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近兩個小時、回答了21個問題、「四問」美國,還認出了跳「科目三」的外籍記者小哥…
每年兩會,外長記者會都會吸引大家的關注,今年也不例外。 特別是在涉及中美關係、台灣問題以及中國外交政策等方面,今年的記者會有哪些亮點? 又有哪些新提法? 觀察者網專訪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美國問題專家金燦榮,解讀今年的外交主題記者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就中國外交政策及對外關係回答中外記者提問(外交部網站)
記者:金老師您好,在3月7日的外交主題記者會上,外交部長王毅就「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關係」回答了中外記者的提問。 這場記者會讓您留下深刻印象的特質有哪些?
金燦榮:首先,今年的兩會安排有點特殊,沒有安排總理記者會,安排了經濟、外交、民生三個主題記者會,今天是外交主題,很多以往放在總理記者會上的問題,就會轉移到 這場外交主題的記者會上,並由王毅外長講解,所以這次記者會受到的關注度也會更大一些。
今天王毅外長回答了21個問題,應該說非常全面。 所以全面是這場記者會的第二個特點。
第三個特點是對中國外交本身的闡述佔比很大。 比如說一開始康輝問的問題,是對2023年外交的總結,以及對2024年外交的展望。 《人民日報》記者的問題是談中國的整體外交,以及中國對全球治理、多極化的態度。 我們強調平等、包容,反對那種「誰的拳頭大誰說了算」的外交,反對西方中心主義那種居高臨下、搞三六九等的外交。 這些都是針對中國外交本身的闡述。
第四個特點是我們的立場非常鮮明,尤其是說到巴以問題,王毅外長談到21世紀發生這樣的悲劇是人類的恥辱,這個話可以說是非常重的。
第五個特色是金句很多,尤其是早上很多媒體都提到的對美國的「四問」。 以上就是我對這場記者會的整體印象。
記者:王毅外長對美國的四問在第一時間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關於中美關係以及中方對美方的評價貫穿了整個記者會的多個問題,您認為這反映出當前中美 關係的哪些特徵? 有哪些值得我們關注的資訊?
金燦榮:我覺得最突出的特色還是強調中國對美的政策是很穩定的,中國希望中美關係穩定,這是我們的表態。 然而王毅外長也指出,當前中美關係問題的癥結在於美國的不自信,美國自己的問題無法解決,就歸咎於外部,尤其是歸咎於中國。
美國現在真的是得病了,經濟雖然在數據上表現不錯,增長率可以,失業率也低,但這樣的繁榮是債台高築、寅吃卯糧堆砌起來的,再加上分配不均,導致老百姓感受不到經濟 的“繁榮”,這也導致拜登的支持率一直上不來。 再加上國內政治的尖銳對立、意識形態的撕裂、移民等問題,這次王毅外長明確提出美國這是“內病外治”,也是比較罕見的。
有了病你得治,以前我們一直說美國的體制糾錯能力好,說的是年輕時的美國。 現在它年紀大了,這種能力也不行了。 不僅如此,它的邏輯還出了問題,不是找「好醫生」「好醫院」及時治療,而是選擇用天天罵、天天找別人麻煩的方式來緩解焦慮。 可是你把別人罵到死,該病還得病,這次王毅外長非常鮮明地指出了中美關係的癥結所在,問題出在美國自己身上。
記者:美國的能力衰退不僅體現在在內政上,也體現在它帶給世界的衝突和爭端卻無法解決。 而近年來,中國在緩和地區衝突、推動和平進程上一直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記者會上提到了俄烏、巴以、半島、緬甸,都有中國的身影,您認為未來中國如何繼續發揮作用 ,有所作為?
金燦榮: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分幾點來談。
首先是大國關係。 一個是中俄關係,目前從中方的角度看是比較滿意的,雙方能夠做到相互尊重,理解對方選擇的道路,合作的也不錯。
第二,中美關係顯然不理想。
第三,中歐關係值得我們關注,目前中歐關係面臨一些困難,這種困難一方面來自意識形態,另一方面在經濟上,原來中歐的經濟互補性很好,現在隨著中國的產業升級, 競爭面在上升。 中歐有立場分歧這不容迴避,但是王毅外長依然把中歐定義為夥伴,理由是雙方沒有根本的地緣政治衝突和矛盾,而我們在經濟領域有很多的共性,中歐貿易的總量已經超過了中 美貿易,因此我們要去爭取在中歐之間建立穩定的夥伴關係。
對於俄烏衝突,中國還是強調最後要政治解決,戰爭不是辦法。 在巴以問題上中國跟南方國家立場是非常一致的,覺得悲劇不能再繼續下去,必須停戰停火。 而半島問題實質上是冷戰的遺留問題,大家都不希望看到冷戰在今天重現。 王毅外長也談到了南海問題,強調南海問題要透過地區內的行為準則、多邊安排和協商來解決。
除此之外,也談到了台灣問題和經濟問題。
記者:台灣問題是值得我們特別關注的,最近金門海域發生的撞船事件讓兩岸關係又處於微妙之中。 在先前的影片中您也表達了對台灣問題最終解決非常樂觀的期待,這次記者會上王毅外長提到了國際社會遵守一中原則的「全家福」只是時間問題,這是不是意味著解決台灣 問題走上了快車道?
