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網 中國新聞 2022年8月北美SAT考情回顧:TD再次精準命中偉大文獻和自然科學三篇閱讀!||附贈SAT真題免費下載
公益廣告

2022年8月北美SAT考情回顧:TD再次精準命中偉大文獻和自然科學三篇閱讀!||附贈SAT真題免費下載

22年8月北美SAT在北京時間淩晨剛剛結束,TD SAT教研組發現我們這次精準命中了這套卷子閱讀共5個Passage中的3個,分别是:偉大文獻(Passage 4)、一篇自然科學單篇(Passage 3)和另一篇自然科學雙篇(Passage 5)。我們說的精準命中,是指公衆号“TD北美留學進化論”的推文和卷子上的Passage一模一樣。

2022年8月北美SAT真題TD的第一個精準命中:

本公衆号2021年7月27日推文《那一年,“男女平等”差一點寫進美國憲法 || SAT幹貨》的正文部分,和本次考試的passage 4偉大文獻,完全相同、一模一樣。

TD SAT教研組2021年7月27日推文截圖1

特别值得一提的,TD SAT教研組延續了連文章帶題目一起命中的傳統。這篇文章在偉大文獻裏面算是比較容易的,唯一比較難的題最後出了一個問單個詞彙的修辭目的的題,是問“作者在文章中使用profess這個詞,是想表達她覺得國父們怎麽樣?”,正确答案應該是“在某些價值觀方面,有點虛僞(hypocritical)”。有不少機構的名師都說自己“掌握了解SAT命題規律和套路”(全國大概幾百位這樣的名師吧估計,僅北京市就有一個連),但很少展示證據。TD SAT教研組今天用一年多前推文的截圖給大家展示一下什麽叫“了解SAT命題套路”

TD SAT教研TD SAT教研組2021年7月27日推文截圖2組2021年7月27日推文截圖2

2022年8月北美SAT真題TD的第二個精準命中:

本公衆号2021年11月29日推文《電影院裏的氛圍是真實存在的物理現象 || SAT幹貨》的正文部分,和本次考試的passage 3自然科學文章,完全相同、一模一樣。

TD SAT教研組2021年11月29日推文截圖

2022年8月北美SAT真題TD的第三個精準命中:

本公衆号2021年9月12日推文《爲什麽有的樹秋天樹葉會變紅?|| SAT幹貨》的正文部分,和本次考試的passage 5自然科學文章,完全相同、一模一樣。

TD SAT教研組2021年9月12日推文截圖

接下來就是TD SAT教研組給大家帶來的全網最詳細SAT考情回顧:

閱讀部分:本套卷子的閱讀部分整體難度比前一天的八月亞太要低不少,小說是俄羅斯文學名著轉譯成英文的,偉大文獻也是1970年代的文本。

2022年8月北美SAT真題閱讀部分

Passage 1 小說

節選自俄羅斯文學巨匠契诃夫的中篇小說《一個沒意思的故事》(英文譯爲A Boring Story,也有譯爲A Dreary Story的),節選内容是一個教授講,講課要像樂隊指揮一樣能hold住全場,自述自己對講課充滿激情,對自己的講課能力非常得意。最後說自己對講一堂課是如此投入全神貫注,以至于他覺得神話中的大力神(Hercules,曾完成多項偉績,如斬殺眼睛能攝人心魄把人變成石頭的蛇發女妖梅杜莎)完成一個偉績後的筋疲力盡狀态就和他講完課差不多(這個地方出了一道題,所以考SAT還是要對西方文化中的神話傳說有一點了解)。

大師就是大師,契诃夫不僅是作品入選我國中學教材最多的外國作家之一,也受到美國SAT出題老師的推崇。2016年6月亞太卷的Passage 1小說節選自同一位作者同一篇小說(節選部分内容爲“小女孩卡嘉纏着我講故事”)。

大力神Hercules斬殺蛇發女妖梅杜莎

……(以下段落選自人民文學出版社《契诃夫短篇小說選》,由我國翻譯家耿濟之翻譯)

我、彼得·伊格納捷維奇、尼古拉,壓低了喉嚨說話。我們的神色有點變了。隔着門聽見講堂裏像海浪翻騰的嗡嗡說話聲,人就生出一種特别的感覺。三十年以來,我還沒習慣這種感覺,每天早晨都會感到它。我煩躁地扣上我的禮服的扣子,問尼古拉幾個不必要的問題,發脾氣……倒好像我害怕似的,不過這不是膽怯,而是另外一種感覺,然而究竟是什麽感覺,我也說不清楚,找不出它的名字來。

我完全不必要地瞧了瞧我的表,說: “怎麽樣?現在是去的時候了。”

我們就排好次序走進講堂:打頭的是尼古拉,拿着實驗标本或者圖表,接着是我,再後是那匹拉車的馬,謙虛地耷拉着腦袋,或者,遇到必要的時候,打頭的是一個躺着死屍的擔架,死屍後面是尼古拉等等。我一進去,學生就都站起來,然後坐下,海洋一樣的聲音忽然停了。一片安靜。

