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訊】本港疫後面對人力短缺,政府昨日再宣布擴大輸入外勞,推出建造業和運輸業輸入勞工計劃,配額上限合共2萬人,做法參考院舍護理員輸入特別計劃,改由政府跨部門聯絡小組而非勞顧會審批。其中建造業配額上限1.2萬人、航空業6300人、小巴及客車司機共1700人,下月起接受申請。副財政司長黃偉綸表明計劃非永久,但沒設完結時限。政府同時宣布調整補充勞工計劃,暫停執行26個工種不得輸入外勞的規定,為期兩年(見另稿)。商會對計劃紛表歡迎,認為有助紓緩人手荒和加快復常;勞工界不滿政府再次架空勞顧會,敦促嚴格監管計劃防止僱主濫用,並要求計劃設時限。
政府昨在記者會強調會優先保障本地勞工並加強本地培訓,輸入外勞計劃規定外勞工資不得少於香港相關職位每月工資中位數、僱主聘用本地工人和外勞比例為2:1、僱主須就每名外勞支付每月400元「僱員再培訓徵款」。
造價逾10億 公營工程優先考慮
根據政府公布,建造業輸入配額上限1.2萬人,涵蓋「出現短缺的」技術工人、技術人員和工地監督人員。發展局長甯漢豪稱,會優先考慮造價逾10億元的公營工程項目輸入勞工,例如公屋、醫院和鐵路等工程,但如私營項目能證明部分工種本地人力非常短缺,當局亦會考慮特殊情况下批准輸入外勞。
航空業輸入外勞涉及10個機場工種,運輸及物流局回覆指每個工種有配額,預計由數十至逾千不等,可因應市場情况調整,前提是任何時候上限不多於6300人。公共小巴和客車司機配額則分別為900和800人,政府稱指約佔行業空缺的一半,司機須持有運輸署認可的非本地駕駛執照至少一年,且須通過本地公共小巴或巴士駕駛考試及職前課程,接受10至12小時駕駛實習訓練。
孫玉菡:不存在繞過勞顧會
被問到接連數個行業採用特別計劃擴大輸入外勞,政府是否架空勞顧三方協商角色,勞福局長孫玉菡稱,勞顧會在勞工事務扮演很重要角色,惟大家很清晰知道院舍、建造及運輸業出現長期結構性短缺,「是毫無疑問的事實」,故「不存在」就每宗申請諮詢勞顧會是否出現短缺。他重申將每半年就行業輸入勞工計劃向勞顧會匯報,「絕不存在繞過勞顧會」。
黃偉綸強調,政府不容許人力短缺成為阻礙復蘇和經濟發展的瓶頸,推出新政策的同時會堅持本地勞工優先原則,亦非藉此引入廉價勞工,兩個計劃要求外勞工資不可低於相關職位工資中位數,政府會繼續加強本地培訓,與業界攜手擴大招聘、改善工作環境等。
黃續稱,計劃屬非永久性,但沒設完結時限,他指建造和航空業需大量人手,不期望全用輸入勞工補充,盼更多本地工入行,若時限訂得很短則不符合現實,訂得很長亦沒意思。計劃料下月接受申請,他說如資料齊全,約兩個月可獲批。
總商會歡迎 勞聯遺憾
總商會認為輸入勞工有助香港疫後再創繁榮,並冀措施進一步放寬,擴至其他人手短缺行業,認為當局多管齊下,有助紓緩多個行業人手荒,冀當局日後視乎人力資源需要,讓更多行業透過類似計劃解決勞動力不足問題,配合未來發展需要。
勞聯立法會議員周小松批評政府再次繞過勞顧會,深表遺憾,憂擴大輸入外勞將壓低基層工友議價力,薪酬待遇難合理提升,計劃應設時限。他促請政府嚴格監管計劃,防止僱主濫用和避免黑心僱主違法剝削外勞,政府亦要推動有意申請輸入外勞的僱主改善本地工人待遇,加強與培訓機構合作,推出更多家庭友善措施,設法釋放潛在勞動力。
勞顧會勞方委員、工聯會副理事長林偉江批評政府架空勞顧會,事前無諮詢勞顧會。他認為政府要為計劃設時限並適時檢討,並設「煞停機制」,如發現本地工人就業或薪酬待遇受影響,便應煞停。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