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網 金融财經 在原子世界裏“搭積木”(講述·弘揚科學家精神)
公益廣告

在原子世界裏“搭積木”(講述·弘揚科學家精神)

  缪峰在作學術報告。
  受訪者供圖

  人物名片

  缪峰:1982年生,江蘇海安人,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南京大學類腦智能科技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凝聚态物理、納米電子學領域研究,具體方向包括二維材料量子調控研究、二維材料信息器件研究等。先後獲得過江蘇省雙創計劃、江蘇省傑出青年基金、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等資助。2021年獲中國物理學會“黃昆物理獎”。

 

  搭積木并不稀奇,但在原子世界裏“搭積木”卻令人難以想象。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的一間實驗室裏,在一台改裝過的顯微鏡下,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缪峰将石墨烯、氮化硼、硫化钼等透明的原子片層一層一層疊加在一起,如同一本薄薄的書。

  “原子積木”有什麽用?這是一個從原子世界出發,研發新材料,實現新屬性和新功能的前沿領域。“單個原子太小,看不見也摸不着,将其組成一個片層就能看到。”缪峰說,把金屬、半導體、絕緣體等不同類型的原子片層疊加起來,會形成新材料,擁有新屬性,好比把蘋果切片和芒果切片疊加起來,會得到一種全新的口味。

  2022年9月,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缪峰團隊在量子模拟前沿的最新突破——把兩個石墨烯雙原子層以旋轉180度+0.75度的角度疊加,施加一個垂直電場後,得到了一種全新的量子材料,并首次觀測到量子“中間态”。這一創新成果,未來有望應用于人工智能硬件技術開發領域,改變人們的生活。

  從小立志學習物理,大學畢業後瞄準二維材料領域前沿

  2004年夏天,南京祿口國際機場,看着兒子背起行囊出國留學的背影,缪峰的父親不禁感歎:以後再想見到兒子怕是難了。但缪峰堅定地告訴父親——自己一定會回來的。“我從小内心就比較笃定,知道自己喜歡什麽、要做什麽。”缪峰說。

  缪峰,1982年出生于江蘇省南通市海安縣。小時候,父母工作忙,他就喜歡搗鼓制作一些小玩具,對生活中的電子産品都特别感興趣。他曾将太陽帽上的電動小馬達拆下來,安裝到做好的小木船上,改造成電動船,跟小夥伴們一起玩。上小學時,他就把家裏的電視機拆了,研究裏面的電路闆;雷雨天,家裏的保險絲燒斷了,每次都是他自己動手更換。

  高中畢業時,父母想讓缪峰報考醫學院,但他毫不猶豫地填報了南京大學物理學系(現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本科畢業後,他又按照自己的想法,出國攻讀物理學博士學位,選擇了當時還很少人關注的二維材料領域,圍繞其基礎物理性質開展研究。

  二維材料是世界上最薄的材料,厚度僅有一個原子。“要在實驗中獲取這樣薄的材料非常具有挑戰性——需要用最鋒利的‘刀’才能‘削’出來。在實驗過程中,我和導師一起邊幹邊學。”缪峰說。

  博士畢業後,缪峰出人意料地選擇到産業實踐中鍛煉自己。“我想換個視角,學會從産業發展的角度判斷基礎研究的價值。”缪峰說。

  博士後階段完成後,缪峰的同學和同事有很多都留在了國外知名高校任教,或者創業,但缪峰選擇了回國,在2012年回到母校南京大學物理學院任教。

  “這個決定其實早在8年前出國留學時就做出了,一直不曾改變。”缪峰說。

  敢闖敢試,在基礎和應用領域間“架橋”,攻關視覺傳感器等項目

  回到南京大學以後,缪峰按照自己所學的兩個細分領域——二維材料基礎物性和智能器件,分别招收學生和培養人才。這兩個領域之間幾乎沒有學術關聯,一個是從0到0.1的原創性基礎研究,另一個是從1到10的産業化應用研究。但回國4年後,經過不斷的探索,缪峰打算在這兩個領域之間搭建起一座“立交橋”。

  “我專門設立了一個從0.1到1的交叉方向,打破基礎和應用兩個方向之間的壁壘。”缪峰說,這樣一來,基礎研究方向的學生就會關注應用落地等實際需求,應用研究方向的學生也會關注基礎領域的突破。一類新型的視覺傳感器,就是這種“融合”的産物。