我知道我要講什麽,可是不知道怎樣講法,從哪兒講開頭,講到哪兒結束。我的腦子裏還沒準備好一句話。可是我隻要往講堂裏掃一眼(講堂造得像一個圍繞着我的圓形劇場),說出那句老套頭的話:“上一回我們講到……”一長串的句子就從我的靈魂裏飛出來,我一口氣講下去了!我很快地、興沖沖地講着,打都打不住,倒好像沒有一種力量能夠攔住我的話似的。如果要講得好,那就是說,如果要講得不枯燥,使聽講人得益,那麽除了才能以外還得有技巧,有經驗,對自己的力量,對自己所講的内容,對聽課的那班人,都得有極清楚的概念才行。此外,腦筋得快,眼睛得尖,一會兒也不能不注意眼前的那些人。

一個好指揮,在發揮作曲家的思想的時候,要同時做二十件事:又要瞧樂譜,又要搖指揮棒,又要注意唱歌的人,還要時而向鼓手那邊,時而向吹圓号的樂師那邊做個手勢等等。我講課的時候也是這樣。我面前有一百五十張臉,彼此全不相像,三百隻眼睛直直地瞧着我的臉。我的目的就是降伏這個多頭的怪物。在我講課的每一分鍾要是我清楚地了解這怪物的注意程度和理解能力,那它就給我降伏住了。我的另一個敵人卻是在我自己的身子裏面。那就是千變萬化的程式、現象、法則,以及由它們生發出來的許多我的和别人的思想。我得随時有本事從一大堆材料裏檢出頂要緊、頂必需的東西,随着我的滔滔不絕的話語趕快把我的思想裝在一種能夠使那個怪物聽懂而且引起它注意的形式裏面,同時又得小心在意,不要把我腦子裏積存的那些思想照原樣說出來,而要排成一定的、爲了正确的組成我要描繪的那個畫面而必不可少的次序。還有,我極力使措辭文雅,使定義簡短而準确,使話語盡量樸素優美。我得随時控制自己,記着我所能支配的時間隻有一小時零四十分鍾。總之,要做的事很不少。人得同時做科學家,教師,演說家才成。要是在您身上演說家勝過了教師和科學家,再不然,如果倒過來,那就糟了。

講了一刻鍾,半個鍾頭以後,我就會發現學生們開始瞧天花闆,瞧彼得·伊格納捷維奇,這個在找手絹,那個在椅子上動彈着想要坐得舒服點,還有人想心事出了神,微微地笑……那意思是說他們的注意力疲了。那就得想辦法才成。我趕緊抓個方便機會,說一句俏皮話。一百五十張臉就都現出歡暢的笑容,眼睛快活地發光,一時間又可以聽見輕微的海洋般的聲音了……我也笑了。他們的注意力振作起來,我可以接着講下去了。

不管什麽樣的遊戲,不管什麽樣的玩樂或者消遣,都不及講課那樣能夠給我這樣多的快樂。隻有在講課的時候我才能夠生出滿腔的熱情,我才明白靈感不是詩人的胡謅,實際上的确有這東西。我想我每回下課後所感到的那種舒服的疲勞就連大力神在幹完頂痛快的英雄事業以後也不見得會感到。

Passage 2 社會科學

節選自《經濟學人》雜志的一篇文章。TD SAT教研組提醒考生,我國的考研英語喜歡從《經濟學人》雜志選文章,而SAT其實很少從這個雜志選文章。SAT選得最多的還是《科學美國人》。除了來源期刊反常這個特點外,本文不涉及實驗,這一點T在passage 2位置常考的行爲學和心學實驗科普文章有非常大的差異

講互聯網很方便對哪個國家地區的多少人點擊了哪一個廣告鏈接,這對廣告業(統計以利于以後精準投放廣告)來說本來是一件很好的事。但是存在幾個問題,容易得出錯誤的統計數據。比如,多個設備使用同一個IP(即VPN問題),還有發展中國家用戶使用手機的多,而發達國家用戶數使用台式機和筆記本的多,手機的使用增長速度比從手機中獲取人口統計數據的速度要快等。

互聯網看起來像是廣告人的夢想成真。計算公共汽車候車亭上的廣告被浏覽了多少次是不可能的;計算閃爍橫幅廣告的點擊次數是輕而易舉的事。但是要知道每次點擊來自哪裏,以及有多少人在點擊,比看起來更難。

緻力于點擊計數的公司将代碼放在報告訪問時間、來源和頻率的網站上,或者讓消費者将其安裝在浏覽器插件或移動應用程序中。這些記錄網絡用戶的數字電話卡:他們正在使用的設備的互聯網協議 (IP) 地址。但假設每個 IP 地址代表其注冊國家/地區的單個用戶,則過于簡單化了。

11 月 4 日發布的一份新報告采用了不同的方法。GlobalWebIndex (GWI) 是一家市場研究公司,在 32 個國家/地區擁有當地合作夥伴,每年對 170,000 名消費者進行調查,最近開始詢問有關互聯網使用的詳細問題。它使中國和印度成爲 Facebook 用戶的前三名。進行基于 IP 的分析的 SimilarWeb 甚至沒有将中國排進前十名(見地圖)。

