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新冠疫情而沉睡三年的大坑火龙9月28日至30日中秋节期间再次飞舞,市民可欣赏「火龙过桥」、「打龙饼」等壮观场面,感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今年更有夜光小火龙首次登场,大坑火龙少年团可以大显身手。
巧手扎作草化龙
大坑坊众福利会每年都会重新扎作火龙。火龙长达67米,制作过程十分讲究。龙头、龙尾骨架以藤枝制作,龙心(即龙身)则以麻绳为基础,铺上厚厚的珍珠草,再以铁线牢牢固定。
大坑火龙文化馆营运总监汤锦权表示:「珍珠草可固定线香,令龙的形态更好。」
迎月日当晚,火龙会先移到大坑莲花宫开光,仪式以客家话进行。插上长寿香后,锣鼓声一起,火龙便活起来,顺时针方向在大坑穿街过巷。
汤锦权解释:「传统上火龙驱除瘟疫,现今则祝福大家平安健康。」
活化建筑利传承
火龙不易见,大坑坊众福利会参与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把属于三级历史建筑的孔圣义学校舍变为大坑火龙文化馆,让大众和游客在中秋以外的日子也可欣赏舞火龙精华片段,更可深入了解舞火龙的历史、大坑客家村的演变,甚至品尝特色客家菜。
文化馆去年10月正式开放,汤锦权表示,文化馆每月接待超过2,500人,其中约一成是海外旅客,其余包括学生和不同弱势社群,反应理想。
他说:「火龙一年只有三晚巡游,不是每名香港市民或外国旅客能配合时间观赏。文化馆开幕后,我们全年也可向访客展示火龙的文化背景和演出精华。」
为了让访客体验火龙扎作技艺,文化馆将推出龙珠工作坊,让参与者亲手制作带领火龙巡游的龙珠。
优化计划更灵活
文化馆原址孔圣义学校舍建于晚清时期,2015年获纳入发展局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第四期。
文物保育专员蒋志豪表示,计划通过与非牟利机构合作活化政府拥有的历史建筑,为它们注入新生命。自2008年推出至今,共22幢建筑纳入计划。当局已完成检讨,新一期计划会引入多项优化措施。
蒋志豪说:「虽然申请人必须为非牟利机构,但我们会容许他们伙拍商业机构,从中获得更多资源和管理能力,以便将来能更有效率和持续地营运项目。」
计划也为非牟利机构提供一笔过资助应付开办成本和首两年营运期间可能出现的赤字,该拨款上限将由500万元提高至600万元。
此外,计划公布第七期项目后,将分批接受申请,以缩短审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