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去找心理咨詢師聊聊,但感覺這塊市場非常亂,我又不了解心理學……”
這是很多人需要心理幫助時的真實想法,最後便對心理咨詢一事不了了之。
心理咨詢市場的确很亂,打開裁判文書網,能看到上百例跟心理咨詢相關的糾紛:
有讓來訪者一次交幾萬塊錢的咨詢師;
有讓來訪者學“心靈易經”的咨詢師;
有轉頭就私自把咨詢内容告訴來訪者領導的咨詢師;
還有告訴來訪者可以用心理咨詢代替精神科治療的……[1]
作爲普通人,我們應該怎麽分辨咨詢師是否靠譜、是否适合自己呢?
不說太專業的内容,今天我隻告訴大家,咨詢師的哪些行爲預示着ta很可能不靠譜。
圖丨giphy
名号太多的咨詢師
你第一次走近心理咨詢機構,面前的咨詢師微笑着給你打招呼:
“你好,我是CIPC國際注冊心理咨詢師王老師。”
“我有4年從業經驗,咨詢時長在8000小時以上。”
“同時我還是婚姻指導師,也是很多人的心靈成長導師。”
哇,乍看是不是好厲害?
我們一個個來說。
第一個:CIPC?
這個幾年前被曝光過,就是個山寨名号。交錢、學習幾十個小時、通過簡單的考試,證書就到手了。這個“證書”毫無含金量,在業内也得不到承認[2]。
第二個:從業4年、咨詢時長8000小時?
如果這是真的,意味着ta每周咨詢40個小時。在這樣的工作強度下,ta有沒有接受督導以保持自己的工作效果?ta有沒有時間精進自己的專業技能?ta真的可以認真對待每一位來訪者嗎?
第三個:名号這麽多,可信的有幾個?
目前國家職業分類大典中,與心理直接相關的職業隻有7類:心理學研究人員、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技師、社會工作者、心理咨詢師、婚姻家庭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3]。
所以什麽婚姻指導師、心靈成長導師,都是他們自封的。

圖丨giphy
N次包挽回
咨詢師盯着你的眼睛,笑着說:
“小張啊,你講的和女朋友的問題呢,我推薦你買這個5999元的心理輔導套餐,可以保證1個月内,你和你女朋友就不吵架了!”
“你到我這裏來咨詢,最多5次,你就能提升自我,挽回感情。”
情感咨詢是心理咨詢的重災區。許多人打着心理咨詢師的名号,宣稱可以1個月内幫助你成功挽回伴侶心意,或是追求到你喜歡的對象。
可是,情感問題是非常複雜的,每個人面臨的問題也不一樣,怎麽可能一口咬定3次、5次就讓對方“回心轉意”呢?
更别提,這種騙局利用了當事人焦急的情緒,收取高昂費用、不斷交費升級VIP套餐,最後還很可能解決不了問題,給當事人帶來二次傷害,真是造孽啊!
沒有工作協議/知情同意書
你坐在咨詢室,發現咨詢師沒有誇大資質,也沒有保證效果,似乎挺靠譜的,要不就選這位了吧?
“xx老師,您看我們要不要簽個協議?畢竟我是第一次做咨詢,很多事情不明白。”
“這個你不用擔心哈,我們都是有職業道德的,而且簽協議還容易搞得你很緊張。你放松點,我們直接開始咨詢就可以了。”
充分讨論和簽署工作協議/知情同意書、讓雙方都明确咨詢方式和咨詢目的,是必需的!也是必須的!
《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工作倫理守則(第二版)》中明确規定心理師應讓來訪者充分了解雙方在服務過程中的權利、責任、費用設置、保密原則及例外等[3]。
工作協議是對咨訪雙方的保護。在充分了解的情況下去咨詢,一定比稀裏糊塗去咨詢更好。
随意改變咨詢時間
在咨詢完後,咨詢師對你說:
“我的工作是以來訪者爲中心,咨詢時間不固定,你有需要就聯系我的微信。”
“如果你的困擾特别強烈,我們咨詢時間可以延長到90分鍾左右;要是你感覺好一點呢,咨詢做半小時也行。”
這種服務看起來可以爲來訪者提供全方位無死角的支持,但它真的有利于來訪者自我成長嗎?
常規的個體咨詢通常會在每周的固定時間進行,每次50分鍾;咨詢師會依照自己流派的不同設置咨詢頻率,通常是1周1次。
這是因爲,不穩定的咨詢時間和時長,通常對應着不穩定的收費模式、咨詢設置,整個咨詢的框架也是不穩定的。在這樣的前提下,咨詢師很難給來訪者有效的幫助。
咨詢費搞活動
心理咨詢機構正在搞活動,前台親切地告訴你:
“現在預付20次咨詢費,可以打8折哦!還有充10000元送1000元的活動,特别劃算!”
“不過爲了咨詢效果,您這邊至少要先交10次咨詢的費用才能開始咨詢,中途也不能退費。放心,如果你對咨詢師不滿意,我們可以免費給您換一位。”
有很多心理咨詢工作室是商業運營的,難免受到商業運作的影響;但心理咨詢又和普通商業服務不一樣,它與來訪者的心理健康息息相關,搞不好可能會讓來訪者更痛苦。
所以預交10次費用才能開始咨詢,是真的爲來訪者心理健康考慮嗎?還是隻爲了盈利呢?
盡管對于心理咨詢收費模式并無規定,但打折的做法,很容易讓已經交費的來訪者難以離開。
比如你交了10次咨詢的錢,但咨詢到第7次,覺得咨詢師不太行,或者自己受到了傷害,卻因爲已經投入的金錢而難以離開,而換一位咨詢師,需要投入的無形成本也是很大的。
這樣一來,咨詢的效果一定不會好。
好的心理咨詢,應該讓來訪者有“随時離開”的自由。

圖丨giphy
建立其他關系
你跟咨詢師合作已久,咨詢期間都聊得很愉快。有一天咨詢完,你邀請ta一起吃晚飯,“好啊!”
在那之後,你越發覺得咨詢師人很好,既是專業權威的幫助者,又是生活中親密的朋友。
“這是不是不太對勁啊……”你心裏暗暗想。
這種情況,就是咨詢師和來訪者的雙重關系。
《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工作倫理守則(第二版)》對雙重及多重關系有明确的說明:
“心理師應盡量避免多重關系,在多重關系不可避免時, 應采取專業措施預防可能的不利影響。
心理師不得與當前尋求專業服務者或其家庭成員發生任何形式的性或親密關系, 包括當面和通過電子媒介進行的性或親密溝通與交往[3]。”
咨詢師和來訪者之間的關系越複雜,咨詢就會變得越不純粹,越容易給來訪者帶來風險,或咨詢效果不佳——比如來訪者可能會想:ta和我有那麽多共同認識的人,我能向ta敞開心扉嗎?我知道ta做過這樣那樣的事,我能信任ta嗎?
這也是不建議找生活中熟識的咨詢師來爲自己咨詢的原因。
Guokr
最後,身爲一個負責任的心理咨詢師,必須聲明以上情節純屬虛構,如有咨詢師對号入座,請反思。
參考文獻
作者:郭蘭心
編輯:李小葵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系sns@guok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