造成這種差異的一個原因是,在許多發展中市場,設備被廣泛共享(對于幾乎所有地方的平闆電腦來說都是如此)。相反,GWI 報告中超過四分之三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使用了不止一種設備。另一個因素是虛拟專用網絡 (VPN) 和代理服務器的普及,這使得通過外國服務器上網成爲可能。

曾經僅限于具有技術知識的人,這些現在很常見且易于使用。由于 VPN 和代理服務器聚集在具有有利規則的國家/地區,例如瑞典和荷蘭,因此對此類站點的任何訪問計數都會出現偏差。應該說,GWI 的圖景還遠未完成。它完全錯過了非洲,除了南非。自我報告的數據也存在缺陷:亞太 IT 智庫 LIRNEasia 最近發現,許多報告使用 Facebook 的印度尼西亞人說他們不是互聯網用戶——也許是因爲他們不确定一個人是否暗示另一個人。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區都隻使用移動設備,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市場;GWI 的初步數據表明,印度尼西亞和越南四分之一的網絡訪問者僅使用移動設備(如今,通過移動設備訪問 VPN 同樣容易)。然而,調查和點擊計數軟件都是針對桌面用戶設計和優化的。手機的使用增長速度比從手機中獲取人口統計數據的速度要快。

更廣泛地說,了解誰在網上以及在哪裏上網将使政府決策者和廣告商受益。有關技術使用的其他數據可從聯合國機構國際電信聯盟 (ITU) 獲得。但這裏也有差距。它整理了來自世界各地國家人口普查局的調查,但不能堅持它們都提出了相同的問題。

國際電聯的 Susan Teltscher 說,更好的數字會很有用。他們将幫助該機構完成其使命,确保以用戶的語言提供網絡内容。萬維網基金會的 Kojo Boakye 說,在互聯網使用率低的國家,廣播被認爲是覆蓋面最廣的媒體。修訂後的網絡使用數據将改變公共服務信息的分發方式。随着互聯網使用的普及,監管機構将不得不監督服務提供商之間的競争,打擊電子犯罪并計劃對網絡基礎設施的投資。但亞太地區互聯網注冊機構 APNIC 的研究員 Geoff Huston 指出,這些努力依賴于現在看起來如此模糊的數字。

國際電聯估計,全球仍有 43 億人尚未上網,其中 90% 位于發展中國家。但是,在将來自調查和點擊的數據合并成一張圖片之前,互聯網使用地圖将不會比公交候車亭廣告的收視率更清晰。

Passage 3 自然科學

講隻收集電影院裏的空氣,分析成分,就能知道知道在正在放什麽類型的電影。

大家都有一種感覺,假如電影院裏在放懸疑片的時候,我們一走進電影院,就好像能感到空氣中有一股懸疑的氛圍。那這究竟隻是我們的感覺,還是空氣中确實有“懸疑物質”呢?德國美因茨大學和化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專門研究分析了播放不同種類影片不同場景時電影院内的空氣成分,證實了每一種影片和場景确實會使影院空氣中出現各自獨特的氣息。

先說實驗結果吧。以後我們不用看電影屏幕上現在放的是什麽畫面,隻需要對此時電影院中的空氣進行一番化學分析,就可以知道現在是在放懸疑片、搞笑片還是枯燥無聊的片子了。德國美因茨大學做了一個實驗,在電影院裏分别放喜劇片(比如《沃爾特·密蒂的隐秘生活》)、奇幻片(比如《霍比特人》)、科幻片《饑餓遊戲》等不同類型的影片,然後對放不同影片不同場面時電影院中的空氣進行化學分析。結果顯示,出現懸疑場面或搞笑場面,電影院中的空氣氛圍特征最爲明顯。

主導這次研究的化學家喬納森·威廉姆斯說:“比如,屏幕上出現女主人公進行殊死搏鬥的畫面時,觀衆會擔心她到底能否成功活下來,這時影院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丙酮和異戊二烯含量就會急劇升高”。一種解釋是,人在看到懸疑場面時,呼吸會變得更急促,焦躁不安,所以就會呼出更多二氧化碳和異戊二烯。

同樣,在播放搞笑的鏡頭和畫面時,影院空氣中的另幾種微量化合物分子的含量,總是比出現其他幾種鏡頭時高。經過多次反複實驗,都得到了同樣的結果。也就是說,每種鏡頭都能讓影院空氣中的某種微量化合物分子的含量升高,即能夠讓影院中的空氣出現明顯的獨特特征。科學家們不看屏幕,隻分析空氣成分,就可以知道是在放哪種畫面。

威廉姆斯團隊本來主要是研究亞馬遜熱帶雨林空氣的,最近開始研究人呼出的廢氣。健康的人在呼氣時,除了二氧化碳外,還會呼出約800種微量化合物,異戊二烯是其中的一種。不過,目前科學家們還不知道是什麽生理活動導緻這些微量化合物分子的生成。

