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特稿评论 深度解讀!李強總理首場記者會,釋放哪些信號?
公益广告

深度解讀!李強總理首場記者會,釋放哪些信號?

3月13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後,國務院總理李強在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大廳出席記者會並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在近90分鐘的時間裡,李強總理共回答了中外媒體的10個問題。觀察者網注意到,獲得提問機會的10家媒體當中,有4家大陸媒體、2家港台媒體和4家外媒。

提問方向涉及新一屆政府施政目標、中國經濟前景、對外開放、鄉村振興、民營經濟發展、疫情防控、兩岸合作交流、港澳發展、中美關係等。

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李強總理金句不斷:“絕大部分老百姓不會天天盯牢GDP增加了多少,大家更在乎的、更關心的一定是自己身邊的具體事”;“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會越來越好,發展空間會越來越大”;“坐在辦公室碰到的都是問題,深入基層看到的全是辦法”;“中美可以合作、也應該合作,中美合作大有可為,圍堵、打壓對誰都沒有好處”……

總理的回答有哪些重點,又釋放了哪些重要信號?為此,觀察者網特邀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進行深度解讀。

農村市場,擴大內需的主戰場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現在還有近5億人常住在農村,”李強總理在記者會上強調,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不全面的。

圍繞鄉村振興,他提到了三個關鍵詞:一是全面。不光是發展經濟,而是要全面彰顯鄉村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二是特色。要因地制宜,保護和傳承好地域文化、鄉土文化,不能千村一面。三是改革。要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要讓他們積極參與改革,並更好分享改革發展成果。

張燕生認為,從擴大內需的角度來看,縣域經濟、鄉鎮經濟和村落經濟實際上是下一步擴大內需的主戰場,農村市場是潛力最大的市場。

“要想鄉村振興,滿足農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使發展的根本目的落地,需要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他補充道。

著名“三農”學者溫鐵軍此前接受觀察者網專訪時強調,鄉村振興是應對全球化挑戰的壓艙石,這是和底線思維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我們要讓打工回鄉的農民有房住、有飯吃、有事幹,不能斷了他們的路”。溫鐵軍說,只有把激進發展主義模式轉向可持續的包容性發展,走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上,才有可能完成人口規模巨大的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他認為,要讓農民分享縣域產業發展的收益,就要把空間生態資源的“兩山”理念和“三全”(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發的思想相結合,用“投改股”的方式壯大農村集體的固定資產,將國家維護這些資產的不斷投入變成流動資金,再將這些收益變成農民可以分享的股權收益。

湖南永州鄉村發展特色養殖業,養龜水池星羅棋布 圖源:視覺中國

經濟增長目標定在5%,太保守了嗎?

今年,中國經濟預期增長目標定為5%左右。

這一目標公佈之後,在全球範圍內引發廣泛關注,因為該數值低於幾乎所有機構和經濟學家的預測。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對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從4.4%上調至5.2%;高盛、摩根士丹利也上調預期至5.5%和5.7%。

在當天的記者會上,李強總理指出,該數值的製定是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後確定的。今年的新挑戰不少,要實現5%左右的增長,並不輕鬆,需要倍加努力。

“可以看到,今年無論是國家還是地方,經濟增長目標都制定得非常謹慎,”張燕生說,這中間傳遞出三大關鍵信息:

第一,經濟上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是有機結合和協調的。當下不僅僅要注重“量”,而且要強調“質”。

第二,發展和安全並重。今年中國經濟整體好轉,走出一條獨立向上的軌跡,問題不大,但世界範圍內還是面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比如說,最近矽谷銀行出現問題,這對美國宏觀政策的直接挑戰就是下一步究竟是反通脹,繼續加大加息縮表的力度,還是保金融穩定,容忍通脹在較長時間內保持較高水平?如果美國把保金融穩定放在重中之重,就意味著今後的世界會是一個高通脹的新時代。在高通脹的新時代,最令人擔心的是價格和工資螺旋形上升,導致通脹失控,世界經濟混亂。

