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訊】日本核災距今逾12年,政府以「復興福島」為前提計劃排放核污水引起國內外爭議,當地災區復興仍是一大難題。根據日本復興廳數據,福島縣避難者(離開家園而尚未安頓)已減少,由高峰期最多16.5萬人減至今年5月的2.7萬人。復興廳今年6月在其網頁提到,正致力改善醫療、教育及交通等,並促進新居民的遷移和定居,包括透過福島縣12個支援中心提供住屋和就業資訊。同時,日本政府多年來嘗試遷入或重新遷入經濟活動,注入「新血」,有隨任職工廠搬到福島的日本市民對政府投下信任票,相信排放核污水不會影響食物安全。
明報記者 施晉宇 賴俊傑 福島、東京報道
翻查日本復興廳資料,已解除「避難指示」地區的居民逐漸增加,由2017年4月約4000人增至今年4月約1.6萬人。與福島第一核電站距離約6公里的雙葉町近年逐步解封,處於廢墟與重建的交界,有被植物纏繞、四處裂縫的住屋、商舖及社區中心等災後遺蹟,時空彷彿停頓事故當日;有依稀的車來人往,烈日下忙於在工地重建;亦有由地產公司在雜草叢生的空地上展示「賣地」的鐵牌。
隨公司遷入 六旬工人指荒蕪需習慣
雙葉町其中一個區域有數十間新建住屋。從事生產碳纖維工作的小野先生稱,公司在雙葉町增設工廠分部,他上月中遂從埼玉縣搬到該區居住,周末再回埼玉縣休息。年屆六旬的他稱,一房單位月租5.8萬日圓(約3000港元),不比市區便宜,又指附近「荒蕪」,最近的超市要駕車10分鐘才到,惟相信假以時日會習慣這生活模式。對於政府即將排放核污水,他相信只要符合國際標準,他不擔心影響食安,反憂外界過度揣測會影響漁民生計。
本報記者上月到訪同受海嘯影響的新地町,當年的頹垣敗瓦已消失,新建的包括新地町車站,以及附近一帶的酒店、綜合商業設施及能源中心,炎夏之下沙灘吸引數十市民游泳和曬太陽。公園旁的北畑墓地在海嘯時被夷為平地,當地政府把遺下的墓碑和遺骸搬到龍正寺,並因當年海嘯巨浪高逾10米,在10米高斜坡興建「釣師北畑墓地跡」,期望成為「永恆記憶及每個人的寧靜之地」。
36震災傳承設施 記影像遺物縣民心聲
對日本人而言,記錄和紀念都是重建重要一環。海嘯後,日本政府於福島縣興建36個「震災傳承設施」,期望達到「安撫災民靈魂」、「流傳並與世界分享日本核災經歷和教訓」及「展現實現復興的堅定決心」。其中2020年在雙葉町開放的「東日本大地震與核能災害傳承館」,展示3.11地震、海嘯及核事故時序、日本國內外的應對和支援,亦有由縣民分享心路歷程的短片。位於相馬市的「伝承鎮魂祈念館」則透過災時影像及遺蹟遺物,了解事故來龍去脈,館外有寫上死難者名字的「慰靈碑」,供參觀者在碑前鞠躬悼念。福島縣尚有其他傳承設施,仍在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