威廉姆斯早就想過研究不同的情感會不會讓人呼出的廢氣出現成分變化。但是他一直沒有在電影院裏研究過,而是在别的場地研究。最早,在對大量人群呼出的空氣進行了一段時間的研究後,威廉姆斯起初嘗試到美因茨市的大型足球場去研究,研究人呼出的廢氣是不是會對全球變暖有影響,後來發現進球時,人歡呼時,各種微量化合物分子的變化很大,就轉而研究人的感情是不是會影響人呼出氣體中不同物質的含量。但是在足球上做這個實驗時,需要一場球一場球地去看球賽。威廉姆斯總是想等球場上出現進球,球迷激動時,看看球場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異戊二烯含量會不會猛增。有的球賽會出現進球,但還有些比賽,一場球下來,零比零,一個進球都沒有。也就無法分析空氣中的各種成分有沒有變化了。因爲球場上進球不進球是科學家們無法控制的,于是威廉姆斯就想到把研究地點改到了電影院,電影院的環境更可控。果然,換到電影院以後,就取得了成果。

科學家們一直想通過研究人呼出的氣體來探究人的新陳代謝。以前都是研究一個人呼出的氣體,遇到了兩個問題。一是一個人呼出的氣體總量太少,要想取樣和分析氣體中的各種微量化合物分子,都很困難很費力;二是有些倫理方面的問題。這次在電影院的研究,是研究群體,就避開了那兩個問題。

一個觀衆感到恐慌緊張,呼出了更多的二氧化碳、丙酮和異戊二烯,其他觀衆是不是可以感受到,然後就也呼出更多二氧化碳、丙酮和異戊二烯?對于這個關于感情會不會“傳染”的問題,科學家們認爲根據現有數據還無法給出回答。

這次的研究成果也許可以在廣告行業得到應用。比如廣告商在一個大廳放一個廣告片,然後想知道現場的人看了廣告後有什麽感情變化。怎麽才能知道呢?以前都是讓在場的人填一個厄長的調查表,現在可能就不用讓人填表了,直接用儀器收集現場的空氣然後進行化學分析,就可以知道現場的人們出現了什麽感情變化了。

最後說一下這次實驗的具體做法。研究人員共使用了共16部影片,給數量不同的觀衆看(總觀衆數量爲9500人)。每部影片都放映了多次,奇幻片《霍比特人》放了15次。給每部影片中的所有場景片段(30秒一個片段)都分配了一個類型标簽。标簽的類型是先讓十個志願者給每個場景片段分好類,比如“搞笑場景”、“對話場景”、“打鬥場景”等。好幾個人都說這個場景片段是“打鬥場景”,才把它分類爲“打鬥場景”,如果是隻有一個人說是“打鬥場景”,就不聽這個人的。

然後,研究人員在影院放映室隔壁的房間安裝了一台可以記錄空氣中100多種化合物(包括二氧化碳)含量的儀器。然後這台氣體分析頻譜儀的進氣口放在放映室的換氣管道中,每隔30秒采集一次換氣管道中的廢氣(請注意影片片段是30秒一個,采集廢氣也是每隔30秒采集一次,正好對應)。采集到廢氣後,将廢氣中的各種化合物分子離子化,在把這些離子放到一個電磁場中去測出各種離子的質量。然後根據質量的數據,就能計算出某一時刻廢氣中各種化合物分别占總氣體的百分比是多少。

Passage 4 偉大文獻

節選自雪莉·奇澤姆(Shirley Chisholm)在1970年的另一篇演說,内容是敦促其他衆議院爲ERA投贊成票。ERA雖然最後功敗垂成,但是能通過國會兩院的第一關,奇澤的這篇演說就起了很大作用。TD SAT教研組記得,這不是奇澤姆的文章第一次被考到。17年11月北美卷的偉大文獻雙篇中的一篇是她1969年的一篇演說(另一篇文章的作者是Phyllis Schlafly)。

雪莉·奇澤姆在1968年成爲美國曆史上首位黑人女性衆議員,并連選連任7屆;1972年曾參加競選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這也是黑人女性首次試圖争取成爲兩大黨的總統候選人。她還是一個偉大的演說家,發表過很多重要的演說。光是演說的題目就足夠打動人,比如《(在美國)我甯願當黑人也不當女人》(I’d rather be black than the female)。

雪莉·奇澤姆(Shirley Chisholm)

……男女不平等、對女性的歧視是最被輕描淡寫(subtle=understated)、最普遍廣泛(pervasive)、最制度化(institutionalized)的一種偏見。僅僅因爲女性的性别就歧視女性,這種做法是如此廣泛,以至于和諾人認爲歧視女性是正常的、自然的、正确的。《第***号聯合決議》提供了對男女不平等現象發動抨擊的基礎。