第三,定目標時謹慎一點,實現目標的努力可以更大一點。 5%雖然保守,但從全球看,這個速度已經對世界做出很大的貢獻。按照IMF的預測,美國和歐元區2023年GDP增長均在1.4%以內。

美國矽谷銀行倒閉 圖源:澎湃影像

能否處理好香港問題,事關中華復興戰略全局

談及港澳發展前景,李強總理強調,中央政府將全面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全力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全力支持香港、澳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全力支持香港、澳門提高國際競爭力。香港、澳門的地位和作用只會加強,不會削弱。

張燕生指出,“香港在中國式現代化中有著內地任何一個地方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能不能處理好香港問題,事關中華復興戰略全局。”

回歸以來,在國家的支持下,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地位得到了鞏固和提高。

“下一步香港的作用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要從戰略全局考慮。”張燕生說,一方面要繼續推動香港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另一方面,推動香港進一步國際化、法制化、市場化的建設。

他表示,下一步,中國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成為一流的製造強國。一流製造強國和二流製造強國的區別在於是否有全球國際金融中心,是否在全球高端金融配置上有話語權、定價權、規則制定權。

“目前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仍然處於全球二流水平。未來如何將香港的全球國際金融中心推向一流,是香港轉型發展需要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關係到中華復興的戰略全局。”

除了金融中心之外,香港還是國際航運和貿易中心。

“儘管這兩方面香港在世界上也比較先進,但仍處於二流水平。”張燕生說,“我在紐約、倫敦調研時非常吃驚地發現,在他們眼中,香港的貿易中心、航運中心就是小跟班。他們和我交談時,那種不屑一顧的神情令我終身難忘。”

“香港的航運和貿易中心究竟怎樣才從小跟班走向世界一流,和倫敦、紐約並駕齊驅?我認為必須靠香港和內地合作,服務國家、服務大局才做到。因此如何用好香港,為中華復興的戰略前景服務,是個大問題,需要大智慧。”張燕生補充道。

李強總理記者會現場 圖源:新華網

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各類所有製企業是最重要的

民營經濟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徵,即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

李強總理長期在民營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工作,經常有機會與民營企業家交流,對他們發展中的期盼和顧慮還比較了解。

他強調:“我們將在新起點上大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平等對待各類所有製企業,依法保護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促進各類經營主體公平競爭,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壯大。”

張燕生認為,“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各類所有製企業,促進各類經營主體公平競爭”是最重要的。高標準市場體系、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核心要素都是公平競爭。

去年12月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強調,要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

一家民營鋼結構企業生產車間,工人正在趕製訂單產品 圖源:IC photo

進一步擴大開放,中國靠什麼吸引外資?

記者會上,中阿衛視記者提到,當前,地緣政治摩擦和去全球化加劇,中美關係緊張對立,雖然中國一直強調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但外資外企依然難以安心經營,有的開始考慮撤離。

對此,李強總理用了一組數據予以回應。

他表示,去年中國實際利用外資1890多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這個數據比疫情之前,也就是三年前,還多了近500億美元,說明中國仍然是全球的投資高地。

“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不管外部形勢發生什麼變化,我們一定是堅定不移地向前推進。”李強總理強調。

吳心伯教授認為中國經濟的增長勢頭和良好的營商環境對於吸引外資很重要。

他表示,自己去年去美國調研時注意到,美國工商界主要關註三個問題:一是中國疫情防控政策是否會調整,二是中國經濟是否能恢復強勁的增長勢頭,三是中國能否堅持改革開放,給外資提供良好的營商環境。

“在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之後,第一個問題已經解決了,”吳心伯說,“第二、三兩個問題還需要看中國的具體實踐,例如今年中國經濟能否實現甚至超過5%的增長目標,在李強總理‘吃改革飯,走開放路’的表態之後,中國的實際政策如何體現等。”

