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廣告

深化合作 推動國家高質量發展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表示,香港與廣東省和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通過四大方向将科研優勢、人才優勢轉化爲發展優勢,四大方向包括建立人才合作機制、構建培訓和研發基地、促進香港與各地人才流動,以及發展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

 

以下是政務司司長陳國基2月18日在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的人才專題分論壇緻辭全文:

 

尊敬的程福波部長(廣東省委組織部部長、省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周昶行秘書長(澳門特别行政區政府人才發展委員會秘書長)、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大家好。很高興參與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首先,我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區政府,恭祝大家龍馬精神、龍騰四海!

 

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今年大會以創科産業推動高質量發展爲主題,與二十大精神一脈相承。在今天的分論壇上,我想跟大家分享香港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協作、強化産業科技人才支撐的情況。

 

在國家十四五規劃的支持下,特區政府全力發展香港成爲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并在2022年推出《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以完善創科生态圈,推動創科産業和新型工業發展,加快數字經濟和智慧城市建設。

 

香港是亞洲國際都會,在「一國兩制」下擁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加上廣泛的國際聯系和雄厚的科研實力,一直彙聚全球不少創科人才。同時,香港全力深化與内地的交流合作,貫徹優勢互補、互利共赢,推動國家高質量發展。

 

總體來說,我們跟廣東省及大灣區不同城市,通過四大方向将科研優勢、人才優勢轉化爲發展優勢。

 

第一,建立人才合作機制。今年1月,粵港兩地簽署《關于推進粵港人才合作的框架協議》,并在協調機制下召開第一次會議。我們緻力加強人才培養、交流等多方面的工作,加快人才發展深度融合。

 

其中,特區政府将在今年5月舉辦全球人才高峰會暨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質量發展大會。我誠邀大家參與其中,加深了解香港作爲國際人才樞紐和大灣區人才門戶的定位,同時攜手推廣大灣區的發展機遇。

 

第二,構建培訓和研發基地。香港擁有多所國際化大學,其中五所更是世界百強,爲國家産業發展培育優秀人才。由2024至25學年起,特區政府資助的專上院校非本地學生限額,将提升一倍至40%,讓更多内地以至全球學生到香港升學。

 

在研發方面,粵港兩地早在2004年推出粵港科技合作資助計劃,加強大學、研究機構和科技企業的合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落地。計劃多年來已支持380個項目,撥款超過十億港元。此外,廣東省在2019年開放多個重大科技專項,至今已經批出4.5億元人民币的資金過境,支持香港的大學和科研機構進行研發或建立實驗室,成果豐盛。

 

第三,促進香港與各地人才流動。特區政府在2022年年底優化多項人才入境計劃,并推出新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我們至今已收到超過240,000宗申請,批出140,000宗,爲創科以至不同行業注入新動力。

 

爲了便利在香港的高端企業和人才到内地發展,特區政府去年10月宣布,非中國籍的香港居民和香港注冊公司的外國人員可以申請「一簽多行」簽證。措施推出三個多月以來,已經批出約11,000宗申請。

 

第四,發展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特區一直跟深圳緊密合作,推動合作區在「一國兩制」下發揮「一區兩園」的優勢,争取試行專屬跨境政策,确保包括人流等要素暢通流動,實現創科深度合作的橋頭堡。

 

在香港園區方面,第一期規劃已經初步完成,涵蓋生命健康科技、産學研等片區,并提供人才住宿、商業和相關附屬設施。香港園區的首三座大樓将由今年年底陸續落成,我們期望可以吸引更多國際頂尖科技人才彙聚,爲香港構建更完善的創科生态圈。

 

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實施五周年。我充滿信心,粵港澳三地一定會繼往開來,推進大灣區的教育、科技、人才協同融合發展,爲大灣區以至國家高質量發展作出新貢獻。

 

最後,我祝願大家龍年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謝謝。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華僑網無關聯。其原創性及文中陳訴内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實性,以及時效性本網部作任何承諾,請讀者自行核實相關内容。如發現稿件侵權,或作者無意願在華僑網發布文章,請版權擁有者通知華僑網處理。

鄉議局挺北都發展 支持與居民多溝通

2000防罪CCTV 設告示不公開地點 保安局:防罪犯洞悉保安安排 狄志遠:公開可減私隱憂慮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