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将是未来的一个大的趋势,它将成为行业主流,人工智能、智能计算作为数字化转型中非常重要的生产力,正在推动新的应用高度、广度拓展。
信通院预测显示,未来数字经济不仅总量很大,投入产出比也很高。因为实体经济现在也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同时数字经济还催生出很多新的服务模式、应用种类,所以边际效应是递减的,投入产出比会比一般的重资产型的投入要高很多。
调研报告来看,算力指数每平均提高一个点,对数字经济增长就会拥有3.5‰的贡献,对GDP有1.8‰的贡献(包含计算效率、能效比、应用水平和基础设施部署的完整性),所以算力将是未来经济的增长的重要原动力。
作为算力基建的领导者,英特尔在“智·变 拓·界”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南京英麒智能科技2023探索创新日主题演讲上,分享了对中国数字经济建设的见解。
三个万亿时代,英特尔立足中国大规模商业化
数据,作为数字经济基本的原材料,正在发生非常重要的变化,即“量变”和“质变”。
关于“量变”,现在特别流行的生成式AI的相关模型中,它所用到的训练的数据已经从753GB增加到了10TB。实际上在做处理的时候,对于存储、计算消耗的算力都会非常大。
关于“质变”,从数据形态上,在做不同应用时,数据种类不一样,有传统意义上人类生成的一些结构化数据,也有越来越多的数字化应用,使用的是来自于各种传感器输入的真实世界的数据,比如自动驾驶、视频应用输入是非结构化数据,需要很多特殊的处理。
这些数据都实时性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对于上层的芯片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定需要整个数字经济底层的芯片、晶体管有非常大的提升。”英特尔研究院副总裁、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表示,三个“万亿”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第一个万亿是单一封装集成晶体管数,现在有总计1000多亿个晶体管,预计到2030年在单个计算设备当中可以集成1万亿个晶体管,有8倍的提升,用8年时间,差不多还是一个摩尔定律的增长速度。
第二个万亿是市场机遇,在智算中心、5G部署、汽车电子等高速发展下,这些领域共同构成了非常强的增长因子,把半导体行业推到万亿级的市场。
第三个是万亿是参数需求,现在的很多大模型,有超大的数据量、参数量,这些模型确实可以有很好的能力,但是要把它训练好、使用好需要非常大的算力支撑。
英特尔的目标就是利用创新技术,推动三个万亿发展,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就是承载创新技术的最大载体。
英特尔本身作为IT领域比较基础的、处于上游的技术供应商,坚持走双轮驱动的技术研发战略,其中一个“轮”是“创新领域探索”,就是不断探索新的技术方案,去突破现在技术的边界,另外一个“轮”是“规模化商业化导向”,希望这些技术方案未来能够导向到产品化、大规模商用。
宋继强强调,在面对新领域时,一定要融合创新,因为英特尔的技术可以用在教育、医疗、生产制造、智能交通等多个领域,所以必须要和各行各业的专家们联合起来。新兴研究网络就是要达到这样一个效果:英特尔提供核心技术,然后把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提供的优势综合起来,构造一个大的、在中国本地可以很好地运行的合作创新链条。
在技术到大规模商用化的这条路径中,英特尔中国研究院主要是在做发现(Seek)和解决(Solve),并且去促进推广(Scale),即“3S”战略。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一直采用“漏斗形”的工作流模式,从很多不同的渠道找到想法,包括大学、政府、其他的科研院所以及合作伙伴,再通过不同管道一步步做概念验证,与未来形成产品后可能用的地方一起进行技术转换上的讨论,最后形成一个可以用于产品的方案。
“如果说我们只是看自己公司的产品的话,推广这一块就是英特尔的一些业务部门,但如果说在中国看更大的一些本地创新合作,那么就应该把很多合作伙伴也加入进来。”宋继强如是说。
而英特尔和南京市麒麟科技创新园的合作,就是上述合作创新最好的印证,最终实现“立足中国的大规模商业化”。
创新技术,将在南京不断开花
在万物数字化、智能化的大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为中国的数字化进程提供技术支持,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和南京市麒麟科技创新园于2021年开始了合作。
去年,双方还联合成立了英特尔智能边缘计算联合研究院,并通过南京英麒智能科技落地麒麟科创园,以加速智能边缘计算的技术创新及应用落地。
现在,英麒智能承担起推动本土创新的责任,并致力于实现科研成果向创新产品的转化,进而更好地助力南京发展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并为南京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贡献更多力量。
为什么是南京?
首先,作为科技部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中排名全国第二的城市,南京有着深厚的创新底蕴。
其次,从人才的密集程度来说,南京在全国排名前位,不仅高校多,而且中科院南京分院一大部分在麒麟园区,这是一种聚集效应。从交通便利程度到其它的方面都非常不错。
另外,南京当地的政府对英特尔的技术能力、品牌价值的信任度很高,非常支持为这个中心设立研发方向和发展路径,这是很重要的考量。
宋继强表示,英麒智能联合研究院想要做的是加速科研成果不断转化。原来英特尔中国研究院自身分为两部分工作,一部分是研究,是要产生技术,至于说这个技术什么时候能用好、用到哪儿可以是不确定的,它的成果可以是论文、专利,另外一个路径就是要把技术转化到产品当中去,是英特尔自己的各种产品。
现在想通过在本地构造更多的创新链,把在中国好的发展机会尽快捕捉到,所以如果全部通过英特尔的产品功能去走的话,优先级、反应速度未必足够。如果可以通过英麒这个平台做研究成果跟产业对接,加速工程化实现、原型化的开发,就能更快地把包含差异性技术的原型做出来。
当然这个原型一般都有应用的假设。比如说,多相机三位人体实时运动捕捉技术,它可以用在很多领域,如医疗、教育等等,但是一旦做成了原型,就把它定到了某一个领域。定到一个领域有好有坏,好处是可以加速在这个领域具体的市场探索,坏处是可能把其他更好的机会给漏掉了。
所以,通过和英麒现在的合作,希望保持一些技术研发速度,包括工程化的验证要加速,在做具体的领域的一些PoC(概念验证)和原型样机的时候,尽量选择将来发展前景比较确定的,市场比较大的,如果说原型做错了,还可以稍微调整改到别的领域去。
“真的很欢迎来自的客户、来自投资人的反馈,而不是只通过研究员、工程师的眼睛去看我怎么去定这个原型。”宋继强强调,除了去年一些项目已经逐渐成型,有些项目在技术上已经验证好,开始进入原型化试验阶段,希望它们走一条孵化通道,继续投资一部分资源去看它们在哪些领域有客户,愿意一起开发,并且找到合适的投资让它成长。后期更多是市场化的验证,让它更快走出去,如果验证试错失败,还可以去试另外的领域。
现场,英特尔和英麒智能展示了其最新的研究成果,包括基于视觉智能的技能过程评估系统、领域专用RISC-V处理器微架构分析系统、基于Loihi 2的类脑计算系统、自由视角视频技术、毫米波雷达智能感知技术、万腾平台-平衡能力评估机、数据流驱动型边缘架构、新型边缘计算研究平台支撑边缘智能应用创新、多相机实时三维人体运动捕捉技术,虚拟机器人实验。
在英特尔与英麒智能联手下,南京更多创新技术正在不断开花结果。
文/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