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排行榜的老三換人了。
根據日本電視台15日消息,2023年日本名目國內生產毛額(GDP)從世界第三位下降到世界第四位,被德國反超。 這距離日本經濟規模1968年超越西德,一度排名世界第二,過去了55年。
英國《衛報》認為日本的自尊心將為此受損,而且這種下滑不太可能就此結束,印度經濟預計將在2026年超過日本,並於次年超過德國。
這項消息吸引了全球眾多媒體報道,不只一家強調了日本此番被德國「拉下馬」的複雜情況。 法媒直接稱,這些數據多少具有誤導性,日本沮喪,德國也不高興。
「日本自尊心受損」、「國際話語權降低」…
根據日本共同社2月15日報道,日本內閣府當天發布2023年第四季GDP初值,剔除物價變動因素後的實際GDP比上季下滑0.1%,連續兩季呈現負成長。
顯示國家經濟規模的2023年日本名目GDP為591.482兆日圓,約合4.2106兆美元,被德國的4.4561兆美元反超,跌至全球第四。
實際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去年就預測日本GDP將跌至第四,隨著1月20日德國數據發布,此事幾乎成為定局。
日本廣播協會(NHK)指出,從經濟規模來看,1968年,日本的國民生產毛額(GNP)超過了當時的西德,躍居世界第二位。 自1994年以來,GDP成為全年經濟規模主要指標,日本GDP在2010年被中國反超,跌至第三位,去年又被德國超過,跌至第四位,而德國的人口僅相當於日本的 三分之二左右。
日本共同社認為,國家的經濟規模關係到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若日本在全球經濟所佔份額持續縮小,恐將導致國際上的話語權降低。
韓國《朝鮮日報》寫道,日本經濟界普遍存在危機意識,如果不能盡快找到結束「失去的30年」的反轉籌碼,就永遠無法重拾過去的榮耀。
英國《衛報》稱,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繁榮時期,有人預測日本廉價、優質的汽車和消費性電子產品出口將使其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 然而,日本的經濟泡沫在90年代初破裂,隨後迎來了「失去幾十年」的經濟停滯和通貨緊縮。
東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岡崎哲二(Tetsuji Okazak)表示,日本在全球經濟中的存在感預計會下降。 “例如,幾年前,日本擁有強大的汽車行業。但隨著電動車的出現,這種優勢也被動搖了。”

2023年11月15日,日本東京街道,日本內閣府當天發布的初步統計結果顯示,2023年第三季日本實際GDP季減0.5%。 圖自IC Photo
英媒也說,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促使日本對其是否有能力跟上新興經濟體的步伐進行了一陣反思。 雖然日本最近滑落至第四位與劇烈的匯率波動有關,但把第三名的位置輸給陷入困境的德國經濟,對日本的自尊心和已然不受歡迎的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來說都是打擊。
而這種下滑不太可能就此結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表示,在大量且不斷增長的年輕人口支撐下,印度經濟預計將在 2026 年超過日本,並於次年超過德國。
不過,美國彭博社稱,目前日本政策制定者和公眾的焦慮程度沒有2010年中國經濟超越日本時那麼嚴重,相對平靜的原因之一是他們意識到排名受到了匯率劇烈波動的影響。
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經濟學家熊野英生(Hideo Kumano)表示,“便宜的日本正在使日本經濟規模縮小”,“日本已經成為唯一的輸家,落後於德國,後者的實際GDP正在苦苦掙扎 。”
都是匯率惹的禍?
