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特稿评论 炒作氣球,是美國在以己度人
公益广告

炒作氣球,是美國在以己度人

本週,儘管在歐洲的俄烏戰爭仍在繼續,在印太方向上美國也採取了諸多行動試圖對中國進行軍事力量的“再平衡”,但在西方媒體上最令美國人關注的威脅,反而是一隻所謂的“中國間諜氣球”;與此同時,美軍自己倒是在醞釀和進行一系列有關西太平洋軍事力量的改變,尤其是針對其規模和質量上都堪稱世界第一的強大海軍。

晚安,小氣球

以己度人的“間諜氣球”

美國當地時間2月2日,美國國防部官員向媒體透露了一項美軍正在進行的軍事行動:連續幾天以來,北美防空司令部一直在追踪一個已經進入美國本土上空的中國高空監視氣球。它在周三飛過阿留申群島,經過加拿大上空到達美國本土上空。週五時,這個氣球已經飛到美國蒙大拿州上空。

在本文錄入的時候,該氣球已經被美國空軍一架F-22擊落

美軍沒有公佈氣球的確切高度,只表示這個氣球“高於民用空中交通活躍的高度”,所以不會影響民航飛行安全,其通過一些軍方敏感設施上空的行為也不會有導致重大的情報洩露風險,因此美軍也宣布決定不擊落這個氣球;但同時,美軍已使用包括F-22戰鬥機在內的有人駕駛軍用飛機觀察這個氣球,甚至試過飛動升限達到氣球的高度。

中國外交部當天就針對相關時間做出了回應,外交部發言人在記者招待會上回應稱,飛到美國上空的無人飛艇來自中國,屬民用性質,用於氣象等科研;受西風帶影響,且自身控制能力有限,該飛艇嚴重偏離預定航線。中方對飛艇因不可抗力誤入美國表示遺憾,中方將繼續同美方保持溝通,妥善處理這次因不可抗力導致的意外情況。從官方角度看,這一來一回的相互喊話,基本就已經把此次事件的情況介紹的七七八八了。

相比美國官方對待氣球的舉動,美國媒體的操作顯然更直白地表明了不少美國人的心態——它們露骨地將這個氣球稱為“中國間諜氣球”,無疑帶有直接指責中國危害美國國家安區的意味。毫無懸念的,“中國間諜氣球”很快就在推特之類的美國社交網站上成為熱搜詞,雖然這不是類似的監視氣球第一次進入美國國內領空,美國官方也表示了氣球“竊密”的可能性不高,但美軍對待一個中國氣球的態度如此克制,在讓不少美國人不滿的同時,依然引發了有關中國間諜行為對美國國家安全造成危害之類的擔憂和討論。

氣球降高到50000英尺(18000米)高度以後,成為蘭利空軍基地F-22的第一個可視化戰果 圖源:社交媒體

從技術角度分析,在2023年的環境下使用空飄氣球掛載偵察設備,對另一個遠在上萬公里之外的國家進行戰略偵察這樣的事情,既缺乏必要,又很難有較好的成效。從必要性角度出發,當代偵察衛星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無論是各種光學偵查衛星還是其他類型的近地軌道偵查衛星,都能夠在完全合法的情況下實施持久的跨大陸週期性對地偵察。即使近地軌道較大的高度會影響各類偵察設備的效果,當代衛星平台的設備搭載能力也遠勝各類空飄氣球,從而可以用更大、更先進的偵察裝備來彌補高度帶來的差異。

從偵察效果的角度看,空飄氣球依靠大氣環流進行機動並開展偵察活動,速度不高又難以精確控制飄浮方向,多少有點腳踩西瓜皮的意思;加上氣球攜帶設備的能力有限,其中還要分出相當一部分重量用於搭載維持設備運行的太陽能電池板,其偵察設備的探測效果難說樂觀。更何況空飄氣球本身的結構就十分脆弱,不僅各種攔截攻擊手段都能輕易將其摧毀,就算是高空大氣中一些惡劣的氣象變化也會導致氣球破損墜毀。也正因如此,雖然探空氣球在高層大氣探測活動中是一種廣泛使用的常見設備,但用它執行空中偵察、尤其是跨洲際的戰略偵察,至少在當代技術上並非最優選擇。

吉林一號拍攝圣迭戈基地

饒是如此,美國媒體也好,美國公眾也罷,乃至美國軍方和政府,都對這個據說來自中國的空飄氣球在執行某種偵察活動的事情的觀點似乎深信不疑。個中原因,除了當下中美戰略互信幾乎探底這一基本情況所引發的美國對中方的高度戒備外,美國自身與軍事用途的空飄氣球之間超乎其他國家的“緣分”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美國的影響。

歷史上,美國幾乎是僅有的一個既被別國用空飄氣球作為武器針對攻擊,也曾有計劃地大規模利用空飄氣球對別國開展戰略偵察的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軍國主義為了對美國本土展開反擊,從1944年開始,先後製造和施放了大約9300個攜帶炸彈和燃燒彈的高空氣球炸彈(日本稱之為“風船爆彈”),打算利用同溫層底部的極地急流和副熱帶急流將這些氣球送到美國本土展開襲擊,破壞美國國內的生產秩序,擾亂美國民眾的戰爭意志。

