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排華法案】在加拿大歷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的一張照片,就是太平洋鐵路竣工時最後一顆道釘那張。
最後一顆道釘,是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董事唐納德史密斯(Donald Smith)於1885年11月7日上午在太平洋鐵路竣工儀式上,將這顆道釘砸入枕木的。
然而,關於最後一顆道釘的爭議一直不斷,沒有華工面孔是眾所周知了。最重要的是,到底那最後一顆道釘在哪兒,這都是個謎。
低調的連儀式都沒有的典禮
標誌著橫貫大陸的太平洋鐵路終於完成,不過總體來說這是一場非常低調的活動,在典禮上僅有一群公司主管和工人,聚集在BC省內陸Craigellachie的鐵路上(小鎮Revelstoke以西45公里處)。如今,那裡有一個小小的博物館,一個銅質的道釘紀念品售價3.99加元。
作為這條線路建設中使用的大約3000萬根鐵道釘之一,最後的道釘不僅僅象徵著鐵路的完工,也意味著將整個加拿大釘在了一起,所以說這顆道釘對加拿大來說意義非凡。
經過五年的建設終於完工,按理說應該舉行一個盛大的竣工典禮。但是,太平洋鐵路公司那時已經是負債累累,根本負擔不起大型的慶典,就決定小小意思一下。沒有邀請任何政府官員和媒體,甚至連公司總裁George Stephen都沒出席,當時他正在英國。
於是,總經理William Van Horne和董事Donald Smith趕到了BC省來舉辦這個低調的活動,還有公司董事兼測量員Sandford Fleming以及總工程師Albert Bowman Rogers少校也出席了活動。鐵路中一段是劈開落基山脈的部分,就是Rogers少校的建議,因此也被稱之為Rogers Pass。
1885年11月7日清晨,這些官員連同一些前一天晚上完成了段鐵路的工人,聚集在山口西側入口處,這是一處荒郊野嶺,沒有任何人居住,總經理William Van Horne將這個點命名為Craigellachie。
這個名字源自蘇格蘭的一個地名,是蘇格蘭Grant氏家族的聚會之地,在太平洋鐵路總裁George Stephen和董事Donald Smith的家附近,兩個人是發小,而董事Donald Smith也是這個氏族的成員之一,所以公私兼顧,就選了這個名字。
上午9點22分,一顆道釘被放置到位,由董事Donald Smith執錘。可惜他畢竟不是個乾體力活的人,一錘子下去砸歪了,還把道釘砸彎了。無奈,又換了一顆新的道釘,第二下終於順利砸進了枕木。一群人發出歡呼聲,機車的汽笛也響起。
說這個活動低調,如果不是眾人要求,總經理Van Horne甚至連話都不想講,最後也只是簡單地宣稱,“我只能說,我們各個方面工作都做得很好。”
那天下午,他給總理John A.Macdonald發電報說:“感謝您遠見卓識的政策和堅定不移的支持,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已經完工。今天(星期六)早上9點22分鋪設了最後一列鐵軌。”
隨後。一列專列載著這些公司高層,沿著嶄新的鐵路,駛向位於範霍恩和其他政要的官方列車穿過新鋪設的軌道,駛向溫哥華的Moody港,這裡是太平洋鐵路的西部終點站。
四顆“最後一顆道釘”
說是最後一顆道釘,其實歷史上總共有四顆。
當時的總督Lansdowne勳爵原本計劃參加儀式,並帶來專門為這一刻定制一顆銀質道釘,準備把這顆釘入枕木。但因天氣惡劣,他走了半路又不得不返回渥太華。
總督就把這顆銀質道釘加了一個花崗岩底座,做成了紀念品送給了總經理Van Horne。 2012年,Van Horne的後人將這顆道釘捐贈給加拿大文明博物館(現為加拿大歷史博物館),這是所說的第一顆。
第二顆是Donald Smith第一錘砸彎了的那顆道釘,後來也留給他做為留念。 Smith也充分利用這顆被砸彎了道釘,將其鋸下幾小條,做成微型鐵路道釘。上面鑲嵌著13顆鑽石,中間有一塊圓形是原始道釘,他將這些禮物送給當時參加儀式幾位同伴的夫人們。