名目GDP是以當年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年所生產的全部產品和勞務的價值。 相較實質GDP,名目GDP更易受到市場價格波動影響。
日本共同社認為,日本GDP跌出全球前三,是受到了日圓兌美元貶值、俄烏衝突背景下德國物價上漲勢頭超過日本等影響。 長期的物價上漲拖累了家庭經濟,個人消費持續低迷。 在少子老化過程下,如何提升低水準的勞動生產效率成為了日本的課題。
韓國《朝鮮日報》稱,人口持續減少、勞動生產力低、產業競爭低迷等因素都讓日本的財富日益萎縮。 韓媒注意到,日本媒體稱,「這不是日本經濟的衰落。」因日圓貶值,日本換算成美元的GDP規模相對較小,與德國GDP作比較是以美元換算為標準的,因此出現了 逆轉。
日本經濟再生大臣新藤義孝說:「匯率的動向產生了很大影響,因此(對解釋)需要注意。」他的意思是從GDP逆轉的細節來看,日本並不比德國差。
“柏林的情況並不比東京好多少”
事實上,受烏克蘭和俄羅斯戰爭等影響,德國去年能源價格暴漲,物價大幅上漲,實質GDP成長率為負0.3%。 實質GDP是透過名目GDP減去物價上漲的部分來計算的,物價上漲較少的日本去年實際GDP成長率為1.9%,高於德國。
法媒直言,這些數字多少具有誤導性。 一句話,柏林的情況並不比東京好多少,日本沮喪,德國也不高興。
日本經濟新聞1月曾以「德國GDP超日本,仍是『歐洲病夫’?」為題刊文稱,事實上,擺在德國經濟面前的,是會導致經濟長期停滯的「日本化」的深刻 結構性問題。 德國面臨的最嚴重問題是勞動力短缺,與日本相同,德國的女性和老年人支撐了就業,但仍趕不上退休者的增加。
「我都不知道這則新聞」、「GDP並不能完全反映幸福程度和生活品質」…日媒稱,當被問及對於德日GDP發生逆轉的看法時,德國人的平淡反應與日本人 的吃驚形成對比。 德國國民的關注點,與其說是在競爭力下降所帶來的危機感上,不如說是對朔爾茨政府的失策。

朔茲(中) 圖自IC Photo
法國《世界報》經濟專欄作家菲利普·埃斯坎德 (Philippe Escande) 評論說,日本追趕美國的夢想早已很遙遠,15日公佈的數據揭示了殘酷的現實。 事實上,日本和德國正面臨同樣的經濟困境。
他稱,在中國崛起之前,這兩個出口大國憑藉著由大型企業集團和眾多充滿活力的中小型工業組成的密集工業結構,主導了國際貿易。 兩國都從中國的崛起中受益匪淺,為其提供了尖端機械和豪華汽車。 現在,中國經濟成長放緩、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能源成本削弱了它們的企業競爭力。
而兩國經濟之間主要差異是貨幣。 柏林是預算正統觀念的守護者,這種觀念本身確保了歐元的穩定性,並為歐洲央行提高或降低利率提供了更多的迴旋餘地。 而日本為了擺脫1990年代的房地產危機,舉債為經濟刺激計畫提供資金。
法新社報道指出,德國不斷惡化的經濟形勢意味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自去年 10 月起預測的德國「世界第三經濟大國」的新頭銜,被視為萊茵河對岸的一個 “障眼法」。 尤其是印度可能在幾年內以美元計價的名目GDP超過日本和德國。
不過,惠譽國際評級公司的經濟學家庫爾頓(Brian Coulton)提醒,”顯然,印度的人均 GDP 仍將遠低於德國和日本。”
“日本一度有望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如今思考…”
無論如何,路透社指出,日本去年年底出人意料地陷入衰退,將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頭銜輸給了德國,並引發人們對日本央行何時才改變其長期以來的超寬鬆貨幣政策的質疑。
一些分析師警告稱,由於中國需求疲軟、日本國內消費低迷以及豐田汽車公司的一個部門停產,日本當前季度將再次出現經濟萎縮,所有這些都表明其經濟復甦之路充滿挑戰。
日本第一生命研究所資深經濟學家新家義貴(Yoshiki Shinke)表示:“特別引人注目的是,作為內需關鍵支柱的消費和資本支出低迷。經濟目前將持續缺乏關鍵的增長動力。”
連續兩季的收縮被視為典型的技術性衰退。 穆迪分析公司高級經濟學家安格里克(Stephan Angrick)表示,「GDP連續兩次下降和國內需求連續三次下降都是壞消息,即便修正之後可能會略微改變最終數據。這使得央行更難 證明上調利率的合理性,更不用說一系列加息了。”
日本媒體批評日本在提高自身成長潛力方面毫無進展,而「這種情況應該敲響警鐘,加快被忽視的經濟改革」。 日本經濟振興大臣新藤義孝週四表示同意 “日本必須進行更多的結構性改革”,並強調有必要實現工資增長與通貨膨脹率保持一致。
彭博社稱,15日的數據凸顯了日本維持寬鬆政策的理由,反映出國內需求在持續通膨的情況下表現疲軟,日本必須依賴外部需求。 弱於預期的數據將使日本央行自2007年以來的首次升息前景變得更加複雜。 上個月,接受調查的大多數經濟學家原本預測日本央行將在4月前採取升息措施。
「對於一個一度有望最終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的國家來說,最新經濟排名下滑將使國內重新思考國家的發展軌跡。」美媒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