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導緻北極海冰縮減已是不争的事實。但科學家們發現,在海冰面積本該恢複的冬季,海冰面積也在減少。近日,一項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雜志上的研究指出,“大氣河”的強大風暴在冬季越來越多地到達北極,阻礙了海冰的恢複,特别是在挪威和俄羅斯北部海岸的巴倫支海和喀拉海,因“大氣河”因素導緻的冬季海冰減少占這些地區海冰減少總量的1/3。
今年1月,北半球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持續遭遇罕見雨雪風暴災害的襲擊,當地被迫宣布進入緊急狀态;南半球的新西蘭奧克蘭遭遇創紀錄的暴雨洪災,24小時内降雨量抵得上往年整個夏季降雨量的總和。這兩起極具破壞力的氣象災害,始作俑者都是自熱帶地區延伸出來的“大氣河”。
所謂“大氣河”,是指大氣中細長而強勁的水汽輸送通道,一般長數千公裏,寬數百公裏。例如引發奧克蘭暴雨事件的這條“大氣河”,長度超過5000公裏,寬度約爲300公裏,從湯加經新西蘭,一直延伸到南極圈附近。“大氣河”像橫亘于天空上的巨大河流,攜水量驚人,可與陸地上徑流量最大的河流——亞馬孫河的水流量相當。它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來勢洶湧,盡管其寬度僅占總緯圈的10%,但其輸送的水汽占到中低緯度向兩極方向水汽總輸送量的90%。
“大氣河”是地球上最具破壞力的天氣現象之一,所到之處往往暴雨如注,極易引發洪水泛濫、泥石流和城市内澇,進而引發交通中斷、大規模停電、人員傷亡和嚴重的經濟損失。在中緯度地區,有30%—50%的極端暴雨都與“大氣河”密切相關。歐洲地區過去20年有19次強風暴,其中14次與“大氣河”過程密不可分,每次造成至少1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不過從好的方面來講,在幹旱季節和幹旱區域,“大氣河”是緩解旱情最迅捷的天氣系統。
盡管沒有固定“河道”,但“大氣河”存在多發區域,常侵襲中緯度的大陸西岸地區,包括北半球的北美洲西部、歐洲西部和北部,南半球的澳大利亞西岸、新西蘭、智利南部、南非西部等。其中給北美地區帶來超強降水的“大氣河”還被叫做“菠蘿快車”,這是氣象學家上世紀60年代創造的詞語,因爲影響當地的“大氣河”起源于盛産菠蘿的夏威夷附近。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估計,“菠蘿快車”單次天氣過程可以帶來美國西部年降雨量的30%—40%,可見威力之大。
“大氣河”對北半球中緯度大陸西岸的影響主要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間,絕大多數發生在1月和2月。在這些月份,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上的急流和風暴軸在一年中最南端的位置,當大洋上的溫帶氣旋強烈發展時,其東南側的鋒面區域可一直延伸到中低緯地區,從而将熱帶的暖濕空氣向東北方向輸送,侵襲大陸的西海岸。
“大氣河”還會影響到東亞地區,不過主要集中在夏季。此時在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外圍,有一支強勁的西南風低空急流。這條“大氣河”從熱帶地區攜帶水汽,經中國華南、長江流域,一直到韓國、日本,結束于北太平洋,與沿途的暴雨過程密不可分。活躍的東亞“大氣河”一般會給中國東部地區帶來約40%—70%的夏季降水量,引起的暴雨強度是其他降水的6—8倍。
全球氣候變暖牽一發而動全身,給人類帶來一系列新的挑戰。随着全球氣候變暖,大氣水循環加劇,熱帶大洋蒸發更加旺盛,始發于熱帶海洋的“大氣河”盛滿了水汽,極易在所到之處引發更強的暴雨和洪澇災情。洶湧的“大氣河”一旦泛濫起來,将會帶來更加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這是防災減災必須高度重視的嚴峻考驗。
(作者爲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3年02月28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