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TD SAT教研組對2022年10月北美考卷進行了超詳細、高質量的解析編寫,現在無條件分享給各位同學。如果你未來還要參加SAT考試,相信這份解析會對你非常有價值。領取方式見文末。
在10月北美SAT中,TD SAT教研組發現我們這次精準命中了小說(Passage 1)。我們說的精準命中,是指公衆号“TD北美留學進化論”的文章和卷子上的Passage一模一樣(順便提一下,10月亞太卷,TD SAT教研組的表現要好一些,精準命中了5個passage 中的4個)。
TD對2022年10月北美SAT的精準命中:
公衆号“TD北美留學進化論”在2022年9月30日北京時間上午十點發布的文章《玻璃工藝品藝術家(英漢對照)》,與本套卷子上的Passage 1(小說)一模一樣。


上這篇小說的英漢對照和詳注及時在考前增補進了針對10月的8.31 TD SAT背景知識研習課教材。
針對2022年接下來的考試,TD将開設10.5、11.2期背景知識研習課,分别配發針對11月、12月考試的重點話題文章)。想參加的同學可以滑至文末了解詳情~
以下是TD SAT教研組對10月北美卷的全網獨家超詳細的點評,看過等于考過。
TD教師點評2022年10月SAT北美真題
閱讀點評
整體難度較大。小說難度不大,唯一的難度在人物心理描寫(我的想法)和事件進展(蒂芙尼先生的行爲)切換之間沒有明顯的提示;天文學單篇難度非常大,考後很多同學表示完全看不懂,光是文章中出現的隕石、小行星、球狀隕石等幾個單詞,就直接讓很多同學G了。偉大文獻難度較低。閱讀部分的整體難度高于前一天考完的10月亞太卷。
Passage 1 小說
節選自著名女作家蘇珊·弗裏蘭的長篇小說《克拉拉和蒂芙尼先生》(Clara and Mr. Tiffany),小說是2011年寫的故事發生在1890年代,小說中的“我”是女設計師克拉拉,節選部分是講“我”在離婚後,來找堅持不招已婚女性的男老闆蒂芙尼先生求職,蒂芙尼先生興奮地向用效果圖向“我”介紹新項目,“我”聽了以後,也非常渴望加入項目。

“我(今天)來是想知道你有沒有什麽工作需要我給你幹;也就是說,我想知道,我之前給你幹的活,你是否滿意。”
我對蒂芙尼說這句話,是故意給他一個提示。我不希望蒂芙尼再次重新雇傭我、給我一份工作是因爲我現在處于一種窮困的窘境或者因爲他出于善意可憐我(而是希望我的工作能力、我的才能确實讓他滿意,他才要我回去)。
TD SAT教研組注:need的意思是“貧困(或困難)的處境”(the state of requiring help or support;lack of the means of subsistence ;poverty)
蒂芙尼的回答是“(你之前幫我幹的活)确實讓我滿意,我現在也确實有活需要你幫我幹”。
我不知道怎樣回答,一下子就尴尬無聲了,現在要說什麽話來填補這尴尬的暫停、空白呢?我想應該是問問他要做的新項目。于是我就問蒂芙尼,到底是什麽新項目(新的活要我幫他幹)。這下他的左右兩個眉毛都得意地揚起來了。他得意洋洋地說:
“我現在接了一個活,爲明年要舉辦的世界哥倫比亞博覽會修建一幢拜占庭式華麗風格的教堂。這次要修的教堂比巴黎博覽會修的還要大4倍。這次博覽會将是自15世紀以來最大的一次藝術家(作品)的盛會”。
蒂芙尼先是掰着手指數數,然後又用手指敲擊桌面。他接着說:
“現在離1893年将在芝加哥舉辦的哥倫比亞博覽會開幕隻有15個月了,屆時路易斯蒂芙尼玻璃制品公司的名号将在數百萬人的口中傳揚!”他一邊說,一邊站起身來,大大地張開雙臂,好像要擁抱整個世界。
