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地理风情 做好“融新活”,建设博物馆之城
公益广告

做好“融新活”,建设博物馆之城

《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08日   第 12 版)

在博物馆之城的建设过程中,博物馆要有“融”的自觉,守正创“新”的手段,让文物更好地“活”起来,成为讲好古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生动载体

作为拥有博物馆最多的城市之一,北京2020年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概念和目标。2021年,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政府签订了共建博物馆之城的战略协议。建设博物馆之城,要做好“融新活”。

首先要突出“融”字。博物馆以前更多地强调“自转”,主要围绕自有馆藏开展研究、设计展览、提供社会教育,而馆际之间、博物馆与城市之间的“公转”还不够。建设博物馆之城,博物馆要融入城市的方方面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让整个城市成为一座全域活态博物馆。同时,建立博物馆之间的紧密联系,发挥大馆、小馆、类博物馆等不同类型博物馆的作用。只有这样,博物馆才能在城市的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今年北京首次开展博物馆活动月,举办一系列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推出10条博物馆研学线路,拉近了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促进了文化遗产与城市的积极联动。

其次要突出“新”字。博物馆进入注重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路径。科技推动博物馆蜕变,数字引领馆藏新生。刚刚推出的“北京博物馆云”小程序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促进“馆城”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实现博物馆“资源云聚”“服务云通”“数据云连”“展示云浸”,用户可以在虚拟时空畅游北京,感受古都的无穷魅力。

第三要念好“活”字。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只有把研究做扎实了,才能让传播、发展成为有源之水;靠生动的讲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北京博物馆社教工作已经形成矩阵效应,延伸出图书、动漫、舞台剧等丰富新颖的形式和产品。增长知识、培养审美、休闲娱乐……逛博物馆成为最受市民喜爱的新生活方式之一,2022年北京各博物馆举办展览和活动近600项,年接待观众超过5000万人次。

3000多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北京的金名片。在博物馆之城的建设过程中,博物馆要有“融”的自觉,守正创“新”的手段,让文物更好地“活”起来,成为讲好古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生动载体。

(作者为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本报记者施芳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