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緙絲加繡《九陽消寒圖》(局部)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的冬至,在中國文化中,冬至是最重要的節氣之一,也是僅次於農曆新年的重要節日。到了這天,家家戶戶團聚「做冬」,有些地方還要祭祀拜祖,坊間甚至有「冬至大過年」的講法。在古代,更是認為冬至陽氣極微,陰氣極盛。
冬至起,古人有「數九」過冬迎春的習俗。關於「數九」習俗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南北朝時期梁朝宗懍所著《荊楚歲時記》。到了清代,「數九」又衍生出「畫九」「寫九」的習俗,用圖像形象地表達暖長寒消。然而,不論是「數九」還是「畫九」,人們在記錄節氣、天氣變化的同時,也玩着趣味的益智遊戲。當時,不管是畫的還是寫的統稱「九九消寒圖」,每九天為一單位,畫完或寫完九九八十一天,冰消無痕,艷陽也回來了。
而在故宮博物院,還有一件更加特別的珍藏,是清乾隆年間蘇州絲織匠人仿宋人繪畫《九陽消寒圖》,作緙絲加繡《九陽消寒圖》軸(附圖,局部),世上僅存一件,其上有乾隆皇帝御製詩一首。
緙絲加繡《九陽消寒圖》縱二百一十三、橫一百一十九厘米。圖中三名童子與九隻小羊正在歡暢嬉戲。圖中織了九隻羊,象徵「九陽」即九九;三個男孩,表示《周易》泰卦,正月「三陽開泰」,一元復始。其中兩個調皮的大男孩騎在羊背上,饒有生機。
緙絲又稱「刻絲」,是中國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緙絲能自由變換色彩,適合製作各類書畫作品。專家稱,以緙絲加刺繡製成的這幅圖軸,其製作之精美,構圖之完善,設色之調和,是後代同類型的創作所無法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