現在在我們的社會上,法律上名文規定歧視宗教信仰非主流的人或政治上持異見的人,這種事已經比較少了,已經不太敢這樣做了,這樣的問題已經不嚴重了。而對少數族裔(黑人)的歧視,(雖然問題還很嚴重),但這種歧視目前也已經處于系統的抨擊之下了。有理由相信,再過一兩代人,對黑人的歧視現象就會消亡了。我們對這一點可以樂觀。問題是現在對女性的歧視還是很嚴重。黑人是少數,宗教信仰、政治觀點偏離主流的人是少數,他們遭到歧視還可以理解。女性是多數(女性人口高于男性人口),爲什麽還要被歧視?性别歧視爲什麽還普遍存在?現在應該是我們用實際行動支持男女平等(投票支持《男女平等修正案》)的時候了。

……《男女平等修正案》如果通過,會有什麽經濟方面的效果呢?直接的經濟效果不會很大。隻有以下幾點:比如有些歧視女性的勞動法條款,被《男女平等修正案》廢除後,女性可能會有機會在制造業得到薪水高一些的工作崗位。女性可能會獲得更多被職業學校和高校研究生院錄取的機會,進而在畢業後獲得更多更好的工作機會。

間接的經濟效果可能會大得多。因爲要通過該修正案,必然經過聯邦和州一級立法機關的大量辯論和聽證會,勢必引起全國公衆對性别歧視問題的關注,從而讓全國的當父母的、當教師的、當雇主的人的觀點發生改變,長期來看會帶來經濟方面的巨變。

性别歧視不隻傷害女性,也對男性不利。因爲現行《征兵法》歧視女性,所以男性當兵的更多,會面臨更多生命危險。現行《婚姻法》照顧女性,強制在離婚時必須由男性承擔撫養未成年子女的義務,必須給原配偶支付贍養費。我認爲,要當兵保衛國家,男性女性都有責任。離婚後,雙方都有義務撫養未成年子女。

還有人有這樣的觀點,那就是現行的有些勞動法律法規是特别保護女性的(比如一些重體力工作不允許雇傭女性),實際上是照顧女性的,通過《男女平等修正案》就會廢除這些照顧女性的法律法規,對女性不利。如果某項工作太繁重,是在剝削雇員,那這種剝削,是我們所有人都不能接受的。我認爲一項工作如果對男人的身體有害,就會對女人的身體有害;對男性過低的薪水,對女性也就過低。規定某個工作崗位男的可以幹,女的不可以幹,這是錯誤的做法。同樣的工作崗位,有的州規定男女都可以幹,有的州就規定隻有男的可以幹。(不同的州規定都不一樣,這說明标準本來就是亂的不合理的)。有些女的身體比男的平均水平還壯,有些男的身體比女的平均水平還弱,所以工作崗位還是應該看應聘者個人的身體狀況,而不是規定某個工作崗位所有男的都可以幹,所有女的都不可以幹。另外,幹同樣工作的,不管男的女的,應該拿同樣的報酬。

問題可以歸結爲:現行法律中人爲設置一些對男女區别對待的條款,必須廢除。法律上的歧視,幾乎都在建立一些在早已過時的社會觀念和科學不發達時的愚昧信念上。這些觀念和信念認爲女性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弱于男性。現在應該掃除幹淨這些過去遺留下來的糟粕想法了,要讓我們的後代不再被這些糟粕想法的影響。

……幾乎不需要我在這裏列證據來證明現在美國确實存在性别歧視了。如果誰還對此有疑問,去看看勞工部公布的就業和薪酬數據就可以了。要徹底廢除美國法律中所有性别歧視條款,如果不走通過一個憲法修正案這樣自上而下的路子,而是去具體一個小法律一個小法律修訂,那非得再花個194年不可(作者發表這個演說時,美國建國194年)。不支持通過一個憲法修正案,就會繼續拖延解決性别歧視的問題。我們作爲議員,不能參與(be parties to)這種拖延,參與了,以後我們就要對這種拖延而負部分責任。美國的國父們在起草憲法時聲稱(profess)他們堅信國家應該保障給每個人均等的機會。國父們努力讓他們的子孫獲得了“機會均等”,但沒有努力讓他們的女兒和孫女獲得“機會均等”。現在是時候了,我們這屆議會應該公開充分表示一下對“機會平等”這一國家信仰的堅信了。

TD SAT教研組注解:profess vt.宣稱(信仰),表示忠于(信念),affirm one’s faith in or allegiance to (a religion or set of beliefs); to confess one’s faith in or allegiance to(此處用profess有諷刺國父們有點虛僞的意思)

國父們起草的憲法是爲了保護白人男性的各項權利的,因爲幾十個國父中沒有一個黑人,也沒有一個女性。(而憲法本應該是保護所有國民的權利的,不應該隻保護男性國民的權利,),也就是說,國父們該做完的事還沒有做完,還有些事沒有做。現在來着手做他們沒做完的事,還不晚。那就讓我們開始來做吧。