我感到他張開舉到空中的雙臂在我腰背部後方的空中揮,把我引到巨大的帶有雕刻的桃花芯木展示桌上,看他擺在桌上的大量素描草圖和水彩草圖。他說:“爲這次博覽會要建的教堂上會有兩塊圓形的大玻璃窗,上面分别會有《童年耶稣》和《聖母與聖嬰》(波提切利繪)這兩幅名畫的圖案;另外有十二個邊窗,窗上會有風景畫的圖案,這些邊窗的作用是襯托兩塊圓形的大玻璃窗”。
TD SAT教研組注:set something off 的意思是“襯托;使顯眼”(serve as decorative embellishment to)

這真是很大的一個活/項目。多麽幸運啊。這個大活裏面肯定會有我閃光的機會(此處爲作者心理活動)。
蒂芙尼爲了向我一張一張的大水彩效果圖挂到一張波斯地毯上去展示,他真的是忙碌地從一邊跑到一邊。每一張水彩效果圖都精确呈現了蒂芙尼希望窗戶制成後的樣子。
我對蒂芙尼說:“這些圖真有品位!(不過)你太興奮了激動了,請你展示的動作慢一點,給我一個機會讓我慢慢欣賞每一張圖。”
(然後)他展開了最大的一幅水彩效果圖。他說:“這幅效果圖反應的是一個八英尺高的玻璃鑲嵌畫,放在祭壇後面,圖片描繪的是被葡萄藤環繞的一對孔雀”。
我(看了這幅效果圖以後,不自主地)雙唇張開,發出吹口哨一樣的贊歎聲。圖中那對孔雀是面對面的,頭上戴着兩頂桂冠。蒂芙尼把基督教繪畫中傳統的荊棘桂冠改換成了閃亮的頭花/皇冠,皇冠的材質從荊棘變成了一顆顆大玻璃寶石。這種玻璃寶石材質是純正的蒂芙尼品牌玻璃制品風格。
蒂芙尼畫的水彩效果圖的色彩好像浸到畫紙裏浸的得特别深,看起來不想水彩畫,就像一個教堂裏用的那種表面漆了木漆的管風琴的弦一樣一起振動。就連這些畫上的各種顔色的名字都帶着一種異域風情的味道。孔雀脖子那個地方的顔色叫祖母綠和寶石藍;尾巴羽毛的顔色叫朱紅、西班牙赭和佛羅裏達金。皇冠處的玻璃珠的顔色叫中國黃和橄榄綠。背景顔色叫松石綠和钴藍。啊,(我想象在參與這個項目的過程中)我的手放在這些華美的顔色上,感受就像固态一樣的藍色玻璃的冰涼,我将親手把圖中皇冠的大玻璃珠削成,讓這些玻璃珠閃光,折射出一條條光芒。忘記眼前的所有東西,眼裏隻有玻璃,然後把玻璃制成輝煌燦爛的制品。
TD SAT教研組注:此自然段後半部分是作者“我”的心理活動,她在留着口水想象自己參與項目後親手制作玻璃的情景,一想就覺得美滋滋。
此自然段最後一句話的make of it something resplendent,不能理解成make something of it(習慣用語,意思是“以某事爲理由開始争論;找事吵架”),也不能理解成make of(動詞短語,意思是 “理解;對……形成看法”),而應理解爲我們常見的be made of或be made from結構的主動語态。
(我沒有立刻答話),等我确信我說話的聲音不會暴露我太渴望接到這個活的時候,我才對蒂芙尼說:“我覺得你的原創能力處于良好狀态。隻有你(這麽有才、有原創能力的人)才會想到在教堂的窗戶玻璃上用孔雀的畫”。
“在拜占庭藝術中,孔雀是象征永生的;拜占庭文化認爲孔雀的身體是不會腐朽的。你(連這個都)不知道?”蒂芙尼用嘲諷的語氣表示他不相信我不知道。
“你找到了這個拜占庭文化的正好有用的小小文化背景知識,也是很幸運(言下之意是,你不要笑我,其實你以前也不知道,也是最近找到的)。”
他輕聲地笑了笑,所以從他的反應來看,我的處境比被質問時好了一點。
TD SAT教研組注:convenient的意思是“合宜的;适時的;正好有用的”(occurring in a place or at a time that is useful)
他接着展開更多畫。“這是一個用大理石和玻璃馬賽克鑲嵌而成的祭壇,四周是很多根玻璃馬賽克柱子和一個洗禮時裝聖水的盤子,盤子是用半透明的加鉛毛玻璃和玻璃馬賽克做的。”
“這個圓屋頂形的蓋子是聖水盤的蓋子?使用半透明的加鉛毛玻璃做的?”
