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我們審美西化之後,我們當中的一部分觀衆就開始用意識形态來劃分電影類型了。凡是屬于主流電影的就會一概而論,凡是屬于歐美西方電影體系中的電影就會用另一種語言。這是一種變化,但這種變化成爲主流審美的時候,電影作爲一種百花齊放的藝術形式,就開始式微了。爲什麽這種話語體系有着這種腐朽的作用,原因就在于我們用一種形态的審美替代了另一種形态而已。說是尊重藝術的多樣性,但實際上不過是借用一種意識形态進行獨裁而已,哪裏還有多樣性可言。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電影并不招一部分自诩爲獨立的觀衆的喜歡,本片就是經典影片《開國大典》。1989年上映的《開國大典》不論是從藝術性,還是從技術性都有着某種意義的極緻,雖然這些極緻并不被部分影迷們所推崇,但奈何影視片中的正片或者說是主旋律電影也是一種電影類型,他們可以批判主旋律,但卻不能将這種類型的電影從電影類型中劃歸出去。因此,《開國大典》作爲一種電影還是值得讨論的。

《開國大典》講述的是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們開國的偉業建立的整個過程,同時與之形成了對比的還有蔣介石的蔣家王朝覆滅的過程,全片蕩氣回腸且有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同時也不乏藝術性和完美的叙事邏輯。如果你也喜歡曆史,那麽本片無異于讓你閱讀了一部酣暢淋漓的近代史作品。

想要更好的理解本片,那麽八一廠後來的影片《大決戰》系列是一定要看的,本片可以說是《大決戰》系列的一個藍本,在本片基礎之上,《大決戰》才用數十個小時的篇幅緩緩展開。因此,這一類型的影片要連起來看才過瘾。對于愛好軍事以及真正題材的影片的觀衆,本片無異于一頓大餐,且是非常具備觀賞價值的大餐。

習慣了歐美等國家的戰争片的觀衆們對于本片并不是十分感冒的,因爲本片所遵從的邏輯脈絡,包括故事主線并不是按照歐美等國家的戰争片框架搭建的,因此,本片所呈現出來的戰争是立體的,同時也是具有着戰略層面的考慮的,而不是簡單的陷入到了人性與個體中不能自拔。因此,當代我們如果要響應文化自信,那麽發掘一下之前的老電影,就不難重新營造出來我們自己的東西,況且,我們自己的東西真的不賴的。當然,這并不被部分觀衆所接受。

爲何不接受呢,因爲習慣了歐美大片的觀衆們對于戰争片自然有着自己的一杆秤。長此以來,不管是《啓示錄》還是《拯救大兵瑞恩》,這些老牌的,經典的歐美戰争片中的主題都是高度統一的,不論任何形式的戰争,最終的落腳點一定是往複循環的人性,似乎除了人性之外,戰争基本上就不展現别的了。當然,這樣的理念我們也是能理解的,畢竟歐美等國家的通常都是戰争的發起者,而不是戰争的反抗者,他們如果不從個體的理性以及人性出發,那麽他們所展現出來的戰争就沒有任何有利于他們的主題了。這自然是不符合他們的文化霸權的。

但對于我們來說,我們從來不是戰争的發起者,新中國成立後,我們所經曆的所有的形式的戰争無一例外都是被迫自衛反抗的,而且全部都取得了勝利。我們所面臨的戰争局面以及基礎環境跟歐美那些國家的戰争依據是不一樣的,這種不一樣的基礎,自然造就出來了差别,這種差别是不可忽視的,同時也是客觀存在的結果,如果我們忽視這種結構性的差别,自然無法拍出來适合我們的電影,這就如同《集結号》以及《八佰》,《金剛川》等影片一樣,看上去是講述我們自己的曆史的的戰争片,但内核全部是以歐美等西方戰争片内核爲基礎的,這就容易造成一種四不像的結果。

從這一點來看《開國大典》是如何做的呢?它無外乎是認真的對待了戰争的主題,從而通過總結曆史客觀結果得出來一種理念。本片大量采用自然光,用黑白分明的方式來展現一個新興的時代和一個即将落幕的時代的客觀差别,用兩個時代的代表人,毛主席和蔣介石進行對比,用兩個時代的軍事将領以及普通士兵進行對比,用兩個時代的治下的百姓生活進行對比。這種簡單的對比是很多創作者不屑一顧的,但正是這種簡單的對比本片的主題不再是飄忽不定,對于觀衆來說,很容易就能看出來電影所想要表達的,這一點就是大衆文化的精髓。

時至今日,我們的很多創作者并不屑于對于老電影進行解析以及總結經驗的,因此,雖然我們的電影市場在不斷的攀升,然而電影質量卻一直以來都是下降的,并非我們拍不好電影,好的電影總結的都是我們自己的東西,奈何我們的文化不自信。如果我們的創作者們都能挺起胸膛,那麽中國電影自然就會有了方向。
……
你好,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