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5日電 題:飽口福、品文化、享玩樂——元宵節消費市場一線觀察
新華社記者
老字号湯圓創新“中西混搭”滿足年輕人的嘗新味蕾,文化地标内非遺項目傳承人與三代同堂的遊客互動,各地賞花燈、猜燈謎、坐遊船等活動精彩紛呈……緊接春節假期的“開門紅”,元宵節各地餐飲、文化、旅遊等消費場景火熱持續,印證2023年消費複蘇的潛力和活力。
飽口福:團圓、健康、新意一樣都不少
元宵節當天,重慶歡樂谷一場火鍋湯圓宴人聲鼎沸,各種口味的湯圓在不同風味的鍋底中翻滾。記者看到,在傳統餡料湯圓之外,市面上不常見的一些新品種,諸如麻辣火鍋煮香菜餡料湯圓、番茄咖啡鍋底煮軟糖芥末餡料湯圓等,受到大批食客青睐。“以往過節芝麻餡豆沙餡的湯圓吃得多了,我更樂意嘗試下新口味!”“00後”遊客戴傑說。
上海老字号喬家栅門店外排着長龍,“中西混搭”的美式咖啡湯圓在年輕消費者群體中人氣頗高。喬家栅門店有關負責人介紹,預計今年元宵節前後,湯圓銷售量同比去年增長3倍。
“2023上海新春農産品大聯展”靜安嘉裏中心會場。(受訪者供圖)
“中華老字号”長沙火宮殿坡子街總店客流爆棚。長沙飲食集團火宮殿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後長介紹說,消費者多是祖孫三代一起前來,人們也不像過去那樣“海吃海喝”;爲此,火宮殿在口味、套餐等方面及時進行調整,比如推出橙子口味湯圓等新品和多品類、小份的家庭套餐,“老字号也要跟上新形勢”。
節日應景的湯圓不能少,綠色健康的農産品也來“助陣”。在上海農業展覽館主辦的“2023上海新春農産品大聯展”靜安嘉裏中心會場,新鮮的大米、蔬菜、瓜果、畜産品、水産品、花卉以及糕點、罐頭等琳琅滿目,往來消費者熙熙攘攘。不少參展商表示,節日消費需求旺盛,綠色食品消費市場潛力巨大。
品文化:傳統民俗加創新元素增添消費熱度
2月4日晚8時許,重慶銅梁區玄天湖龍舞廣場早已坐滿了觀衆,非遺龍舞漸入高潮。打鐵花師傅将鐵水抛向空中,另一名師傅用一塊木闆将高溫鐵水拍打至高空,刹那間綻放成美麗的煙花。赤膊上陣的舞龍漢子揮舞着噴火的大龍,在漫天火樹銀花中跳起龍舞,令人歎爲觀止。
銅梁火龍隊隊員表演銅梁火龍。新華社記者劉潺 攝
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銅梁龍舞吸引遊客紛至沓來,已形成頗具潛力的産業。據重慶市銅梁區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統計,當地龍燈制品相關産業年産值約5000萬元;龍文化旅遊業門票直接年收入達2000餘萬元。
重慶玄天湖文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勇介紹,元宵節的兩場龍舞表演總計近4千張門票全部售空。
2月5日,夜幕降臨時,長沙火宮殿坡子街總店院子裏燈火通明、人聲鼎沸。曲牌鑼鼓、長沙彈詞等非遺項目傳承人輪番登場,爲遊客奉獻2個小時的“元宵喜樂彙”,台下的遊客一邊看表演一邊吃湯圓,還能在現場參與互動小遊戲。馬蜂窩旅遊研究院院長馮饒說,傳統文化、民俗引入創新元素的“國潮”成爲消費市場上的熱點,爲越來越多年輕消費者所喜好,而年輕消費者熱衷參與文化活動并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又推動了傳統文化的傳播。
長沙市德思勤24小時書店内人頭攢動,在這裏,人們一邊閱讀一邊體驗傳統元宵節猜燈謎活動,原來所有的燈謎都藏在書店的試讀本裏。
書店店長孫玮文說,春節期間的文化消費熱在元宵佳節延續。讀者有跟随父母前來的學齡前兒童,也有年逾八旬的老人。“當下,既長知識又老少皆宜的文化消費成爲節日新潮流。”
享玩樂:花燈點亮各地“夜經濟”
上海錦江樂園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五舉辦“盛世萬福元燈夜”活動。由紅城門、絹紗、兔子花燈等打造而成的“盛世唐燈集市”,結合舞獅、鼓子舞、霓裳飛天舞等民俗表演,帶給人們沉浸式體驗。
上海市近日出台提信心擴需求穩增長促發展行動方案,明确促進消費擴容升級,大力發展首發經濟、夜間經濟、直播經濟;全面激活文旅市場,市、區聯動發放文旅、體育、餐飲、零售等專項消費券等。
錦江樂園相關負責人介紹,自今年1月22日至2月4日,樂園已接待5萬餘人次遊客,實現營業收入500多萬元,創下近年來新春期間的新高,“這得益于政府對促進文旅消費的支持。我們今年也将通過節慶、市集活動,在抓好安全生産的同時,吸引更多遊客,重振消費經濟。”
錦江樂園打造的“盛世唐燈集市”。(受訪者供圖)
元宵節之際,各地賞花燈、猜燈謎、坐遊船、放煙花等旅遊活動精彩紛呈,爲複蘇中的“夜經濟”更添了一把“火”。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介紹,元宵節期間重慶文旅場所共計推出100餘項文旅主題活動,供市民遊客歡度佳節。馬蜂窩平台數據顯示,元宵節之際,各地夜間旅遊平均熱度上漲超60%。
湖南長沙一家大型購物中心舉辦元宵燈會活動。新華社記者白田田 攝
上海财經大學商學院教授何建民認爲,春節以來,各地在餐飲、文化、旅遊等場景發放消費券,高效匹配優質供給,對提振市場信心起到積極作用,助力消費加速回暖。(記者陳愛平、李曉婷、趙佳樂、白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