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廣告

火龍再現 合境平安

因新冠疫情而沉睡三年的大坑火龍9月28日至30日中秋節期間再次飛舞,市民可欣賞「火龍過橋」、「打龍餅」等壯觀場面,感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魅力。今年更有夜光小火龍首次登場,大坑火龍少年團可以大顯身手。

 

巧手紮作草化龍

 

大坑坊衆福利會每年都會重新紮作火龍。火龍長達67米,制作過程十分講究。龍頭、龍尾骨架以藤枝制作,龍心(即龍身)則以麻繩爲基礎,鋪上厚厚的珍珠草,再以鐵線牢牢固定。

 

大坑火龍文化館營運總監湯錦權表示:「珍珠草可固定線香,令龍的形态更好。」

 

迎月日當晚,火龍會先移到大坑蓮花宮開光,儀式以客家話進行。插上長壽香後,鑼鼓聲一起,火龍便活起來,順時針方向在大坑穿街過巷。

 

湯錦權解釋:「傳統上火龍驅除瘟疫,現今則祝福大家平安健康。」

 

活化建築利傳承

 

火龍不易見,大坑坊衆福利會參與活化曆史建築夥伴計劃,把屬于三級曆史建築的孔聖義學校舍變爲大坑火龍文化館,讓大衆和遊客在中秋以外的日子也可欣賞舞火龍精華片段,更可深入了解舞火龍的曆史、大坑客家村的演變,甚至品嘗特色客家菜。

 

文化館去年10月正式開放,湯錦權表示,文化館每月接待超過2,500人,其中約一成是海外旅客,其餘包括學生和不同弱勢社群,反應理想。

 

他說:「火龍一年隻有三晚巡遊,不是每名香港市民或外國旅客能配合時間觀賞。文化館開幕後,我們全年也可向訪客展示火龍的文化背景和演出精華。」

 

爲了讓訪客體驗火龍紮作技藝,文化館将推出龍珠工作坊,讓參與者親手制作帶領火龍巡遊的龍珠。

 

優化計劃更靈活

 

文化館原址孔聖義學校舍建于晚清時期,2015年獲納入發展局活化曆史建築夥伴計劃第四期。

 

文物保育專員蔣志豪表示,計劃通過與非牟利機構合作活化政府擁有的曆史建築,爲它們注入新生命。自2008年推出至今,共22幢建築納入計劃。當局已完成檢讨,新一期計劃會引入多項優化措施。

 

蔣志豪說:「雖然申請人必須爲非牟利機構,但我們會容許他們夥拍商業機構,從中獲得更多資源和管理能力,以便将來能更有效率和持續地營運項目。」

 

計劃也爲非牟利機構提供一筆過資助應付開辦成本和首兩年營運期間可能出現的赤字,該撥款上限将由500萬元提高至600萬元。

 

此外,計劃公布第七期項目後,将分批接受申請,以縮短審批時間。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華僑網無關聯。其原創性及文中陳訴内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實性,以及時效性本網部作任何承諾,請讀者自行核實相關内容。如發現稿件侵權,或作者無意願在華僑網發布文章,請版權擁有者通知華僑網處理。

疑餓死兄弟之母患認障 「沒求助紀錄」 團體:社署定有智障者資料 多部門被指有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