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的繁榮興盛。黨的二十大報告發出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号召,爲文化産業在振興鄉村中發揮重要作用提供了廣闊空間和良好機遇。
2022年4月,多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文化産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文化産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有效機制基本建立,優秀傳統鄉土文化得到有效激活,鄉村文化業态豐富發展的目标。一幅絢麗壯美的鄉村文化産業藍圖已經繪就,等待着我們去實現。
文化産業是智力密集、創意密集、人才密集的朝陽産業,但在鄉村發展文化産業必須立足于鄉村的特點和實際,才能使文化産業真正在鄉村紮根。和任何産業一樣,在鄉村發展文化産業需要實現資源、人才和市場的有機結合。因此,首要的便是準确認識本土本鄉的文化資源禀賦,挖掘其獨特性和唯一性,凸顯其稀缺性。在全國各地普遍掀起鄉村文化産業發展熱潮時,這是需要格外重視的一個問題。
文化因獨特而充滿魅力。近年來,不少地方在挖掘鄉土文化資源、實現産業化轉化的過程中大膽探索、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取得了豐碩成果。河南安陽林州石闆岩鎮位于太行山深處,擁有不少傳統村落。當地挖掘村落文化内涵,發展寫生産業,吸引美術院校和機構在此設立寫生基地。大量人群前來古村落寫生,爲傳統村落的發展增添活力。山西長治武鄉縣五村打造“農耕文化體驗基地”,舉辦“五村播種節”,吸引全國各地數百位攝影家來此創作采風,帶動當地發展旅遊、餐飲,成爲遠近聞名的文化村、富裕村。江西黎川縣發展油畫産業,使這個大山環繞的革命老區成爲年吸引遊客10萬餘人、油畫産值超6億元的文化産業基地……這些成功的案例說明,善于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凸顯其獨特性和唯一性,是文化産業在鄉村取得成功的重要途徑。
鄉村有大美,但隻有善于發現美,才能使資源變成産業。傳統村落在村民眼中也許平平無奇,但在美術家眼裏卻代表着傳統建築之美;耕田犁地、祭祀祈福的民間風俗也許當地人早已習以爲常,但在攝影家的眼中卻是創作的大好素材。所以,如果能站在消費者的角度看待鄉土文化資源,充分認識哪些資源是本地獨有的、哪些特點是最具地域特色的,就能爲發展鄉村文化産業打開思路。
強調鄉土文化資源的獨特性,也是避免千人一面、模仿雷同的一個有效途徑。我國地域遼闊,南北不同、東西各異,遼闊鄉村孕育着充滿特色風情的文化資源,五色斑斓、豐富多彩的民俗、建築、飲食、手工藝品、非遺技藝等,凸顯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這是一筆寶貴的财富,在鄉村振興的事業裏,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和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凸顯其獨特性和稀缺性,使文化産業成爲鄉村振興的重要助力,共同繪就新時代更加絢麗美好的鄉村畫卷。
《 人民日報 》( 2023年01月26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