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物修復與時並進,採用新物料新方法。\資料圖片
日前,史密森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Dame Jillian Sackler館長蔡斯.F.羅賓遜在「承前啟後─中國古代藝術保護國際研討會」上,就「史密森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的文物保護:過去、現在與未來」發表演講。他提到,為了提高公眾對文物保育的認知,史密森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做了非常多的工作,通過展覽、項目、研討會等方式,分享專業知識以及文物保育的技術。他表示,當前博物館中的中國、日本以及西方的文物保護工作者們正共同攜手合作,大家經常一起探討文物修復的材料和方式,藉以產生新的應對方式。
文保技術應受保護
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館長富田淳在現場分享了日本博物館對中國書畫的保護工作,包括日本對於新卷帶的製作方式等實用信息。日本博物館對於中國書畫的修復方針已經發生變化,富田淳說,過去日本博物館在修復中國書畫時,會盡量使用與書畫材質相同的原材料,為了尋找這些原材料,他們會大費周章,而如今日本博物館在修復中國書畫時,會在觀眾看得到(書畫)的地方使用中國材料,在觀眾看不到的地方使用更加便於保存的材料,「因此,現在的中國書畫修復中用了很多的和紙。」另外,富田淳提到,除了保護文物,還應該保護文物保護的技術,日本國立文化機構在此方面也做了存檔、記錄等工作。
加互動元素添趣味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院長趙豐圍繞「考古發現的中國紡織文物保護的歷史與展望」為主題演講。趙豐此前一直從事絲綢研究,他現場分享了包括1956年對定陵,以及之後在馬王堆考古中的紡織文物發現和保護,並從學術實驗角度,探討未來對於紡織文物保護的展望,認為可以考慮通過劣化機理對脆弱文物進行保護。
在「中國古代藝術保護國際合作與館際合作」圓桌討論環節,參與討論的專家學者包括郭青林、趙豐、富田淳、康文署文物修復辦事處總監謝建輝、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副館長(研究策展及節目)王伊悠、史密森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科技研究部主任徐得娜,以及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副主任雷勇等。
郭青林、趙豐、富田淳分享了當前博物館在文物修復過程中如何加入更多的互動元素,趙豐提到,他們曾在博物館地下空間進行文物保護,觀眾可以在博物館地面俯視看到他們的文物修復工作。王伊悠則表示,香港市民對於文物修復工作具有很濃厚的興趣,未來應該用好這個特點。徐得娜分享了博物館如何獲得和運用資金,她提到,他們此前一個在美國介紹中國書畫的項目受疫情影響,線下部分暫停,於是他們便轉為線上進行,擴大了受眾接觸面,而後他們還利用這筆資金拍攝了紀錄片,記錄新老兩代修復師如何進行傳承。
研討會今日將繼續進行,圍繞「文物與遺址保護中的多領域合作」以及「文物保護與公眾教育創新」為主題,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李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周萍、復旦大學陳剛、康文署文物修復辦事處謝志遠、倫敦大學科陶德藝術學院黃幼玲、澳門文物保存修復學會陳志亮等將發表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