最後我想再說一個觀點:《男女平等憲法修正案》如果獲得通過,其最初帶來的社會和心理上效果要比法律和經濟效果更重要。正如一位(支持女權運動的法學教授)列奧·卡諾維茲所說:“(《男女平等憲法修正案》如果獲得通過後),各項法律就會對男性和女性都根據其自身内在品格對待(而不會再歧視女性),這樣所産生的影響必然不僅僅限于法律的範疇,而是會對男女兩性關系的社會、心理和經濟方面都産生深遠的影響。(而《男女平等憲法修正案》如果不能通過),那麽隻要有組織的司法體系(司法體系是最受尊敬也是最令人敬畏的一種社會機構)仍然在字面上或實際行爲上繼續基于一種人爲的區分而對男性和女性區别對待,那麽我們的社會距離男性和女性能夠首先把對方看出人類同胞而不是首先把對方看成是異性的那一天,就還很遙遠。隻要法律制度和社會機構縱容、培育的性别歧視觀念仍然使得男性和女性無法認識到異性的人類同胞基本屬性,我們的社會就還是不夠好。”

Passage 5 自然科學(雙篇)

秋天到來,從高空中往下看,森林看起來就像一塊夾雜着紅色、橙色、黃色的調色盤,非常美麗。爲什麽有的樹一到秋天樹葉就要變紅?最近,有科學家經過研究後提出,樹葉變紅不僅僅是因爲衰老,而是爲了用紅色向蚜蟲和其他昆蟲發出警告。

他認爲,有的樹的葉子在秋天變紅,是被蚜蟲逼的。是樹和吃它葉子的蚜蟲經過很多年共同進化、博弈的結果。就像雄性孔雀的尾部那麽美麗,也是被雌性孔雀逼的。因爲雌性孔雀總是選擇尾部最美麗的雄孔雀當配偶,但是美麗的尾部必然龐大,實際上會讓雄孔雀容易成爲天敵的盤中餐。所以一般的雄孔雀不敢長那麽大的尾部,隻有身體最強壯的雄孔雀才敢長出最龐大的尾部。實際上,早在一百多年前,有一位叫紐比津的科學家雖然沒有認爲樹葉變紅沒有一點用處,但是就隐約提出紅葉可能是某種自然選擇(進化)進程的結果。

秋天美麗的山野景象

不說孔雀了,回過頭來說樹葉。目前通用的教科書是這樣寫的:每到秋冬,樹會把樹葉中的葉綠素(chlorophyll)收回,樹葉中剩下的色素就讓樹葉變成黃色或橙色了。但是這種理論解釋不了爲什麽有些樹的樹葉在秋天會變成紅色和紫色。樹葉中的葉綠素被大樹收走,也不應該剩下紅色素或紫色素啊?

隻有花青素(anthocyanin)才能使樹葉呈現紅色和紫色,而夏天的綠葉中是不包含花青素的,也就是說大樹要讓樹葉要在秋天變紅或變紫,必須主動耗費養分生産花青素并提供給樹葉。而樹葉在秋天變紅以後,冬天又會脫落。所以大樹耗費養分生産花青素,必定有目的。2000年,一位叫漢密爾頓的科學家提出了一個理論假說,認爲大樹讓樹葉變紅,是爲了向昆蟲發出警告。很多昆蟲(比如蚜蟲),喜歡秋天時在樹葉上産卵,來年春天幼蟲孵化後,就會吃樹葉。樹葉變紅,就可以警告這些昆蟲“我有毒,不要吃我”。 他的論據是,秋天樹葉最紅的那幾種樹,也就是最受多種蚜蟲所害的那幾種。

人們早就知道,自然界中存在類似的機制。胡蜂身上黃黑相間的花紋,箭毒蛙身體明亮的紅色、藍色,都是警告敵人“我有毒,不要吃我”。

漢密爾頓提出這個理論猜想後不久就去世了。最近,他的學生阿切荻在一些蘋果樹上做了一些觀察和實驗,發現蚜蟲确實會躲避樹葉會變紅的蘋果樹,還發現蚜蟲在樹葉不變紅的蘋果樹上存活率更高。阿切荻又發現,野生的蘋果樹,樹葉變紅的程度要遠高過人工果園裏種的蘋果樹。他認爲,這是因爲種樹的人會用其他一些殺蟲方法幫果園的蘋果樹驅蟲,所以果園的蘋果樹受到蟲害的威脅小一些,所以這些蘋果樹就不太需要在秋天時讓自己的葉子變紅了。

阿切荻用的方法首先觀察。秋天的一天,他選定120棵樹葉顔色不同的蘋果樹(紅、綠、黃各40棵),觀察這些樹上的蚜蟲數量。結果發現,葉子紅的蘋果樹上的蚜蟲數量最少,隻有葉子綠的蘋果樹上蚜蟲數量的一半,隻有葉子綠的蘋果樹上蚜蟲數量的三分之一。也許是因爲蚜蟲在視覺上更喜歡黃色、綠色?阿切荻又做了一個實驗,排除了這種可能。還是在正是秋天的時候,他故意把雌性蚜蟲放到葉子顔色不同的三種蘋果樹上(蚜蟲的習性是在蘋果樹上産卵),然後到第二年春天比較這些蟲卵孵出幼蟲并成功存活到成蟲的數量。葉子紅的蘋果樹上,有29%蚜蟲幼蟲成功長到成年。而在葉子綠和葉子黃的蘋果樹上,存活率要高一倍。這就說明,蚜蟲不是因爲不喜歡紅色,而是因爲葉子紅的蘋果樹對它們來說确實有毒,它們是有意識地躲避紅蘋果樹。

