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撰文談維港海濱發展。她指,一些小型海濱改善工程的規模未必能證明有淩駕性公衆需要,因而未有推展。社會上有聲音要求檢視《保護海港條例》,讓這類工程及早落實。
她說,當局希望修例,保持維港範圍不填海造地的精神,并更清晰說明把關工作;若填海是爲發揮海港功能或讓市民享受海港登岸堤階、碼頭、行人闆道等設施,政府屬意拆牆松綁,在法例引入較簡單機制。相關構思正在深化,具體建議稍後提交海濱事務委員會和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并作公衆谘詢。
以下是發展局局長甯漢豪2月19日在網志發表的文章(附短片):
發展局和海濱事務委員會一直推動維港兩岸海濱發展,近年更積極營造一個開放式的海濱共享空間,廣受市民歡迎。每次見到市民在維港兩岸的海濱與家人和朋友遊樂「打卡」的開心畫面,我們都感到很鼓舞,但同時亦驅使我們去問:如何整合經驗,讓海濱發展有所突破呢?今次,我邀請發展局海濱事務專員爲大家介紹海濱發展的最新情況,以及推進海濱發展的一些新方向。
即将落成的海濱項目
海濱事務專員李恺侖表示,現時維港兩岸的海濱長廊已開放超過25公裏,預計在2028年海濱長廊的總長度将延長至34公裏,新增的海濱長廊将集中在九龍。當中,啓德發展區将會是收獲期:繼前跑道首個公衆休憩空間去年年底開幕後,未來三年會有多九個類似的公衆休憩空間落成,還有啓德河河口區休憩用地,以及近都會公園的啓德海濱長廊及園境平台等,這些設施落成後,啓德發展區内開通的海濱長廊将由目前的兩公裏增至六公裏。
海濱發展的挑戰
整合過去20多年的經驗,我們發現仍有不少可以改善的空間。喜歡看日落的朋友,對于堅尼地城新海旁應該并不陌生。幾位市民與李恺侖分享,目前該處面向維港的路段爲馬路,若市民想靠近海旁欣賞日落景色或拍照,便需要站在馬路旁,在交通繁忙的時段頗爲危險,亦影響了遊人體驗。事實上,我們想積極研究在上述地段增設行人闆道,打造一個更連貫的海濱空間,讓大家可以安全地享受維港。
根據在1997年制定的《保護海港條例》(第531章),在海港範圍内增設行人闆道,不論其規模大小,均屬于填海工程。基于條例中列明不可在維港範圍内進行填海工程的推定,若需在海港範圍内進行有關工程,就必須證明項目有淩駕性公衆需要(overriding public need),相關考慮和決定應以書面形式記錄,并拟備具有力和令人信服的資料 (cogent and convincing materials)以證實其淩駕性公衆需要,門檻相當高。
因此,一些較爲小型的海濱改善工程,例如上文提及在堅尼地城新海旁增設行人闆道,又或是重新發展一些已荒廢的碼頭,例如啓德前跑道的舊碼頭,以及土瓜灣的九龍城汽車渡輪碼頭,因這些工程規模未必能證明有淩駕性公衆需要,因而未有推展。
另外,我們已于去年年底完成荃灣灣景花園至掃管笏段單車徑的公衆參與活動。這條長約17公裏的單車徑是新界單車徑網絡的其中一段,落成後将貫通新界東西,全長約82公裏,爲市民提供消閑和康樂選擇。該單車徑的建議走線中,有部分單車橋施工時需要于維港範圍内搭建臨時工作台。雖然臨時工作台在工程完成後會拆除,但仍屬于條例下的填海工程,故此需要拟備具有力和令人信服的資料方可進行。
若大家曾到訪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或銅鑼灣活力避風塘主題區,應該會被主題區内的海岸堤階吸引。海岸堤階狀似梯級,讓遊人可拾級而下親近水體,無阻隔地欣賞維港景緻。唯一可惜的是,爲免因延伸海岸堤階出海而觸及填海範圍,現時海岸堤階最低的一級與水面仍有距離,暫未能做到逐級延伸出海的親水體驗。
檢讨《保護海港條例》
近年社會上都有聲音要求檢視條例,讓這一類海濱改善工程得以及早落實,惠及市民。我們希望可以修訂條例:一方面,我們仍然保持現行法例下在維港範圍不填海造地的精神,并希望更清晰說明這方面的把關工作;另一方面,若填海是爲了發揮海港的功能或讓市民享受到海港相關的設施,例如登岸堤階、碼頭、行人闆道等,我們則屬意拆牆松綁,在法例上引入一個比較簡單的機制去處理。
我和團隊正深化我們的構思,稍後會把具體建議提交海濱事務委員會及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并且作公衆谘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