在冷戰初期的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美國的U-2高空偵察機和間諜衛星實用化之前,苦於無法對蘇聯進行越境臨空偵察的美國病急亂投醫,也曾專門研製和使用過WS-119L和WS-461L兩型專為高空照相偵察氣球,對蘇聯實施一系列戰略偵察行動。按照美國一貫的“以己度人”的思維,美軍在歷史上研製使用戰略偵察氣球,堂而皇之闖入別國領空進行照相偵察的行為,也許正是此次美國媒體和部分公眾毫不猶豫地將中國民用科研氣球打上“間諜”烙印的重要啟示。

攜帶HYC-1相機的WS-461L,雖然該氣球曾經飛入蘇聯境內,但最終因為定時器沒有考慮到氣候變化,導致相機過晚開機而功虧一簣,美國空軍在此後完全放棄了一切氣球偵察項目 圖源:美國空軍

當然,在這個污名化過程中,不少美國媒體和美國公眾顯然是在揣著明白裝糊塗。上文中提到的兩次與美國有關的氣球軍事行動,雖然一定程度上都證實了用氣球實施跨大洲軍事行動理論上的可行性,但兩次行動的結果又都表明了氣球軍事行動的低效率:二戰中日本施放的9300多個氣球,每個都安裝了複雜的高度控制設備和彈藥,平均造價近千美元,但最終估計只有10%左右的氣球成功抵達了北美大陸,實際美軍發現實施了攻擊行動的氣球炸彈只有300多個,其中大部分都在冬季北美冰雪覆蓋的叢林面前無功而返,只有極少數造成了小火災和短暫停電等小事故,真正造成人員傷亡的案例則只有1起(1945年5月,一枚氣球炸彈炸死了6名進行野餐和看熱鬧的平民)。

冷戰初期,美國代號“神殿”和“坩堝”的兩次氣球偵察行動則更是效果尷尬。美軍為“神殿”行動建設了5處偵察氣球發射場,施放將近450個帶有偵察照相機的偵察氣球,有380個左右抵達蘇聯,但大多都被蘇軍發現並擊落,只有46個氣球帶回了照相機膠卷,其中拍到有用照片的更是只有34個。隨後進行的“坩堝”行動前後僅施放了13個WS-461L偵察氣球,結果其中僅有的3個帶著偵察相機的氣球全部落到波蘭境內,被蘇聯人繳穫後用於在國際上“揭露美國的險惡陰謀”。

儘管當代無人空飄氣球的控制系統技術水平要遠優於二戰或冷戰初期,但“靠天吃飯”的空飄氣球在偵察的關鍵問題路徑設定上依舊很難有太大長進。認為中國會為了一些可替代情報耗費巨資進行氣球偵察活動,這無疑是過分低估了中國的科技水平和決策科學程度。

美國海軍協會吐槽:至少這一次美國軍艦沒有對著金星開火

就純粹的軍事角度而言,美國國防部自然還沒有太把這次意外當回事;但在美國政界,對這樣一次渲染“中國威脅”的機會進行利用的嘗試已迅速開始。雖然沒有明確事件之間的直接聯繫,但就在這一風波後不久,美國國務院先是就該事件召見中國駐美大使館臨時代辦,隨後推遲布林肯的訪華之行。雖然今年大概率要面對眾議長麥卡錫竄訪台灣這一將重創中美關係的事件——布林肯訪不訪華本也無法挽救中美關係的走向,但美國生造出來的“中國間諜氣球”事件為其製造了一個推卸破壞兩國關係責任的機會。可以想見,新的一年裡,中美之間還會面臨更多的坎坷與挑戰。

重金升級的美國海軍

本週,美國海軍有兩件相當重要的水面艦船升級新聞。一是美國海軍在與亨廷頓·英格爾斯造船廠簽署了準備改裝兩艘“朱姆沃爾特”級導彈驅逐艦之後,將在艦上試射高超聲速導彈武器的時間節點放在了2025年12月。二是美國海軍正在製定升級20艘美軍現役“阿利·伯克“Flight 2A批次導彈驅逐艦的計劃,考慮將包括AN/SPY-6有源相控陣雷達、基線10版本“宙斯盾”作戰系統和AN/SLQ-32(V)7電子戰系統在內的先進設備安裝上艦;計劃耗資170億美元,平均每艘艦的升級要耗時2年。

即將在阿利伯克FlightIII首艦上安裝的SPY-6雷達

第73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依然是FLightIIA TI型驅逐艦 圖源:美國海軍

對於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力量而言,同時規劃手頭現役最新的兩種大型水面艦進行現代化升級並非正常現象。美國海軍近幾年來反复地對剛服役沒幾年的瀕海戰鬥艦和“朱姆沃爾特”級導彈驅逐艦提出各種改進,主要原因在於它們設計時計劃承擔的任務與服役後世紀面臨的軍事環境南轅北轍。