他帶着愛意看着(圖中)那個蓋子,然後用力盛開雙臂來向我展示這個玻璃蓋子的實際尺寸,就像在擁抱那個玻璃蓋子。
Passage 2 經濟學
題材是和今年8月亞太卷剛考的那篇關于城市交通政策的文章類似,是經濟學文章。文章内容是說,研究表明,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發展大城市不一定好。

談到城市和城市化,人們普遍認爲越大越好。但最近的兩項研究表明,盡管工業化國家可能從大城市中受益,但對于發展中世界快速城市化的地區而言,情況并非如此。在全球的這些地區,确實可能存在太多的城市化,太快了。
這些由倫敦經濟學院的兩位經濟學家進行的研究仔細研究了城市規模與全國經濟表現之間的聯系。從去年開始,他們的初步研究考察了 1960 年至 2010 年間全球 114 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以人均 GDP 衡量)與平均都市區規模之間的關系。爲确保穩健性,該研究控制了包括國家人口規模、有形土地面積、教育水平、經濟開放程度等因素。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裏,世界各地的城市或都市區的規模呈爆炸式增長,發展中國家的城市比發達國家的城市增長速度更快、規模更大。1960 年至 2010 年間,高收入國家的中等城市人口從 500,000 人适度增長到 650,000 人;但發展中國家的中等城市幾乎翻了兩番,人口從 220,000 增加到 845,000。1960年,平均城市規模最大的前20個國家中有12個是高收入國家;到 2010 年,前 20 名中有 14 個位于發展中國家。
城市化在曆史上一直被認爲是經濟發展和增長的必要特征,但本研究發現其中的聯系并非如此簡單。雖然發達國家從擁有更大的城市中受益,但發展中國家卻沒有。在五年期間,發達國家的大城市平均人口每增加 10 萬,經濟增長就會增加 0.7%。但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大城市人口增加 100,000 會導緻五年期間經濟增長下降 2.3%。

在他們的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發展中國家往往會從中小城市獲得更大的收益。這些國家看到大部分城市人口居住在 500,000 人或更少的城市中帶來的經濟利益最大。較大的城市往往對較大的國家産生更積極的經濟影響。根據這項研究,隻有當城市總人口達到或超過 2850 萬時,擁有超過 1000 萬居民的地鐵才能産生全國性的經濟效益。這是有道理的:更大、更發達的國家更有可能成爲需要城市群經濟的知識型産業的東道國。
正如我之前所寫的,特大城市常常無法在世界快速城市化的地區推動顯着增長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當今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地方大部分位于世界上最貧窮和最不發達的地區;一個世紀前,這裏是最富有、最發達的地方。這段曆史造成了一種錯誤的預期,即城市化總是與繁榮聯系在一起。此外,今天的大量城市化來自于逃離戰争、内戰或自然災害的人的大規模遷移,而不是來自勞動力需求增加等純粹的經濟力量。
此外,全球化切斷了城市、當地農業和當地工業之間的曆史聯系,這些聯系推動了過去更加平衡的城市經濟發展。在當今全球互聯的經濟中,從周邊農村流向城市的原材料都可以從世界其他地方廉價進口。其結果是,大城市與增長之間的聯系現在變得更加脆弱,産生了一種令人不安的“沒有增長的城市化”的新模式。
