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7日,爸爸已经住院半个多月了。彼时的我静静地和爸爸待在一起,快三天未进食的他很虚弱,没有办法和我聊天。
爸爸突然发烧,医生用上了抗生素
9月1日早上,爸爸突然腰痛到无法起床。第二天,爸爸开始发烧。第三天,我带着爸爸去了镇上的卫生院,他的肝功能、肾功能等化验结果都正常,只有白细胞计数升高。
接下来一连打了六天的点滴,烧并没有退,爸爸的手臂反而肿了起来,他臀部、腿脚都很痛,整个人很乏力。我决定立刻带他去医院。
住院后,为了找到发烧的原因,爸爸做了一系列检查,包括胸片、血常规、血液培养、各部位彩超等等。同时根据初步检查结果,医生经验性地给爸爸用上了抗生素,但是发烧丝毫没有缓解。
住院后第三天,爸爸因为尿潴留插上了尿管……面对病情的进展,我和爸爸一样,慌乱、不知所措。
第四天血液培养结果出来了,爸爸感染了金黄色葡萄球菌,但药敏试验结果还没出,医生说眼下还是只能凭经验用药。我带着对这个细菌的一点了解,赶紧搜索相关资料,却越看越害怕——情况严重时,这个细菌是有可能引起败血症的。
接着,爸爸的肝功能开始出现问题。再这样下去,如果感染无法控制,后果会是怎样,我不敢想象!
9月10日是教师节也是中秋节,我上完课赶紧赶回医院。爸爸的手臂越发肿胀,发烧依然持续,医生的经验用药看起来毫无作用。我假装很淡定地向爸爸说明他的病情,不断地告诉他等药敏试验结果出来了就能针对性用药,很快就会有治疗效果,安慰他不要想太多。可当我独自一人时,却忍不住大哭……
爸爸的情况不见好转,我十分担心。丨pixabay
当天晚上,医生用上了对金葡菌有更强杀伤力的万古霉素。但连用三天后,爸爸仍旧发烧,疼痛也一点没有缓解。一定是非常非常非常痛,一贯坚强的爸爸都直喊着要吃止痛药。多日的抗生素治疗和剧烈的疼痛影响了爸爸的食欲,他每天只能吃下一点点粥和咸菜,偶尔吃一点去皮葡萄,其他的一概不愿意吃。
根据药敏试验用药后,爸爸开始好转
终于,9月13日,药敏试验结果出来了!爸爸感染的是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苯唑西林都不敏感,对替加环素最敏感。我了解到,替加环素常用于复杂感染,对一些耐药菌有较好的杀菌作用。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医生立马用上了替加环素。
药物起效挺快,之后的几天,爸爸逐渐不发烧了,疼痛逐渐减缓,手臂的肿胀也在好转。病情总算开始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医生对没有任何基础疾病的爸爸是如何感染上耐药性金葡菌的心存疑惑,于是开了骨髓穿刺检查。好在又一番煎熬等待后,骨髓的各项检查都没有问题,我长舒一口气!
因为替加环素的不良反应,比如会引起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爸爸的胃口越来越差。在用上替加环素的第4天,一整天里,爸爸只吃了几粒石榴籽,喝了几口番薯汤和水。
同时爸爸也开始呕吐。每次他要吐的时候,我都想帮忙把桶挪得靠近他一点,但他远远摆手不让我靠近甚至还跟我急。医生给开了止吐针,但效果不是很好。爸爸时不时抱着桶干呕,但胃里根本没有什么东西可吐出来。
爸爸明显消瘦,人也变得烦躁起来。
因为进食有限,医生给爸爸开了静脉注射的营养液。因为不断呕吐,医生又给爸爸插了长长的胃管引流,但因为插管后他实在是难受到不行,又只好撤走。
有一天,一直打点滴到深夜里,爸爸迷迷糊糊睡着几次。中间有一次,我看见他起床,一个人去了厕所,想来是不忍心叫醒我。昏昏的灯光下,我看着他静悄悄地去了厕所又静悄悄地回来。
昏昏的灯光下,我看着他静悄悄地去了厕所又静悄悄地回来。丨PxHere
好消息是爸爸已经连续几天不发烧了,体温的稳定似乎预示着感染也得到控制。医生说替加环素至少要用够一个星期,之后看各方面的恢复情况,如果稳定就可以出院了。
一个星期的药用完了,爸爸的情况基本稳定。听到医生说“出院”两个字,他精神瞬间好了起来,还说要先在镇上理个发再回家。妈妈也早早给他准备好了热水澡。回家洗完澡换上干净衣服,爸爸看起来确实精神了很多,当天还胃口大开。
出院后的第二天、第三天,爸爸的胃口越好越好,第四天,他已经可以拿着花生去镇上炸花生油了。
只是至今我们仍没能找到爸爸生病的导火索,不知道他是如何染上这耐药性金葡菌的。对于此次经历,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耐药菌的威力,也希望永远不会有耐药性细菌演化超过抗生素研发的那一天!