張燕生則認為,吸引外資,要先解決非經濟因素的干擾和價值觀貿易,接下來再討論投資環境和投資政策。

“非經濟因素的干擾,也就是地緣政治的影響,是中國吸引外資的第一個關鍵問題,”張燕生說,許多台商離開大陸、離開台灣是怕台海危機。這個問題也導致現在90%來中國的外資都具有兩個特點:一是產品只在中國銷售,二是沒有美國技術,這樣美國就無法對其進行製裁,像巴斯夫和寶馬在中國的投資都是如此。

“現在和安全相關的高科技等外資都不敢進入中國,而跟安全無關的外資企業,則希望把東西賣給中國,但不在中國建廠。”

而價值觀貿易,即“脫鉤”是第二個關鍵問題。張燕生指出,目前對於美國來說,凡是涉及安全、技術、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就是政治不正確。 “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掛鉤’需要外交、輿論、安全和經濟貿易關係的配合,不是想與不想的問題。”

“最後要考慮的問題才是投資環境和投資政策。”張燕生說,如何解決這三個問題,對於中國穩外資、穩外貿是非常重要的。

巴斯夫大中華區總部,無人卡車正在廠區內運輸進口化工原材料 圖源:視覺中國

中美關係“低位波動”,一波三折

在回答有關中美關係問題時,李強總理強調,“當前重要的是,把習近平主席同拜登總統去年11月份會晤時達成的一系列重要共識,轉化為實際政策和具體行動。”

此前,美國總統拜登多次作出“四不一無意”承諾(不尋求打“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持“台灣獨立”、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但美方遲遲未將表態落到實處。

吳心伯說,當前的中美關係處於“低位波動”態勢,一波三折,不斷有事情發生。從去年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竄台到最近的“氣球”事件可以看出,美方對中美關係的處理很糟糕。

他認為,現在存在兩方面問題:

第一,美方言而無信、言而無行,其所做出的承諾和自身的行為不匹配。

第二,美方對國內政治的管理能力很差。例如,去年佩洛西竄台是美國內政治的需要,而近期拜登政府之所以會對“氣球”事件作出過度反應,也是為了應對國內政治壓力。美國政府被國內政治牽著走,無法控制國內政治對中美關係的負面影響。

儘管如此,中美兩國經濟依舊聯繫緊密。去年,中美貿易額近760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

“中美兩國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都從對方的發展中受益。”李強總理說,“中美可以合作、也應該合作。中美合作大有可為。圍堵、打壓對誰都沒有好處。”

深圳鹽田港港口 圖源:視覺中國

而針對這幾年在美國國內有些人在炒作兩國“脫鉤”的論調,吳心伯教授分析道,在美國國內炒作跟中國“脫鉤”的人,有的是算經濟賬,有的是算政治賬。

“從經濟上看,以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前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為首的一些人,他們認為跟中國‘脫鉤’美國可以獲益。但事實上,美國並未獲益,從關稅上就可以看出,加的大部分關稅是美國在買單。”

“從政治上看,一些人認為在戰略上打壓中國、放慢中國發展步伐會讓美國獲益,他們覺得即使美國付出一些經濟代價,也是值得的,最典型的是美國在科技領域針對中國的操作。但是,面對美國的打壓,中國正不斷進行自主創新,最後反而能夠實現在高科技領域的獨立。中國要通過自己的行動來證明,美方的行動是達不到目的的,注定要失敗的。 ”

吳心伯認為,只是簡單說“‘脫鉤’對大家都沒好處”作用不大,要用事實讓他們吸取教訓。讓“脫鉤派”在經濟和政治上都失敗,才是處理“脫鉤論”最有效的手段。

當今世界處於新的動盪變革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在此背景下,中國外交需要有所作為。對此吳心伯提出三點看法:

首先,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外交雖然對外,但還是立足於國內的,經濟發展好了、國家治理好了,就能夠為外交提供強大的資源和充足的手段。

其次,要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大旗,積極推動發展,身體力行地促進合作,特別是要踐行多邊主義,在行動中真正體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志向。例如中國推動伊朗和沙特改善關係,就做得非常好。

最後,要有新思路和新舉措,要有更多創造性的辦法,豐富外交實踐的效果,讓中國的外交多姿多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首个酒店转作青年宿舍项目批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