金燦榮:一方面,記者會上王毅外長的表述還是比較穩的,有很多標準的、經典的表述。 比如說我們會盡最大的努力爭取和平統一,實現台海和平就要遏制「台獨」勢力等等。 另一方面,這個「一中原則的全家福」概念也讓我們體會了一些微妙的東西。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天還有一個影片特別火,那就是香港記者追問海軍政委袁智華,我們的004號航空母艦是不是遇到技術障礙了? 袁政委笑著說沒有什麼障礙,並且滿臉笑容地說「快了」。 我認為這個訊號是比較正面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的軍事現代化是比較順利的,解決台灣問題的物理方法正在加強。
結合最近的事態,在2月14日,大年初五,台灣地區的偽海巡署衝撞福建漁船,導致人員傷亡,而台灣方面態度惡劣、美國也在幫腔,態勢非常消極,結合王毅外長 和袁政委的話,我們的力量正在快速地增長,「台獨」勢力是「兔子的尾巴長不了」——留給他們蹦躂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記者:記者會上,來自不同大洲的記者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一帶一路」倡議,「一帶一路」已經跨入第二個十年,在新的十年裡這個已經取得豐碩成果的倡議 會有哪些新的使命?
金燦榮:王毅外長在描述中國外交的時候說到,中國是和平的力量、發展的力量、進步的力量,我們提出了一些好的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三大倡議需要有具體的政策落實,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一帶一路」倡議。
去年10月在北京成功召開了第三次「一帶一路」高峰會,可以說「一帶一路」是一種非常新的國際合作方式,也取得了很明顯的成就。 尤其它是由發展中國家提出來的,不像西方的一些計劃,不僅普惠面很小,而且背後有很明顯的政治操作。 王毅外長說中國是動盪世界中的和平力量,「一帶一路」就是比較集中的體現。
現在,「一帶一路」倡議進入了第二個10年,目前來看在發展中國家普遍受到了較好的評價,而且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對經濟發展有直接的 促進作用。
我在中國社科院工作過很長時間,社科院的老院長馬洪先生在改革開放之初受小平同志委託去英國調查,回來後他的報告裡總結了英國經濟發展的三個基本 前提,第一是不能打仗,第二是要有基礎設施,第三是要有穩定的可預測的政策。 許多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問題恰恰一是沒有錢,二是基礎設施短缺,「一帶一路」的相關合作解決了這一問題,解了發展中國家的燃眉之急,中國也透過貿易的成長實現了雙贏。
附帶還有一個間接影響,就是中國對這些國家的影響力不斷上升。 去年10月,我去了哈薩克、烏茲別克斯坦,又去了印尼搭乘了雅萬高鐵。 那裡的朋友對我說,自從高鐵開通後,印尼民眾對於中國產品的評價就明顯改變了。 以前,他們認為中國製造只能生產落後的產品,現在一看中國能造這麼高級的東西,接著對於中國的汽車、手機就都很信任了。
第三個影響是,這兩年越來越明顯的,全球南方國家面對西方的自信上來了。 去年,全球南方在國際舞台的崛起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例如,法國在原來所謂的「法屬非洲」不再能隨心所欲地干預了,巴以衝突爆發後,全球南方國家不懼美國的淫威,堅定地支持巴勒斯坦——南非把以色列告到了國際刑事法庭, 巴西總統盧拉直接把以色列在加薩的行動定義為「種族滅絕」——我認為這和「一帶一路」倡議在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有著一定的間接關係。
記者:最後,王毅外長也講到了一個和我們普通人息息相關的話題:中國對一些國家開放了免簽,鼓勵外國朋友多來中國看一看。 近年來一直有聲音說中國正在“孤立於世界”,這類措施的實行是否有利於從民間交往的角度打破這種傳言? 未來我們還可以從哪些方向努力?
金燦榮:我們看到疫情結束之後,2023年全國旅遊都很熱,但是其中的洋面孔特別少。 一方面是受疫情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西方堅持「妖魔化」中國,當然其中也有像支付手段這樣的技術問題。 總之,這些因素的疊加確實影響了外國人來華,除了對經濟不利,在政治上也會帶來一定的影響。
這幾年,西方對中國的認知戰愈演愈烈,比較典型的是在新疆問題上炒作種種議題。 要破解這樣的妖魔化,還得靠加強民間交往,讓西方的普通人「百聞不如一見」——來到中國就會發現,中國的經濟還可以,中國人很平和,中國的機會也 很多……從而破解西方認知戰帶給我們的負面後果。
除了擴大免簽規模,我們看到包括銀行在內的一些部門也在處理一些技術問題,簡化支付流程,比如就在外長記者會當天,國務院辦公室發布關於進一步優化支付服務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見 ,就是關注到了部分外籍來華人員對行動支付不習慣、不適應,優化這方面體驗。
另外,我們注意到我們的許多免簽是單方面的,這也是我們的一種姿態——你看,中國並沒有把大家拒之門外,而是歡迎你們來。 總之,這是一個好事,我們要給外交部按讚。
金燦榮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美國問題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