Passage 3 自然科學(雙篇)
雙篇圍繞一個問題:人爲什麽進化出了這麽大的大腦?第一篇是說研究發現,人大腦裏的某種DNA(名字爲NOTCH2NL)就是影響大腦體積的因素(讨論側重于微觀化學層面,限于人類);第二篇是從生物演化的宏觀角度讨論,将人類和近親作比較,認爲大腦需要耗費的能量非常高,所以生物必須在大腦和大腦耗能之間找到一個平衡,其他大腦小的人類近親都被淘汰了,滅絕了,剩下來的都是大腦大的(讨論側重于宏觀層面,将人和其他近親橫向比較)。

Passage 3-1
根據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研究,僅在人類中發現的一組三個幾乎相同的基因似乎在我們的大腦發育中發揮着關鍵作用。
這些基因出現在 300到 400 萬年前,就在化石顯示人類祖先大腦大小急劇增加的時期之前。在現代人類中,這些基因與與神經系統疾病相關的遺傳缺陷有關。
1号染色體長臂上的基因位點與遺傳缺陷有關,其中大段DNA被複制或删除,導緻神經系統疾病統稱爲1q21.1缺失/複制綜合征。缺失通常與小頭畸形(頭部異常小)和自閉症有關,而重複通常與大頭畸形(頭部異常大)和精神分裂症有關。
新的人類特異性 Notch 基因來自 NOTCH2,這是四個先前已知的哺乳動物 Notch 基因之一,通過複制事件将 NOTCH2 的額外部分拷貝插入基因組。這發生在一種古老的猿類中,它是人類、黑猩猩和大猩猩的共同祖先。部分重複是一個無功能的“假基因”,其版本仍然存在于黑猩猩和大猩猩基因組中。然而,在人類譜系中,當額外的 NOTCH2 DNA 被複制到它的位置時,這個假基因被“複活”,産生了一個功能基因。然後這個新基因被複制了幾次,産生了四個相關基因,稱爲 NOTCH2NL 基因,僅在人類中發現。
四個NOTCH2NL 基因中的一個似乎是無功能的假基因,但其他三個(NOTCH2NLA、NOTCH2NLB 和NOTCH2NLC)是指導産生原始NOTCH2 蛋白的截短形式的活性基因。Notch蛋白參與細胞之間和細胞内的信号傳導。在許多情況下,Notch 信号通路調節幹細胞在全身發育器官中的分化,告訴幹細胞何時變成成熟的心髒細胞或神經元。
Passage 3-2

大腦需要大量的能量。每克大腦比每克身體消耗更多的能量。更大的大腦,有更多的神經元,消耗更多的燃料。在它們典型的生食飲食中,類人猿無法負擔比它們已經擁有的更多的神經元。要做到這一點,他們需要花費難以置信的時間來覓食和喂食。猿猴不能進化出像人類一樣大的大腦,同時仍然像猿猴一樣吃東西。他們的能量預算根本無法平衡。
當我們的祖先學會如何做飯時,他們克服了這個限制。熟食比生食提供更多的卡路裏,更容易咀嚼和消化。這些早期的廚師可以從相同的用餐時間中獲得更多的能量。這反過來又激發了更多的神經元和更大的大腦。
Fonseca-Azevedo 和 Herculano-Houzel 使用 17 種靈長類動物的數據展開了他們的論點,從微小的普通狨猴到巨大的大猩猩。他們從過去的論文中收集了許多靈長類動物平均大腦和身體大小的數據。他們通過仔細檢查自己的樣本,計算出各種靈長類動物大腦中神經元的數量。他們還收集了 Callum Ross 和其他人收集的關于這些物種進食的小時數的數據。
根據這些數字,他們計算了在不同的進食時間下,每個物種可以承受的最大神經元數量。您可以在下圖中看到結果。有明确的界限。正如 Fonseca-Azevedo 和 Herculano-Houzel 所寫:
“一隻靈長類動物每天最多喂食 10 小時,最多可以提供 1130 億個神經元的大腦,在這種情況下,它的重量不會超過 64 公斤;如果它每天喂食 8 小時,它可以提供不超過 530 億個神經元的大腦,但體重不超過 24 公斤;如果它每天喂食 6 小時,它可以在大腦中提供多達 230 億個神經元,但在這種情況下,它的身體可能隻有 8 公斤重。” (相比之下,我們的大腦包含大約 860 億個神經元。)