  “人的眼睛之所以能一邊看一邊識别判斷,是因爲在視網膜上分布着不同的視覺細胞。特别是有一種特殊的雙極細胞,當光線照進來時,會将光轉變爲正負兩種不同的電信号。”缪峰解釋說,用“原子積木”拼成的新材料,如果能夠模拟視網膜的雙極細胞,實現對光的正負響應,就可能變得像人眼一樣“聰明”。

  從2017年開始,缪峰團隊開始攻關視覺傳感器的科研項目,其應用有望在智慧交通、智能安保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目前,我們已設計出耐高溫憶阻器、彈道雪崩探測器、室溫高靈敏紅外探測器等幾十種新型信息器件。從設計圖紙到實驗室原型再到生産線,實現初步應用一般需要三到五年。”缪峰說。

  精神傳承,引導學生志存高遠,成長爲對國家有用的人

  在搭建“立交橋”過程中,缪峰得到了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前輩邢定钰院士的支持。

  “兩個學科的融合發展,本身就很有挑戰性——不能一頭高一頭低,否則會基礎不牢;搭建‘橋梁’更是難上加難——要修得平、跑得穩,不然難以成功。”缪峰說,他曾經對要不要選擇最具挑戰性的研究方向有些猶豫,但邢院士鼓勵他:“有新的方向就要去闖,搞科研不能怕失敗。”

  得知中科院的一個院士團隊在二維材料原材料合成上有新技術,邢定钰牽線搭橋幫助雙方開展合作,爲後續研究提供了高質量的樣品。

  “讀本科時,邢院士給我們上統計物理課,很多公式都是現場推導的。他對教學的嚴謹、對科研的執着,深深影響了我。”缪峰說,他從邢定钰院士年輕時留學的故事中,深深感受到了科研報國的熱忱。如今,這份熱忱,也通過缪峰傳遞給了更多年輕學子。

  “國家發展需要科技實力的支撐,我們一定要志存高遠,成長爲對國家有用的人。”去年秋季學期的一次大會上,缪峰向學生們講起了自己和前輩的科研經曆,“要有與全世界最好的團隊賽跑、并跑,甚至領跑的決心,要有敢于攻克世界科學難題的精氣神!”

  入職10年,缪峰已帶出近20名博士畢業生。學生們遇到科研難題,缪峰都會耐心地指導、幫助,有時甚至一起加班到淩晨,“我想告訴學生在關鍵環節不能後退,也想讓他們知道,大家是一個團隊,在學術道路上要一起攜手奮鬥。”

  2014級博士生小高,面試時的表現不太好。“我原本拒絕了他,但他一次次表示很想加入我們團隊,讓我想起了年輕時的自己。”缪峰說,他被這份真誠與執着打動了。小高入學後,缪峰一直引導他将這份執着精神投入到科研創新上。

  搭建一回“原子積木”,需要好幾天不間斷的工作,隻要一步出錯就要推倒重來。爲此,小高晚上經常睡在實驗室,力求把工作做到完美,讀博期間就有了多項重要成果。“現在,小高正在國外做博士後,他學成後也将回國效力。”缪峰話語中透着自豪。

 

  學以報國是最大動力(記者手記)

  采訪中,記者印象最深的是缪峰談及回國選擇時說,那年在南京祿口機場,他并不是單純地想安慰父親,他在出國前就已下定決心,一定要回來。去,就是爲了回。

  一次次選擇全新研究領域,一次次向科學高峰發起沖擊,學以報國是他最大的動力。不能把搞科研僅僅當成是發幾篇文章,那樣對國家無益,對學科發展無益,他不願那樣做。缪峰經常對自己的學生說,要堅定學術理想,更要立足于國家需求、民生需求,要将個人成長同國家發展緊緊地聯系起來。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 人民日報 》( 2023年02月22日 06 版)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華僑網無關聯。其原創性及文中陳訴内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實性,以及時效性本網部作任何承諾,請讀者自行核實相關内容。如發現稿件侵權,或作者無意願在華僑網發布文章,請版權擁有者通知華僑網處理。

開征新稅尚待合适時機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