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廣告

家書連血脈 兩岸一家親

  圖①:台胞陳蘭鳳寫給福建胞弟的15封家書由其親屬捐出。前不久,陳蘭鳳之子範植明循着信件線索,來到福建省浦城縣的舅舅家。他看見櫥櫃上貼着母親從台灣随信寄回的照片,感慨道:“這些信和照片,讓我更深地理解了母親的鄉愁。”
  圖②:中國閩台緣博物館收藏的兩岸家書。
  圖③:中國閩台緣博物館兩岸家書項目組成員前往兩岸家書當事人家中拜訪。
  以上圖片均爲中國閩台緣博物館提供

  福建省福州市92歲的“台灣女婿”林振華,最近把珍藏的73封兩岸家書捐給福建省檔案館。捐贈現場,林振華說起多年前赴台探親,與46位親人歡聚一堂的難忘情景。他說:“這些信件,每個字都在說‘兩岸一家親’!”

  開展“遷台記憶”檔案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已列入福建省“十四五”規劃。2022年3月,福建省政府台港澳事務辦、省檔案局、省台聯、省檔案館聯合發出公告,面向海内外征集“遷台記憶”檔案文獻。這意味着,包括兩岸家書在内的涉台文獻搶救保護工作提速,“遷台記憶”資源庫更加豐富了。

  

  搶救保護刻不容緩

  曆史上,多次出現以閩人爲主的大規模移居台灣的高潮,現留存大量的原始文獻。

  “遷台記憶”檔案文獻,既包括相關文書、信件、照片、證件、圖書、方志、譜牒、地契、票據、實物等,也包括回憶錄、口述資料等曆史記錄。

  信件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據郵政部門統計,1988年4月至1992年8月,兩岸僅每日過往郵件就有4萬多件。專家推算,兩岸家書至少達千萬件。但這些家書散落于民間,很容易散佚或損毀,亟待搶救和保護。

  福建省人大、政協會議上,不少代表委員提出建議,要把這項工作作爲一項長期系統工程來抓。福建省相關部門對此非常重視,八閩各地積極展開征集工作。

  福建省檔案館副巡視員謝雲向記者介紹,2018年該館在做台灣光複檔案展覽時,就開始收集散落民間的兩岸書信。截至2022年10月,該館已收到相關文獻577件,其中部分書信已于海峽論壇期間在廈門展出,反響熱烈。

  設在泉州市的中國閩台緣博物館,正在探索“廣泛征集—專業保護—深度研究—共享利用”的長效機制。作爲國家一級專題博物館,該館2019年5月就發起征集兩岸家書。目前,該館兩岸家書藏量增至2800多件,已整理出“書信背後的故事”數十個,正籌辦“雁字回時”兩岸家書展覽。

  “共同的曆史、共同的記憶、共同的文化淵源,是拉近兩岸同胞心理與情感的最佳營養素。”福建省台灣同胞聯誼會會長江爾雄表示,密切聯系台胞台屬的各地台聯會,是征集工作的主力,目前福建省台聯系統已征集家書等涉台檔案文獻5000餘件。

  此外,廈門市還推動建設思明區、海滄區“遷台記憶”館,市教育部門把兩岸家書等文獻的展示場所列入研學項目,融入學生的文化活動。

  漳州市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塗志偉,是《台灣涉漳舊地名與聚落開發》《台灣族譜續編》等專著的作者。他多次赴台,跑遍閩台各市縣進行田野調查。10年前,他就開始收集、研究兩岸信件,指導東山縣檔案部門征集“台批”(“批”指信件)380多封,并進行深入解讀、闡述。“紙質家書越來越少,文化價值卻更高,當今兩岸家書仍‘抵萬金’。”他對記者說。

  2022年5月,一本不尋常的手抄本,被捐贈給福建省檔案館。100多年前,閩南秀才徐步赴台,寄回了20多封書信,其子把信中詩文全部抄錄,共60頁。2012年,徐步在台後人徐英一攜13位親人來到漳州市南靖縣雁塔村認親,“信物”正是這本手抄本。

  不必像當年翹首以盼一封家書,如今,兩岸徐氏族親通過便捷的電子郵件保持聯系。2022年5月,在閩的徐步後人徐志雄給台灣叔叔徐肇宏發去一封電郵:“阿宏叔,省台聯等向我們家族征集這本百年書信詩文手抄本。您和台灣家人商議下,如此可否?”