而總數達到70艘並且還在增加的“阿利·伯克”系列導彈驅逐艦作為美國海軍冷戰末期研製,冷戰後開始服役並且持續進行升級和建造的水面艦主力,則一直以美國海軍核心的航母護衛和艦隊防空為己任。按照一般規律,對這類艦進行升級改進往往遵循先老後新的原則,通過對老艦的延壽和大規模升級,在保障艦隊規模的同時,提升整體的作戰能力。

前幾年美國海軍考慮的方式也基本類似,在當時近70艘伯克級驅逐艦中,美軍最優先考慮的是對最早服役的20艘Flight 1型艦進行延壽和升級。它們服役的時間最早,艦齡已接近30年,雖然其中部分經過升級,具備了基線9C的戰鬥系統,但整體技術性能已不先進。從解決短板的角度看,先升級它們的確合理。但是,這麼做與美軍近年來開始批量退役的“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面臨相似的問題。

這些艦服役時間較長,且長期高強度從事海上任務,艦況多數也不容樂觀;加上這些老艦上幾乎所有的設備在升級時都要更新,將其延壽和升級所需的工作量也較大,要在兩年內完成的難度也極大。相比之下,Flight 2A批次都在2000年後服役,無論是各種設備還是艦體都相對更新,延壽和升級所需的時間和工作量也相對更小。雖然它們的改進也面臨著新雷達和電子設備耗電量激增,所需空間增加,設備增重影響驅逐艦儲備浮力等技術上的問題,但相比改進老艦,它們在限定的預算和時間內完成升級的可能性依然更高。

2022年依舊在地中海前線奮戰的DDG-51“阿利·伯克”號驅逐艦 圖源:社交媒體

美國海軍如此看中改進新艦,毫無疑問是因為其對於這類升級有著強烈的迫切性。根據最近一兩年里美國國防部以及相關智庫的許多報告來看,美軍對未來5年內、甚至更近的未來要迎接一場高強度的大國間戰爭,正在進行各種方向的準備。而在這一過程中,應對高強度的防空反導作戰一定程度上是美國海軍的短板之一——由於在“朱姆沃爾特”級上的蹉跎,美國海軍眼下高度缺乏擁有先進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區域防空艦。

此前建造的伯克級使用的都是基於上世紀80年代總體架構的AN/SPY-1D無源相控陣雷達,使用有源AN/SPY-6雷達的Flight 3批雖然已經規劃了多達15艘,但眼下只有四艘開工建造,其中又只有一艘已經下水並開始試航。按照美軍伯克級最近幾年來平均4-5年的建成周期,再加上新艦生成戰鬥力的時間,最樂觀的情況下,也就是在5年內將這4艘艦全部投入艦隊而已。

在新艦建造緩不濟急的情況下,如果平均2年左右就能將一艘無源陣伯克升級至有源陣型,那麼美國海軍可以在5年內獲得的高性能區域防空艦數量就能顯著增加。即使這種“Flight 2A+”的性能無法完全媲美Flight 3批次,美國海軍的艦隊防空反導能力也會得到極大的增強。

圖源:USNI

當然,這種升級自然會影響到更老的Flight 1批次伯克的延壽,導緻美軍在日後面臨一批老艦艦況不佳影響戰備的麻煩,從全局來看未必是美軍維持艦隊規模的最佳選擇。從中也不難看出,在這種有點不顧全局的改裝計劃背後,是美國海軍長久以來對於本國海軍裝備技術先進性的高度自信,與對失去這一優勢的可能所表現出的強烈焦慮。

蘇聯解體後,美國海軍長期處於造什麼都是世界最強的狀態下,面對後來者的技術追趕,即使偶有落後,也不會過分擔憂。但2022年的情況多少讓美軍產生了一些危機感。一方面,解放軍的055型導彈驅逐艦批量服役,讓這款在核心裝備技術上部分壓倒美軍的大型裝備在數量上迅速增加。與此同時,美國海軍快速退役“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使其在規模上最接近055的艦船平台的數量快速減少,而美國的下一代防空艦“阿利·伯克“Flight 3批次的首艦雖然開始試航,但不僅後續艦的建造進度難以和已經服役的055相比,其核心性能也無法徹底將競爭對手壓倒。

這種主觀的此消彼長,加上越來越迫切的面對沖突的“備戰壓力”,美國海軍將諸如DDG-X之類的下一代戰艦研製推遲,同時集中力量針對現有艦隻的現代化改裝就成為其僅有的選擇了。

雖然這種升級讓美國海軍看起來有些窘迫,但必須指出,這確實能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顯著增強美國海軍的作戰能力,也的確表明了儘管在政策層面上美國依然有著很大的不確定性,但在技術層面上,美國軍隊和我們一樣在做著“哪怕美軍只有萬分之一概論介入戰爭,就要竭盡全力準備作戰”的相應準備。未來一段時間裡,我們還會在美國的其他領域見到更多類似的行動。對我們而言,美軍的種種動作,自然也要加以密切觀察,同時做好準備。

作者:施洋
外交與軍事觀察者,獨立評論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聯合國:全球精英造成近一半的溫室氣體排放

特首访阿联酋促进工商贸易合作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