Passage 4 偉大文獻
一位女性爲澳大利亞土著人的利益發聲,指責澳大利亞政府根本沒有認真把澳洲土著領袖當回事,一直不讓他們參與立法決策,一直隻是在做些表面工作,立好了法,然後把土著人當成是完全被動的法律承受者。雖然最近簽署了一項爲澳洲土著人服務的公共衛生醫療補助法案(作者列舉這個法案的意圖),爲系列政策定了一個很不錯的大框架,但是沒有經過實踐的檢驗,還不知道效果好不好。政府也說了,是爲了澳洲土著人好,但是給的這些醫療補助替代不了真正的改革,澳洲土著還需要幫助解決其他問題,比如貧困問題等的法案;導緻現在的狀況,從根本上來說,原因是澳洲政府不聽人民的聲音。政府曾經吹噓炫耀自己爲澳洲土著人撥了大量款花了很多錢,但是因爲政府不關注這些撥款的最後效果,隻說自己投入大,不看實際産出多少,實際上是在逃避追責。她認爲澳洲土著人對政府的行爲太寬容;然後呼籲澳洲政府通過一項新的方案,切實保障土著人的權益。
Passage 5 自然科學(雙篇)
本次考試最難的文章是passage 5,TD SAT教研組對這篇文章進行了全文精譯+精注+講解,并取了标題(同學們可以看看TD SAT教研組編寫的課程講義、教輔材料那種接近逐字稿的詳盡、紮實風格)。看懂這篇文章中提到的理論假說的關鍵,在于要明白,這個理論解釋是認爲“謀殺岩層的案發現場”不在小行星帶,而是在離太陽近的類地行星所在的區域,然後“屍體”被移動到了小行星帶。
小行星帶是失蹤案的案發現場嗎?
(地球上的)大量隕石的物理和化學特性多種多樣、各不相同,表明這些隕石各自原先的母體(小行星)的物理和化學特性也是多種多樣、各不相同的(也就說明隕石是來自多個不同的小行星)。這也就表明,這些小行星肯定不是同一個行星解體之後形成的。不過,一些隕石的物理和化學特性是相同的,這些隕石的母體(小行星)應該是同一個小行星,因此這些隕石被劃爲同一群隕石。有20多群隕石的母體小行星是從來沒有(因放射性物質而)熔化自己或僅僅部分熔化自己的,這表明這些小星系形成的時間相對較晚(它們形成時,大部分放射性物質已經腐蝕光了)。還有幾群鐵隕石的母體小行星是曾經溫度變高到熔化自己的。還有幾十個隕石無法歸到任何一群,都是獨一無二的,應該也會是來自幾十個獨一無二的母體小行星。全部算起來,我們(通過手中收集到的隕石),掌握了一共有大概100個不同的母體小行星的樣本。而位于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總數應該是幾十萬顆,我們爲什麽隻掌握了大概100個小行星的樣本呢?

通過用計算機模型對小行星帶的演進過程進行模拟,使我們得知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大部分(直徑)大于100公裏的小行星可能都是形成時間非常早的星系——也就是說,這些小行星的年齡和太陽系的年齡差不多,曆經各種變遷,存活下來了,基本上完好無損。這些古老的小行星(在漫長的時間中)可能被很多天體撞擊過,表明可能布滿被撞擊産生的坑,但是這些撞擊的力量都不夠大,不足以把這些小行星完全撞爛撞成小碎片。第二件事是,大部分(直徑)小于100公裏的小行星,實際上是随着一些大一點的小行星大解體所産生的(TD SAT教研組注·:言下之意是這些小一點的小行星,形成的年代也就晚一些。而這些小一點的小行星,數量雖然非常多有好多萬顆,但是它們不是原生的,而是大一點的小行星解體形成的)。所有這些小一點的小行星,其構成和解體前的大一點的母體小行星是完全相同的。