阿切荻又比較了野生蘋果樹和果園裏人工種植的蘋果樹在秋天樹葉顔色的區别。阿切荻猜想,因爲果園的蘋果樹已經被人類反複雜交配種,隻爲更好的口味和更大的産量、人類在雜交蘋果樹時根本不考慮雜交出來的蘋果樹的樹葉在秋天是什麽顔色。且人類會想辦法幫它們防蟲,所以果園的蘋果樹自己就不需要防蟲了,所以在秋天耗費自己的養分生成花青素這種事,它們就不去做了。

借助衛星從太空中拍攝的北美大陸秋季照片

阿切荻還發現,中亞哈薩克斯坦的一些野生蘋果樹,其中60%多是到了秋天樹葉會變紅,而一個英國果園裏的一些蘋果樹,其中隻有3%是到了了秋天樹葉會變紅。有人可能會說,這可能是由于中亞和西歐不同的環境造成的。阿切荻就有比較了一下美國當地的野生蘋果樹(從中亞引進)和果園種殖的同源蘋果樹(在果園中種植的曆史已經超過2000年),也是野生的到了秋天樹葉變紅的多(30%),果園種植的,樹葉變紅的少(不到5%)。

阿切荻又分析了美國農業部的信息豐富的“全美蘋果樹數據庫”,發現秋天葉子會變紅的那些品種,和那些秋天葉子變黃或保持綠色不變的那些品種比起來,枝葉繁茂度也更高。此外,蘋果樹容易得的一種叫“火疫幹枯病”的細菌感染病,蚜蟲在遷徙的時候和其他一些昆蟲會幫助這種病從一棵樹傳到另一棵樹。阿切荻發現,越是容易感染這種病的蘋果樹,葉子到秋天變紅的概率也就越高。

得了“火疫幹枯病”以後的樹葉

有很多科學家提出了質疑。有的科學家指出,蚜蟲并不習慣在秋天從一棵樹遷徙到另一棵樹。起初,阿切荻認爲黃色也像紅色一樣,能夠驅蟲。有的科學家經過實驗,發現蚜蟲根本分不清黃色和綠色。對這種說法,阿切荻承認自己錯了。黃色确實還不如綠色。還有的科學家指出,蚜蟲的眼睛嚴重缺少能夠感知紅色的細胞,根本看不見紅色光,隻能看見黃色光、藍綠色光和紫外線。阿切荻對此的回應是,承認蚜蟲确實看不見紅色光,但是又用實驗證明蚜蟲有能力根據紅色樹葉和綠色樹葉對其他一些黃色光、紫外線的不同反射來成功區别紅色樹葉和綠色樹葉。

那麽那些批評阿切荻的人,是怎麽解釋爲什麽有些樹的樹葉到了秋天會變紅的呢?他們支持另一種理論:秋天,樹葉失去葉綠素以後,陽光就不再是給光合作用提供能量的好東西了,而是會把樹葉曬死的壞東西。所以從樹葉收回葉綠素的大樹,又給樹葉提供了花青素,讓樹葉變紅,這樣樹葉就不怕太陽曬了。

阿切荻認爲支持“防曬說”的幾個證據内部存在一些自相矛盾。他還指出,如果到爲了秋天,樹葉失去葉綠素就會怕太陽曬,那應該是所有樹的樹葉都變成紅色,爲什麽是有些樹的樹葉到秋天會變紅,有些樹的樹葉就不呢?他最後說,“防蟲說”和“防曬說”本質上并不對立,可能可以相互補充。

其他一些科學家也認爲是兩種理論互補。不過他們認爲有些樹葉秋天變紅,“防曬”是主要目的,“防蟲”是次要目的。

2022年8月北美SAT真題語法部分

本次北美語法考試除最後一篇文章外,其餘難度正常,最後一篇文章偏難,除了文章本身不好理解外,出的題目也偏難,有一道要求劃分句子成分的純語法題,當中各種标點符号交錯出現,令不少同學看了半天。一般來說,純語法題都是可以在平均每題20秒内完成的,很少有難題,該題應該會成爲日後同學們練習劃分句子成分的經典題目。其餘篇章理解都是整體難度較純語法題目要大的,建議同學們要通讀語法文章,完成篇章理解題才有把握。

涉及的部分具體考點如下:

考點1 詞義辨析

考到了affects of / affects on / effects of / effects on的區分。說人們普遍認爲bisons踩在草坪上應該會have negative ______ grass。答案應該是effects on。要注意SAT語法中的詞義辨析題可以分爲形近詞/音近詞的辨析,以及近義詞的辨析,其中形近詞/音近詞的辨析是會反複考的,同學們需要複習曆年真題中考過的形近詞/音近詞,但是近義詞的辨析考過一次基本不會再考第二次,因此對于曆年真題中的此類題,同學們可以不用過于糾結。

