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非傳染病處主任何家慧講述腸癌篩查計劃數字,左為防護中心非傳染病處高級醫生(疾病預防)方蕙。
大腸癌位列本港最常見及致命癌症的第二位,但初期症狀不明顯,為及早識別大腸癌患者及高危人士,政府已資助超過42萬名50至75歲市民接受大腸癌篩查,當中發現超過2900宗大腸癌個案,其近六成屬於早期患者,治瘉率較高。
衞生署表示,市民參與篩查計劃無需先付費,後續若需做大腸鏡檢查亦可獲得資助,呼籲市民及早篩查並注意生活習慣。
數據顯示,本港大腸癌第一期存活率最高,達到95.7%,隨着病情惡化,存活率不斷降低,第二期降至87.3%,第三期降至68.7%,到最嚴重的第四期存活率已低至9.3%。而大腸癌在病發初期可能沒有任何症狀,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非傳染病處主任何家慧表示,很多時無法肉眼見到大便中帶血絲,但不要以為見不到就無事,大便帶隱血可能已經有大腸瘜肉,有機會癌變。
33000人患大腸腺瘤
政府2016年推出「大腸癌篩查計劃」,2020年全面推行,資助50至75歲而沒有大腸癌症狀的合資格居民接受篩查,參加者只需在家中進行簡單的大便隱血測試,並投遞至各區收集站,約一至兩周可收取結果。截至去年底,政府已資助超過42萬人參與篩查,篩查覆蓋率已由2014/15年度的28%,升至20/22年度的40%。
衞生署表示,在交回的大便免疫化學測試樣本中,發現約63900參加者的結果呈陽性,佔比約16.3%,需轉介做進一步的大腸鏡檢查,當中2900人確診大腸癌,另有33000人患大腸腺瘤,有患癌機會。
何家慧表示,專家審視本地及外國情況發現,超過九成患者都是50歲以上,未來會定期檢視年齡,考慮是否需要調整年齡範圍。
大腸鏡檢查亦有資助
何家慧強調,篩查計劃由政府資助,包括由基層醫療醫生安排進行大便免疫化學測試,所需的280元由政府提供,多於90%的醫生不會收取額外費用;後續若需進行大腸鏡檢查,不切除瘜肉或組織所需7800元,以及切除瘜肉或組織的8500元,均會由政府直接補貼給參與計劃的醫生,多於70%醫生不會收取額外費用,如收取費用,上限為1000元。
何家慧呼籲,除了定期篩查,市民亦應多做運動,保證膳食纖維的攝入,每日有兩份水果及三份蔬菜,並注意減少進食紅肉及加工肉類,預防大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