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極必反,這是一個樸素的道理,這個道理預示着人們所看到的事情都是具有兩面性的,當一面發生變化到極緻,那麽另一面就會産生某種效應,這種效應會推翻之前的一面,然後化身更加極端的另一面。當然,在變得極端之前,沒有人會認爲這種颠覆性質的行爲會發生的,然而它卻真實的發生了。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影片,講述的就是這種極端。《多謝先生》是一部日本早期的電影,它講述的是日本昭和年間的故事,昭和初年,日本經濟正在經曆大蕭條,民衆們失業,經濟進入到衰退期。人民疲于生計,即使是山區地區也沒有辦法避免。這個山區有一個公交車司機,說是公交車,其實就是一個非常小的巴士,沿途的村民們對于這個巴士非常依賴,因爲這個巴士是這個山區的唯一交通工具,它代表的是未來,是希望,是對于遙遠地區的美好憧憬。因此,巴士司機被賦予了美好的期待。

司機的名字已經沒有人提及了,大家更願意叫他多謝先生。因爲多謝先生每一次遇到村民的時候總是會謙卑的客氣一下,村民們習慣了這種交流方式,因此,對于多謝先生,村民們也願意給予尊敬,因爲他實實在在的在幫助這裏的民衆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當然,本片描繪出來的是日本戰前美好的一面,這種美好是根植于日本本國的經濟衰退之後的美好,然而僅僅過了一年,本片上映一年後,抗日戰争爆發,原本謙卑有禮的日本人就像是換了一副面孔一樣,開始對于我國進行全面侵略,且給亞洲人民帶來了罄竹難書罪行。這一點實在是反差巨大。

但看日本的電影描繪出來的歲月靜好,這是很不錯的,大家都喜歡的,但是将這種歲月靜好涉及到了具體的現實當中,他們就會換一副面孔,原來的美好全部被根除,原來的美好的另一面卻被變得更加極端。最終,他們所帶給别的國家的就成了災難。

美好源于蕭條,源于對于外界有着一種渴望,源于對于未來有着一絲希望。然而當一戰過後,昭和初年,原本經曆過小的高速發展的日本經濟,随着一戰的結束,迅速的進入到了衰退,甚至于大蕭條,這個時候的日本表面上看是努力的生活着,努力的重新恢複着自己,實際上卻在這種平和的環境下逐漸的走向了法西斯化,日本國的民衆們開始用另一種思想武裝自己,亞洲人民的苦難也由此開始。

我們需要知道結果,更需要知道原因,二戰是日本國轉移本國經濟危機的行爲結果,這種行爲原因是他們也曾試圖調整經濟結構,但是收效不大。正如《多謝先生》種所表達出來的一樣,他們試圖用一種方式來展現自己的平和,展現自己對于未來的期待,但是這種方式始終沒有能夠徹底的改變日本本國當時現有的經濟結構,在衰敗和蕭條中,國家無法進行有效的幹預調節之後,極端勢力便會上台,這種極端勢力解決矛盾的方式很簡單。原有的溫良恭儉讓既然解決不了矛盾,那麽就需要用一種極端的的方式來解決矛盾,最終,戰争機器開動了。

我們可以看到,巴士沿線的村民們是淳樸的,他們的努力是可以維持自己的生活的,但是已經通過一戰進入到工業化的日本是斷然不願意這樣以一種緩慢的腳步去追随别人的,因爲彼時的日本已經進入到了工業化,如果依靠着原有的傳統的小農經濟去消化經濟危機,那麽日本的衰退自然不可避免,因此,日本國不惜将戰火燃燒到整個亞洲,并因此讓亞洲的其他國家遭受了劫難。

站在當代去看待三十年代的日本,本身就是非常複雜的,我們可以看到本片中展現出來的美好,但這種美好真的在當時是一種美好嗎?或者僅僅是危機爆發前或者是極端化之前的最後的絕唱,我們都無從談及,因爲照着本片中描繪出來的美好去看,生活本該很簡單,但是這種簡單并沒有在片中有所指,多謝先生維持着這種局面本身就會感覺疲倦,這種疲倦是一種無休止的,看不到明确未來的疲倦,雖然他能跟當地的居民們和睦相處,但卻最終無力與解決他們的所有問題,當所有的問題全部襲來的時候,他們善良的一面徹底的被摧毀了。爾後,戰争襲來了。

時至今日,我們依舊是看不到日本國對于自己的曆史的正視,他們總是覺得過去了就過去了,然而過去了的事情哪裏能輕易的過去,即使是今天的日本對外展示的依舊是人畜無害的,但是誰又能預料這種人畜無害的背後是不是醞釀着更加血腥的危機呢?這一點沒有人願意去猜想,大家都習慣了和平的環境之下,自然也願意用和平的方式來考慮未來的,然而未來并伴随着人的意志爲轉移,當災難來襲,暴雨降臨,沒有誰能左右自己。一旦改造失敗,總有人會不顧一切的将極端進行到底。虛僞的民族值得大家警惕。
……
你好,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