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廣告

I.PARK1将于2025年投入服務

環境及生态局局長謝展寰在網志撰文指,在石鼓洲外海人工島興建、環境保護署首座處理都市固體廢物的轉廢爲能設施I.PARK1将于2025年投入服務。

 

I.PARK1第一個巨型機電設備預制組件抵港後已順利移到人工島,展開組裝工序。謝展寰表示,興建中的I.PARK1會裝設嚴格的空氣污染控制系統,确保排放的煙氣不會影響附近環境。

 

以下是環境及生态局局長謝展寰3月3日在網志發表的文章

 

環境保護署首座處理都市固體廢物(生活垃圾)的轉廢爲能設施I.PARK1的建造工程進入裏程碑。重約6,000公噸的第一個巨型機電設備預制組件已經由珠海經水路運抵香港,屬同類型組件全球最大之列。我和環保署的同事對工程踏入新裏程感到十分鼓舞。

 

在石鼓洲外海人工島興建的I.PARK1,承辦商以組裝合成建築法,采用先預制後組裝的概念,在珠海的廠房先完成機電設備組件的預制工序,然後把已完成的組件運送至人工島組裝。這種創新的建造方法能提升生産效能、施工質素、工地安全、環保表現及成本效益。I.PARK1共有12個巨型機電設備預制組件,包括六個鍋爐燃燒組件及六個煙道氣體處理系統組件,總重量達50,000公噸,相當于約五座法國埃菲爾鐵塔的鋼結構重量。

 

首個鍋爐燃燒組件的體積約58x25x50米,差不多等于11架A380空中巴士的重量。要由水路跨境運送這樣一個組件來港并非易事,風浪和天氣均對海上運輸有着很大的影響。環保署基建發展組的同事爲了這次首航,做了大量準備工夫,除了一直與在珠海的承建商人員及駐地盤工程監督人員緊密聯絡外,亦派員親身前往珠海實地視察付運前的安排細節。其間兩地項目團隊一直留意兩地天氣和海面情況的變化,每天都開會數次檢視實時、實地的具體情況是否适宜付運工作,最後組件在經過差不多20多小時的航程後在2月11日順利抵港。整個過程結合了天時、地利、人和,既要因應海浪和天氣情況作出良好規劃,亦要善用香港位處大灣區的地緣優勢和完善的海運物流建設,更要兩地項目團隊的緊密配合,以及特區政府各部門和大灣區相關單位的通力合作,才能令交付過程順利完成。

 

憑借海上運輸專隊事先的精密工程計算和海陸兩工程團隊就實際情況而作出的現場應變,運載首個組件的巨型趸船需時約五小時成功系泊于人工島。鑒于組件龐大的體積和重量,需要以特制的陸上重型運輸車緩緩地卸載至人工島碼頭,過程由經驗豐富的運輸專隊謹慎地操作每一步的移動,并配合潮汐水位及船艙穩定裝置,曆時約六小時才完成卸載。現時組件已經移動到人工島的适當位置,展開組裝工序。成功付運及組裝順利展開,讓團隊在今年能如期成功運送其餘11件個組件到人工島更具信心。

 

有些朋友問我,政府既然努力推動全民減廢及乾淨回收,爲什麽還要建造俗稱垃圾焚化爐的轉廢爲能設施?原因很簡單,全球的經驗是不論社會如何努力,總會有不少不可避免和未能回收的生活垃圾需要妥善處理。現時本港透過兩個堆填區來處理生活垃圾,不單占用寶貴的土地,造成對鄰近居民的潛在滋擾,堆填後的垃圾分解時更會産生溫室氣體,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碳排放來源,加劇氣候變化。因此我們必須建設足夠的轉廢爲能設施,取代使用堆填區處理生活垃圾。

 

全速興建中的I.PARK1,将于2025年投入服務,環保署亦已選址屯門曾咀中部煤灰湖建設I.PARK2,并且委聘顧問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及技術性研究,環保署更展開全港性選址研究,物色其他适合興建轉廢爲能設施的地點。上屆政府定了目标在約2035年前全港停止使用堆填區處理生活垃圾。鑒于堆填區的運作令不少市民感覺滋擾,我指示了環保署團隊,必須努力探求一切可行方法,務求提前盡早停止使用堆填區,回應市民訴求。

 

坊間和媒體不時會稱這些轉廢爲能設施爲超級焚化爐、厭惡性設施,并且表達擔心這些設施會影響周邊環境。事實上,綜觀世界各地,很多先進城市都是通過現代垃圾焚燒發電技術以達緻廢物資源化,我國也大力發展這方面的技術,并且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今天的焚化設施,無論外觀或空氣質素控制方面都可做到與社區和諧共存,更可成爲結合社區康樂的設施。環保署在屯門的T.PARK污泥焚燒設施,便是一個好例子,其建築及工程設計新穎,外觀具地标性,屢獲環保建築設計獎項,亦是受市民歡迎的休閑和教育設施。而興建中的I.PARK1會裝設嚴格的空氣污染控制系統,确保排放的煙氣不會對附近環境造成影響。

 

政府會繼續大力推動市民源頭減廢和乾淨回收,亦會采用先進技術發展轉廢爲能設施取代使用堆填區,我們在選擇這些設施的選址時,會全盤考慮各項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可用土地面積、環境影響、廢物運輸安排、處理廢物基建設施的布局等,并會結合相宜的社區設施或綠色旅遊概念,發揮一址多用協同效應,讓市民受惠更多。我希望廣大市民都明白建設轉廢爲能設施乃大勢所趨,并支持減廢回收的各項工作,攜手建設綠色香港,一同實現《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和《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提出達緻零廢堆填及碳中和的目标。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華僑網無關聯。其原創性及文中陳訴内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實性,以及時效性本網部作任何承諾,請讀者自行核實相關内容。如發現稿件侵權,或作者無意願在華僑網發布文章,請版權擁有者通知華僑網處理。

盧寵茂與前海管理局代表團會面

留美學者紛歸來 助力祖國強起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