因爲直徑大于100公裏的小行星的總數隻有幾百顆,所以我們現在在地球上能見到的隕石中種類最多也就是幾百種。(TD SAT教研組注:這就回答了爲什麽我們收集到的隕石也就是小行星樣本隻有幾百。)
(不過)實際上,我們收集到的小行星樣本确實可能存在間斷(指某幾類小行星的樣本沒有能夠收集到)的情況(TD SAT教研組注:此處表示轉折)。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漏收,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很多碳基(主要由碳元素組成)的小行星很脆弱,在這類小行星中,隻有一小部分有可能在穿越地球大氣層的過程中存活下來(而不被燒成灰),大部分都無法成功穿越地球大氣層。除這類小行星外,另一些小行星可能更脆弱,全部都無法成功穿越大氣層,全都無法完好地到達地面。第二個原因是,來自有些母體小行星的隕石比來自另一些母體小行星的隕石,成功落到地面的可能性更大。處于内小行星帶的小行星、快要形成天文共振的小行星、前不久剛解體成很多成份的小行星,成功落到地面的,就比其他小行星多得多。這就能解釋爲什麽(我們收集到的所有隕石中)多達約80%,都源自3顆小行星。這3顆小行星,也就是地球上三種平常的球狀隕石的母體小行星。
科學家們認爲,鐵隕石來自那些熔化了的小行星的内核。那構成這些熔化了的小行星的地幔的岩石層遭遇了什麽事情呢?有些小行星的光譜和地幔岩石層的光譜匹配,但是這樣的小行星非常少見。有些非金屬隕石來自一些部分或完全熔化的小行星,但是這些隕石所含的礦物質和那些本來包裹在那些小行星的鐵内核外面的岩層所包含的礦物質不同。所以這些奇異的非金屬隕石一定是來自其他某種母體小行星。
我們在地球上搜集到的來自小行星地幔岩層的隕石非常稀少、小行星帶的此類地幔岩層也非常稀少,這兩種現象被稱爲“消失的地幔岩層” 怪現象,是一個長久以來得不到解答的難題。在小行星解體時,爲什麽鐵質的碎片比岩石質的碎片更容易存活下來?有幾個原因。一是鐵處于小行星的内核,而岩石處于小行星的表面。因此,當一個小行星被沖擊時,岩石會最先脫離小行星,鐵則是最後才被沖擊。結果導緻,在小行星解體過程中形成的岩石碎片比鐵碎片需要在太空中存活更長時間(岩石碎片比鐵碎片更早從小行星脫落而獨立)。大部分岩石層會像被削土豆皮一小片一小片地脫離小星系,而鐵碎片則最後還是完整的一大塊。之後,要進一步毀滅鐵碎片,就比進一步毀滅岩石碎片要更難。最後一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鐵比岩石要堅硬得多:在小行星帶中,一塊鐵碎片比同樣大小的岩石碎片,能存在的時間至少要長十倍。
如果太陽系中大部分自然分層的小行星都很早就解體了,那很可能所有岩層經過數十億年的時間,都成了塵埃,消散殆盡了。這就意味着在今天的小行星帶中,存在的完好無損的小行星也非常稀少了。也許Vesta星和其他寥寥幾顆小行星就是全部存留至今的完好無損的小行星了。
不過,上述對“消失的地幔岩層” 怪現象給出的“沖撞後腐蝕”的理論解釋不可能是全部事實。一些年代非常久遠的小行星(地球上球狀隕石的母體小行星),并不比自然分層小行星的岩石地幔層更堅硬,(卻至今仍然存在)。爲什麽這些小行星(數量很多)都至今存在,而自然分層小行星就幾乎全都消亡了呢?有一個可以部分解釋這個問題的原因,那就是自然分層小行星一開始的數量就很稀少,所以經過漫長的時間,全都消失了,也就不奇怪。可是,還是有些事情無法用“撞擊”理論假說來解釋。比如,如果幾乎所有自然分層小行星确實是在多次激烈的碰撞中被毀滅的,那爲什麽存續至今的Vista星(僅有的存續至今的幾顆自然分層小行星之一),表面居然隻有一個大隕石坑?(TD SAT教研組注:爲什麽經過漫長的時間,其他自然分層小行星都被撞成碎片撞沒了,Vesta星居然隻被撞了一次?)