例如本次語法考試還考到的一道近義詞的詞義辨析,即要求辨析support / substantiate / endorse這幾個詞,這種題就是考過一次一般不會再考的。當時的上下文說的是plants對environment怎麽樣了,發出了哪個動作,答案應該是support,即plants support environment。

再比如本次語法考試還有一個詞義辨析題,也令同學們印象深刻,說有一位圖形設計師讀了一首詩,然後把它xx進了某某設計,選項有concentrate, condense, encapsulate。答案應該是encapsulate(to expres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sth in a few words, a small space or a single object 簡述;概括;壓縮)。

考點2 标點符号

第四篇語法文章相對最難,講的是某一文物出土之後,人們對之前的一個假說産生了質疑。文章本身難度,題目難度也略大,其中還出現了複雜句式結構,在其中,主句的後面跟了破折号引導的非限定性定語從句,以及由and連接的三者并列的平行結構。整體結構大緻如下:SVO——to which some civilization VO, VO and VO. 考生在處理此類題目時需要特别注意慢下來,劃分清楚句子成分,再判斷要不要加标點,加什麽标點。

考點3 主謂一緻

問call還是calls into question sth。那麽就需要找到這句話call的發出者,注意主語如果是不可數名詞就要算單數,謂語動詞則用第三人稱單數的形式,即calls,但是如果主語爲複數名詞,則應選call,一般來說,主謂一緻的題目在動詞前面,都有兩個名詞,一個單數(或者不可數名詞),一個複數名詞,需要同學們判斷到底誰是主語。比如還有一道主謂一緻的題目,主語是richness,這就是個不可數名詞,後面的動詞要用第三人稱單數形式。

考點4 限定性同位語

這一考點在前一天的8月亞太SAT語法題中也被考到了,這是一個考察頻率中等的考點,但是卻在同一個月份中,同時出現在北美和亞太考卷中,媲美高頻考點,可見同學們要考試重視所有可能的考點了,不能因爲說之前的考題中它不是高頻考點,就加以忽略。本次北美的語法題問到了graphic designer接人名,人名的前後要不要加标點,答案應該是什麽标點都不要加,讓designer無縫銜接後面的人名,并且人名後面也不要加标點,直接接謂語動詞。因此此處應該用限定性同位語。因爲designer是一個不夠清晰的表達,需要人名來加以限定,才能做到“表意清楚”。

考點5 增減句子

問要不要删“date to 1500BC”。上下文的整體意思是某一個文物的出土對該古代文明的研究的影響。人們原本以爲該文明是在某一時候出現,但是現在有了新的出土文物作爲證據後,認爲該文明可能出現時間更早,比另外兩個文明出現時間更早或是有交叉。前文在交代另外兩個文明時都寫了時間,(3000BC),(2500BC-1200BC),以括号的形式給出,因此本句話的date to 1500BC應該不能删,否則看不出文明與文明之間在時間上的關系。

2022年8月北美SAT真題數學考情

我們來回顧一下本次北美卷的一些重難點

首先是幾何部分,考了一道關于四棱柱(rectangular prism)相似(對應邊長成比例)的問題,給出了A的體積386,高6,B的體積48,求B的高是幾,如果不熟悉這個考點的同學會覺得有難度。不過這個問題我剛好在考前的課上講過,隻要講到相似(similar),我都會補充面積比等于邊長比的平方,體積比等于邊長比的立方。那麽A的體積是B的8倍,高應該是B的2倍。還有一道幾何題是給出條件,問哪些能證明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isosceles triangle),這個主要注意專有名詞,有同學會誤解成等邊三角形(equilateral triangle).

統計部分考了一個概念margin of error,兩個抽樣調查都對一個城市的年輕人問了同一個問題,A的margin of error是0.6,B的是0.4,問爲什麽A比B的margin of error大,應該選A的抽樣數量(sample size)更小。還有一道題是關于增加或減少一個數對于平均值(mean)和中位數(median)的影響。統計了50棵樹的高度,給出了分布表格(frequency table),問如果增加一顆更小的樹,mean和median怎麽變化,mean顯然會減小,median應該是不變,一般會給出中間幾個值是相同的。這兩個考點在課堂上講統計部分時都講到過。

代數部分考到了生活場景和二次函數、不等式結合的文字應用題,這也是一直強調過的重點,需要讀懂文字中的變量和數字的含義,有時需要自己設未知數,找到等量關系,列方程或者不等式進行求解。

TD福利&領取方式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華僑網無關聯。其原創性及文中陳訴内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實性,以及時效性本網部作任何承諾,請讀者自行核實相關内容。如發現稿件侵權,或作者無意願在華僑網發布文章,請版權擁有者通知華僑網處理。

2022年8月亞太SAT考情回顧:SAT史上最難小說暴擊?TD精準命中小說/偉大文獻/自然科學三篇!||附贈SAT真題免費下載

2022年10月北美「SAT真題和答案解析」新鮮出爐,免費下載領取!

發表回複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