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特稿评论 “流浪氣球”事件生動展示了一個大國的歇斯底里
公益广告

“流浪氣球”事件生動展示了一個大國的歇斯底里

過去幾天圍繞“流浪氣球”產生的爭議,生動地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大國的歇斯底里。

在一個所謂的中國“間諜氣球”飄過美國上空後,美國的投機政客與媒體們忙不迭地掀起一場“狂飆”,結果是拜登政府決定炫耀武力,下令在南卡羅萊納州的海岸擊落氣球,一切只為政治上撈取一點無足輕重的得分。在美國,過去的幾天裡充斥著憤怒、輕蔑、狂躁以及人為製造的敵意,如同滑稽戲一般輪番上演。彷彿這世間萬物,唯有一個氣象觀測氣球能夠最為恰如其分地代表對美國明目張膽的攻擊。

任何人對此都不會感到意外。只要是與中國沾邊的議題,美國政界已經養成了一種偏執心理的範式。這種“有毒”的氛圍又被美國主流媒體呼應並加以渲染,終極目標是削弱美國行政部門試圖打造穩定、可預測且成熟的美中關係的努力。儘管整天都在指責中國,但恰恰是美國自己在積極扮演讓雙邊關係“脫軌”的角色,這源於美國政治體系的衰敗,也對全球和平與安全構成威脅。

美國陷入了一種“有毒”的政治氛圍,何需多言?美國的政治文化始終離不開對任何議題的戲劇化誇張,刻意將歇斯底里作為武器,以及明目張膽地散佈謊言。美國國內政治的競選傳統與敘事,不僅要無情地污衊對手,還利用民眾的恐懼作為武器,並將任何議題置於“最壞情況”的語境下展開。在美國,人人都可以加入這場“競賽”。但在大眾傳媒的時代,“有毒”政治氛圍帶來的副產品就是一個日漸分裂與極化的社會,正如過去幾年美國所發生的事情。

氣球被擊落後,有記者詢問拜登“試圖發出什麼訊號”,他沉默一番後沒有回答 圖自:CNN

當然,這種制度文化對美國外交政策也有溢出效應。首先,自冷戰時期開始,美國歷屆政府便意識到,他們可以利用民眾對美國戰略競爭對手的偏執與恐懼心理,來塑造某項外交政策的民意基礎。這種套路離不開類似的說辭:美國正遭受目標國家“迫在眉睫的威脅”,美國的價值觀與民主危在旦夕(儘管其真實的目的是海外干涉)。美國用這招對付過前蘇聯,世人皆知。而冷戰結束後,同樣的套路被用於薩達姆·侯賽因(理由是他的國家“私藏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朝鮮(他們反复渲染朝鮮會先發製人地用核武器攻擊美國)身上,中國當然也不例外。

一言以蔽之,同樣的話術重複了一遍又一遍,可美國人總是買賬。從特朗普政府開始,從TikTok、中國留學生再到華為,美國社會在任何涉及中國的話題上,都會陷入一種被養成的偏執情緒。當我上週寫這篇文章時,美國又出現了“家用冰箱”與“中國間諜活動”關聯的話題。跟麥卡錫主義一個調子,這些所謂的“中國間諜活動”指控從來不是基於實際證據,而是基於情境聯想的間接犯罪。最明顯的證據是,美國媒體和政府以不容懷疑的語調,一口咬定那個氣象氣球就是“間諜氣球”。這個標籤一經提出,就被美國社會自然而然地接受了。這是一個歇斯底里和投機取巧的標籤,卻成為美國主流社會的認識,暴露出美國如何控制全球輿論的走向。

將事件升級為一場大範圍的政治鬧劇,是美國政府中鷹派勢力的有意識選擇。其結果是塑造一個國內政治的對抗性局面,令拜登政府無法讓步。媒體稍早前透露,此類氣球飛入美國的事件已發生過數次,僅特朗普政府時期就有四次,但卻被當時的美國政府壓了下去。雖然有人拿這一說法攻擊特朗普的支持者,因為他們曾批評拜登政府“軟弱”,但毫無疑問,美國政府當初是刻意選擇不將事件公之於眾。如今的公之於眾,是一次教科書式的範例,證明美國政府主動將一場政治鬧劇當做武器,以煽動對中國的憤怒與偏執心理,這是通過媒體操弄影響大眾的具體表現。

正是諸如此類的事件,導緻美中關係無法穩定下來。美國的頭號鷹派人士已經學會瞭如何煽動對中國的廣泛恐懼,進而打造國內政治鬧劇,反過來對行政部門構成束縛,迫使他們試圖軟化立場、向北京妥協的行為將付出更昂貴的代價,於是安東尼·布林肯的訪華計劃被推遲了。這凸顯當前的美國政治極度危險、不可預測且不可信賴。如今美國政壇正在上演一出極具攻擊性、“以眼還眼”的鬧劇,而且一年比一年更糟糕。全世界都不得不目睹這場由華盛頓政治群體主導的、在美國社會渲染偏執與歇斯底里的滑稽劇。從任何標準來看,這些人的行為都談不上一分一毫的光彩。

作者:湯姆·福迪

英國作家、國際關係分析人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國際銳評】地震大災當前,這根“美式大棒”該放下了

农历新年车牌拍卖会明日举行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