  很快,徐肇宏發來回信:“如此珍貴的手抄本,需要妥善的保存方法與環境。有關部門重視保存我們血脈相認的證據,讓我們的傳家寶有了永久的歸宿。”

  一封家書情牽兩岸

  一封封家書,述說着一段段感人的兩岸故事。

  閩台緣博物館内,工作人員除塵、殺菌、編号、采集圖像,兩岸家書原件保存在恒溫恒濕的庫房,一部分則輪換陳列在展櫃裏。“爸爸,您明年一定要回來和家人共度春節”“春節在即,您是否考慮回大陸,外甥在家恭候,并翹首相望”……泛黃的紙片穿越曆史風雲,仍傳遞出溫熱的親情。

  民間書信貴在真切。漳州市南靖縣一戶土樓人家,發現了一封清道光年間遷台移民寄回來的批信原件。上面記載遷台者在台購置田産,托人管理,受托人将租谷銀寄回給南靖親人等事項。信封上有10個印章,說明這是通過“水客”(販運貨物的行商)遞送的“台批”。

  塗志偉研究發現,即使在上世紀兩岸隔絕的38年裏,閩台批信也沒有斷過,都是通過第三地遞送。“台批”隐藏在“僑批”中,常是大信封套着小信封,先從台灣寄給海外僑胞,更換信封後再轉寄家鄉。

  在艱難的通信中,就有一封長達42年才送達的“台批”。1976年5月,台胞顔羅國病重,他托同鄉好友沈先生把一封家書、存折和戒指轉交大陸親人。沈先生沒能回鄉,去世前把此事委托給了另一位台胞,此人卻因身體原因無法回大陸。轉來轉去,信物交到了台胞沈景色手上,沈景色多次回大陸尋找未果,原來,顔羅國之子已改名。1988年,福建省東山縣郵政收到澎湖寄來的實寄封,輾轉多處無法遞送,隻好原件退回。2018年4月,沈景色的親屬回鄉祭祖,東山縣台辦接到求助電話,經一番努力,信物終于送達。

  新的通信故事仍在兩岸發生着。

  2022年初,閩台緣博物館館長陳偉平收到一個“跨海之托”,台灣博物館前館長施明發來信說,彰化縣元中村的梁氏家族正在重修族譜,急需與世系表上所載祖籍地“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的族譜對接。經過多方查找台灣梁氏的幾個支派,失去聯系240多年的兩岸梁氏族親重新接續上了!施明發與梁氏族人都表示,能夠追本溯源,感覺“如獲珍寶”,他們把新修的《梁氏族譜》寄給陳偉平表示感謝。

  血脈親情割舍不斷

  收集來的兩岸家書,文獻價值很高。

  福建省檔案館編研開發處副處長吳永甯告訴記者,遷台檔案原來隻有官方的,有了這些信件、證書、結婚證、回憶錄等,豐富了館藏種類,增加了個體的、具象的、有細節的文獻,從百姓角度反映曆史變遷。

  她舉例,台灣光複至1949年的遷台人群中,福建籍最多,各行業人員達6000多人。新收集到的資料顯示,此時期的赴台者大都是年輕人。

  塗志偉說:“閩南人寫信就叫寫‘批’,閩台批信有些用來溝通信息,有些則是銀信合一的往來憑證。不僅是遷台親人寄錢回來,家鄉人也彙錢到台灣以支持親人發展。這些信件、現金、銀票,反映了閩台之間密切的經濟關系。”

  塗志偉介紹,兩岸家書通過無數真實的民間故事,勾勒出遷台曆史的流變脈動。閩台同胞鄉族、鄉音、鄉戲、鄉俗、鄉味、鄉情的共融,構成了心靈契合的心理基礎和情感基礎。今天保護、開發這些見證閩台關系的文獻,有助于今人尤其是台灣年輕人,感受兩岸血脈相連的民族情感,從而推動更多的互動與交流。

  多年潛心投入兩岸家書項目的閩台緣博物館副館長沈文鋒對記者說,作爲民間資料和家庭文獻,家書具有民間性、真實性、充滿情感的特點,可以讓我們直觀了解兩岸同胞的日常生活狀況和心境,尤其是特定曆史時期台灣民衆對于大陸的情感和認知。

  “開拆遠書何事喜,數行家信抵千金。”沈文鋒認爲,兩岸家書是以情促融的生動體現,在新時代加強收集保護、活化運用,解悟其時代意義,講好兩岸故事,有利于促進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華僑網無關聯。其原創性及文中陳訴内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實性,以及時效性本網部作任何承諾,請讀者自行核實相關内容。如發現稿件侵權,或作者無意願在華僑網發布文章,請版權擁有者通知華僑網處理。

廈金“小三通”客運航線複航 台胞籲民進黨當局徹底取消限制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