一位叫伯特克的天文學家和幾位同事最近提出了一個可能的解釋:也許鐵隕石的母體小行星起初(不是在小星系帶形成的),而是在離太陽更近的地方形成的(也就是現在幾個類地行星所在的區域)。在那個區域,天體分布的密度是更加擁擠的,所以在那個區域發生的天體和天體相碰撞的事件的頻率應該會更高。因此,很多(也許是大部分)自然分層小行星在處于那個區域的時候,就被多次激烈的碰撞給撞碎了。然後這些碎片受到自己附近的一些大一些的天體的引力影響,運行軌道發生了多次偏移(天文學稱之爲“攝動”),移動到了小行星帶。鐵碎片和岩石碎片都移動到了小行星帶(但經過漫長的時間,岩石碎片消滅了,隻有更堅硬一些的鐵碎片存續到了今天)。而前文提到的像那些年代非常久遠的小行星(地球上的球狀隕石的母體小行星),是在兩種碎片移動到小行星帶後且岩石碎片被毀之後才在小行星帶形成的。(這就解釋了爲什麽岩石碎片都被撞沒了,而Vesta星被撞擊的痕迹卻很少。)這些年帶非常久遠的小行星也存續到了今天,所以今天的小行星帶現存的主要有兩種小行星,一種這種年代久遠小行星,另一種就是鐵碎片(小行星)。
perturbation n. (天文)攝動(因附近天體的引力導緻某天體的運行軌道發生輕微偏移的現象)
(Astronomy) a minor deviation in the course of a celestial body, caused by the attraction of a neighbouring body
TD SAT教研組注:這個理論假說比較難理解。可以通俗地說成,“謀殺岩層的案發現場”不在小行星帶,而是在離太陽近的類地行星所在的區域,然後“屍體”被移動到了小行星帶。
語法點評
本次語法考試難度适中。沒有出現新考點,全部是以前的語法題考過的知識點,連挖坑的方式都和之前是一樣的,例如想考主謂一緻,但是讓這道題看上去像是時态題,例如考察标點符号的規則,但是讓隻有語感卻不熟悉規則的同學們讀每一個選項都讀起來好像都說得通。所以,語法題不難,前提是系統學習。
當然了,本次考試有一道涉及表示“現在有xxx多名會員”的固定搭配的題目錯誤率非常高,此類固定搭配的題目是native speaker的習慣表達,我們更多隻能去熟悉、去記憶,平時多注意積累,一旦上了考場,某固定搭配一旦沒有聽過,那麽是一點辦法也沒有的。慶幸的是,此類題在明年國際考場的機考SAT中被取消了,不過機考SAT的curve也變得更嚴格了,所以整體分數的含金量是差不多的,機考和紙考的1500分依然具有可比性。
本次考試涉及到的考點分布如下:

數學點評
此次考試一次函數部分考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組,這個是基礎題型,消掉x或y即可。問題解決部分考察了增長的百分比的計算(the increase percent),注意是變化量除以原始值再乘以百分百。百分比需要積累一些固定表達,例如p% of 50是50*p%。圖文結合的生活應用題也是考察重點,需要同學們讀懂橫縱坐标含義,字母含義,以及方程或不等式含義,并解釋數字的含義。
根式和指數運算也是一些同學的易錯點,涉及立方根和平方根的方程,要去掉根号,可以考慮兩邊立方或平方。指數運算需要同學們熟練底數相同時的乘法或除法運算公式,以及指數爲分數時的運算公式。指數函數常常與生活應用題相結合,此次以中國人口的增長爲背景,選出能表示1990-1995中國人口的方程,需要注意初始人口,增長百分比,變量x的含義,以及指數的含義是變化次數。最後一題考察了幾何和概率結合的題目,計算落在陰影部分的概率,求出陰影面積除以總面積即可。
解析領取方式
以上就是全部要分享的内容了。另外,和大家推薦SAT備考資料合集,涵蓋了最新的SAT真題和解析、SAT必備單詞、SAT分類考點練習題彙總等各種資料可以自助調取,拿到手軟,還會持續更新,我申請季的時候白蹭了很多資料,大部分都很實用,而且是免費的,查看資料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