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地理风情 广西加快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让文物“活”起来“潮”起来
公益广告

广西加快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让文物“活”起来“潮”起来

本报驻广西记者  宾  阳  通讯员  莫  曲

夏日的南国边疆,山丰水盈。八桂大地上,星罗棋布的博物馆活力四射,服务内容各具特色、丰富多元,让人流连忘返。

博物馆体系布局持续优化

7月9日,上海游客许家玲参观了世界文化遗产——左江花山岩画之后,又来到了崇左市壮族博物馆“补脑”。馆里的基本陈列“百里岩画 骆越神工——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陈列”“瓯骆传承 壮家欢歌——壮族历史文化展”,是人们了解花山和壮族的窗口,也是国内外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骆越文化、稻作文化、舟水文化被壮族先祖巧妙展现在岩壁上,生动反映了古骆越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这些在‘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陈列’中得到展现。”崇左市壮族博物馆馆长韦宁说。

2022年,崇左市壮族博物馆被列入中央免费开放资金补助名单。这一年,广西全区有16家博物馆被列入该补助名单。至2023年6月,获得中央免费开放资金补助的广西博物馆、纪念馆共有64家。这些博物馆、纪念馆散落在各地,为各族群众提供多样的文博公共服务。

同时,广西文物保护利用和博物馆改革不断深化。最近几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特色博物馆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广西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法规和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措施提出,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的基础上,一方面促进全区各级博物馆资源整合、协同创新、开放共享,鼓励和支持利用地域突出的特色资源,建设特色博物馆;另一方面,全面推进博物馆发展理念、技术、手段、业态创新,切实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转化与传播。

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广西已备案的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38家,可移动文物97万多件。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欧余军表示,经过多年的建设,广西已初步建成主体多元、类型丰富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其体系布局得到持续优化。

多措并举讲好文物故事

会开口说话的湖蓝色玻璃杯、吟诗作对的提梁铜壶、跳海草舞的铜凤灯……走进广西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令人惊叹,通过手机扫描还可以与藏品互动,领略 “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悠远与繁华。

“过去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文物收集、修复和陈列,现在主要是展现‘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拓展传播维度,激活文物的生命力。”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馆长廉世明说,为了让观众沉浸在文化体验之中,该馆利用现代动漫技术,让馆藏文物“活”起来、“动”起来。

和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一样,广西民族博物馆也很受大众欢迎。“在这里,我们通过内涵丰厚的文物和沉浸式场景,真切感受到了南国边疆绚烂的民族文化,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黑龙江游客刘德洪说,他和孩子第一次到广西,第一站就选择了广西民族博物馆。

近年来,广西让文物“活”起来成果丰硕。博物馆文创产品推陈出新,“科技+”智慧博物馆建设红红火火,市级以上综合博物馆均提供数字导览、虚拟展厅、自助讲解等服务。今年5月,广西区内博物馆入驻抖音,开展“广西文物dou起来”活动,让文物在互联网中“活”起来、“潮”起来。

“一个个博物馆正在不断革新理念,实现文物的重塑,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文化自信变得可知可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谢日万说,广西各地博物馆努力探索“线上+线下”的融合模式,以云课堂、直播、短视频等多种形式,讲好文物故事,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让更多人感触文物之美,触摸历史温度,感受中华魅力。

“到博物馆去”已成社会风尚

日前,2022年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公布,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行走的广西博物馆”文旅融合项目榜上有名。

“行走的广西博物馆”项目以文博主题改装车、车尾厢集市、快闪活动、文化沙龙、互动课堂等形式,用更多跨界融合的形式传播文物价值,讲好文物故事。项目自2022年9月启动以来,先后走进多个商圈、学校、社区,线下活动吸引了超过50万人次参与,推出的微博话题累计阅读量超过2000万。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长韦江表示,“行走的广西博物馆”让馆藏资源得到更多“年轻化”的呈现,促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为文物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创造无限可能。20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开创“馆苑结合”“动静相辅”模式,顺利完成改扩建工程并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截至2023年6月,新馆共接待游客近30万人。

在广西,越来越多的人到博物馆打卡,“瓯骆学堂”“文博旅游活动周”等品牌活动影响力日益扩大,“到博物馆去”已成为人们学习和休闲的一种社会风尚。据统计,2022年,广西全区各类博物馆共举办陈列展览513个,接待观众近1500万人次,举办社会教育活动2736场。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宁表示,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转”起来、“智”起来、“动”起来,使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价值观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看古老印刷术如何守正创新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