医生点评
陈杰 |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 副主任医师
随着年龄的增长及慢性病的存在,老年人的免疫力会逐渐下降,病原体感染的风险会显著增加。由于抗生素监管不力,无指征用药、不合理用药以及对新药和贵药的偏好等,临床出现细菌耐药的现象日益严重。老年人感染后,往往病情更加复杂,且可能因药物副作用出现消化道症状、肝肾功能损害以及继发严重的菌群失调导致二重或多重感染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临床抗感染药物的选择压力随着耐药细菌的传播而增大,甚至会出现“超级细菌”,很多以前可防、可控、可治的细菌感染现在变成了“难治之症”或“不治之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并引发沉重的经济负担。
细菌通过多种机制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2012年以来,多重耐药(MDR)、泛耐药(XDR)、全耐药(PDR)等概念出现,并被医学界广泛采纳。目前MDR被定义为:对3类或3类以上(每类抗生素中的1种或1种以上)抗菌药物不敏感,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即为MDR。
MRSA是临床上常见的耐药菌之一。MRSA常常定植于人体鼻腔、眼部、皮肤、胃肠道、外科创面、褥疮、血管内导管和其他侵入性装置中。其产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尤其是氟喹诺酮类、头孢类)、HIV感染、注射吸毒、留置血液透析导管、长期居住护理养老机构及医院。传播方式包括接触MRSA定植者或患者的完整皮肤、伤口、敷料及其他污染物,以及鼻腔吸入慢性带菌者的飞沫。
除MRSA外,临床常见的多重或广泛耐药菌还包括: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ESBLs)、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多重或广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或广泛耐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多重或广泛耐药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等。图片为减少抗菌药物耐药性宣传图。丨参考资料2
有些“超级细菌”感染者可以追溯到可靠或较可能的传染来源,更多情况下则无明确感染途径。因此遏制细菌耐药的发生,一定要加大公众宣传教育力度,坚持预防为主,降低感染的发生。大家需明白:发热≠感染≠细菌感染≠用抗菌药物,切不可自行盲目使用抗菌药物。
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讲,滥用抗生素、居住环境不良或接触患者均可能是“超级细菌”的来源。平素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膳食、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减少去医院或探视病人,以及居住环境适当的消毒灭菌均可减少病原菌感染的机会。
临床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减少耐药菌出现的重要工具。临床上必须遵循抗菌药物应用基本原则: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3.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4.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5.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抗菌治疗方案。
此外,临床上耐药菌感染传播防控策略还包括手卫生、接触预防、患者隔离、患者监测和筛查、环境监测、环境消毒等多个方面。
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全球行动计划》,指出行动要点在于:1.提高对细菌耐药危害性的认识;2.强化细菌耐药的监测与研究;3.加强感染控制与预防;4.优化抗菌药物使用;5.加大对药品、疫苗等研发投入。
总之,减少耐药菌的发生和进展需要多层次、多维度的努力。
参考文献
个人经历分享不构成诊疗建议,不能取代医生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判断,如有就诊需要请前往正规医院。
作者:小秋秋
编辑:小艾、黎小球
封面图:Pixabay
这里是果壳病人,专注讲述健康故事。
如果你有得病、看病的体验要分享,或者想讲讲自己经历的健康相关趣事,欢迎投稿至health@guokr.com
本文来自果壳病人(ID:health_guokr),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health@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