而砸彎了道釘主體部分,他捐贈給了位於渥太華的加拿大科技博物館,並長期借給位於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21號碼頭的加拿大移民博物館,作為對移民鐵路工人的致敬而展出。
Smith看到這些紀念品深受歡迎,就用其他道釘作為原材料,製作了不少尺寸更大一些胸針,送給一些官員朋友。現存已知有四枚,其中送給太平洋鐵路公司總裁的那枚,被其後代轉贈給加拿大皇家收藏館,後來幾位加拿大總督的夫人們,在一些特殊的場合都曾選用佩戴這枚胸針,它是皇家收藏中僅有的少數象徵加拿大國家統一的珠寶。
然而,Smith當時砸入枕木的最後一顆道釘,在儀式結束後實際上也被官方拔了出來作為收藏,主要是擔心有人惦記這顆具有歷史意義的道釘,如果被盜了不但可惜,而且還會影響到行車安全。
這第三顆道釘被送到位於蒙特利爾的太平洋鐵路公司總部。成為總裁辦公室的一件紀念品。可惜的是,原件在1940年代失縱了,無奈又找了一個替代品,至今還在那裡收藏。
關於這顆丟失的道釘,有人說是送給了渥太華的專利局局長,並傳給其後人,又被加工成帶著鍍銀手柄的雕刻刀,存放在溫尼伯的一個保險箱中。這種說法甚至得到了加拿大文明博物館考古和歷史主任David Morrison的默認。
所以說實際上,最後那個替代的釘入枕木的,才是真正起作用的最後一顆道釘。因此,第四顆才是最後一顆道釘。
而這顆道釘最後的命運如何,誰也不知道,因為連確切的位置都沒有記錄,只有一個大致的範圍,軌道邊有一個石標,那裡的道釘都有可能是最後一顆,這的確是太隨意了。
即便是知道位置,在過去一百多年裡,按照軌道定期維護的安排,道釘和枕木都已經更換多次,早已物是人非了。
如今,雖然火車不會在Craigellachie這樣的小站停靠,但每當路過的時候都會減速慢行,火車廣播也會提醒大家,這裡就是最後一顆道釘發生地,以便乘客可以為歷史遺跡拍照。
照片裡都是誰?
現在再回到這張加拿大歷史上最具標誌性的照片,拍攝者是卡爾加里的攝影師Alexander Ross,然而他並非當時的官方攝影師,原定的官方攝影師Cornelius Soule出乎意外沒有到場,因此他便當此大任。
這些照片瞬間成為經典,太平洋鐵路公司將其當作傳家寶四處傳播。 1924年,歷史學家R.G.MacBeth在他一本關於鐵路的書中建議,全國每個教室的牆上都應該掛上這張照片,因為它記錄了“一個國家的誕生”。
照片中掄錘子的就是太平洋鐵路公司董事Donald Smith,他右後面的黑鬍子就是總經理William Van Horne,邊上留著白鬍子戴著禮帽的高個子是該公司的官員Sandford Fleming。
畫面左側第二位,也就是離鏡頭較近的是一個正在註視鏡頭的男人,非常引人注目,他這是鐵路管理員Frank Brothers,是他將最後的道釘子放置到位的。
距離史密斯左後方第二個矮胖的的男人,他正注視著史密斯,這就是總工羅傑斯少校。
至於他身後的那個歪著頭看鏡頭的小男孩,實際上已經18歲了,他是純屬誤入的吃瓜群眾。這個名叫Mallandaine的男孩兒,是在前一天晚上剛到Craigellachie,與鐵路建設沒有任何關係。但又成功地擠進了歷史鏡頭的C位,可見當時的儀式十分隨意。
這個Mallandaine是來自BC省的維多利亞市,從高中退學參加了加軍,本意是為鎮壓西北叛亂而戰,結果沒趕上平叛滿心遺憾而返回西部。開始在那裡做運輸生意,用馬車在兩個小鎮Eagle Pass和Farwell之間運送報紙和物資,按理說也算是相關行業從業人員。
不過,這個年少之時就見過大世面的人,一定會成個人物,果不其然幾年之後成了BC省Kootenay湖附近小鎮Creston的創始人之一。
當然,照片中最大的缺失是看不到鐵路華工,雖然現場有少量華工,但顯然是擠不到最前排,或個性使然或受到排擠慣了,辛苦是自己的風光是別人的。
鐵路華工主要在最險峻的地段工作,很少在BC省這一段相對平緩的路段施工。按照當時儀式的籌備模式,顯然不會特意安排送他們到現場來拍照留念,更不用說當時正值歧視華人的高峰階段,這不能不說是個巨大的遺憾。 (來源:排華法案組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