培訓具精神醫學資格的「臨牀社工」。有本地精神健康慈善機構早前諮詢本港多間大學及社福機構後提出類似建議,臨牀社工身兼輔導及治療角色,另建議培訓情緒輔導員,能短期內大增人手。
明報記者 張逸羲
精神健康委料本周討論
醫管局精神科醫生、護士及臨牀心理學家短缺,社福界亦見人才流失。據醫管局回覆數據,截至今年3月31日共有430名個案經理服務約1.81萬名患者。該局稱經理對病人比例由過去約1:50降至約1:41,並會在2023/24年度增加6名經理,目標達至1:40。
陳友凱向本報表示,精神科服務須靠跨專業團隊,在病人集中的醫院較易做到,社區患者則依賴個案經理跟進,現時主要由社工擔任,但一大困難是社工缺乏醫療訓練,認為培訓臨牀社工可彌補不足,惟有關專業需長時間集中培訓,資格認證非常重要,並非「唾手可得」能即時增加人才。
個案經理一對41人 醫局稱會增人手
臨牀心理學家、精神健康慈善機構「香港心聆」行政總裁凌悅雯接受本報訪問時稱,早前諮詢港大、中大、浸大及多間社福機構後,向精神健康諮委會提交建議書,提出由政府推動培訓臨牀社工(clinical social worker)等輔助專業人員。她稱臨牀社工讀完學士課程後須進修一至兩年精神醫學相關碩士課程,由於同時具醫學及社福資歷,臨牀社工可多層次照顧社區病人心理、家庭及工作等問題,她指現有大學提供類似碩士課程,相信整合後不難實行。
精神健康諮委會委員、社區組織協會幹事阮淑茵稱,本地機構曾推出類似試驗計劃,培訓人員應對長者情緒的知識和技巧,樂見初步成效,雖然不等同臨牀社工資格,但反映值得推動社工接受精神醫學訓練。
情緒輔導員助識別潛在患者
資歷要求低 可短期大增人手
凌悅雯稱,建議書另提出仿效英國等地培訓情緒輔導員,照顧輕微至中度抑鬱和焦慮患者,只需完成120小時課程並實習,可短期內大增人手。她透露其機構過去兩年開班訓練了80名情緒輔導員,推算本港每年須培訓至少50至100人才足夠,冀由政府推動,設資格認證及培訓標準,並讓情緒輔導員加入地區康健中心,與地區組織合作識別潛在患者,及早介入。據悉精神健康諮委會有意加強地區康健中心在精神健康服務的角色,細節仍待商議。
陳友凱稱英國情緒輔導員主要是未有執業資格的心理學系畢業生,且當地基層醫療遠較本港成熟,難直接套用;他稱情緒輔導員只能按指引跟進個案,醫管局以往雖曾培訓,未見明顯成效,但認為值得在諮委會討論培訓臨牀社工及情緒輔導員,長遠考慮引入,短期內則須先增加培訓精神科醫生、臨牀心理學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