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廣告

廢膠再造 減碳消噪

廢棄塑膠破壞環境,都市噪音擾人安甯。有否想過綠色科技可一次過處理這兩個棘手問題?

 

一間位于将軍澳創新園的科技公司,便研究利用回收再造的再生塑膠,制造可吸音的聲學超材料,實行一石二鳥。

 

綠色科技 環保再造

 

研發人員先将再生塑膠加熱軟化,再壓成經特别設計的形狀,生産出聲學超材料。将聲學超材料一塊塊疊起,便可制成各種減噪産品,應用于天花闆、隔音房、工地和馬路旁的隔音屏障等。

 

研發工程師麥浩堯解釋,聲學超材料的獨特之處在于其結構。

 

「我們針對不同聲學問題,設計不同『迷宮』形狀,達到吸收聲音的效果。例如發電機或工業用的泵發出較低頻聲音,聲學超材料可針對此問題,将吸音效果集中于低頻範圍。」

 

他說制作聲學超材料,要能定型、制造出特定形狀,金屬、紙、木等材料也能達到相同效果,團隊遂想到利用再生塑膠作爲原材料,以協助緩解塑膠廢物的問題。

 

基金資助 初見成果

 

該項目獲低碳綠色科研基金資助330多萬元,爲期兩年,聘請熟悉聲學設計和材料科學的專才,并購置聲學、力學等測試儀器,推動研發工作。

 

經過約一年的研究, 研發團隊認爲膠樽、餐具常用的塑膠物料PET和建築材料常用的PVC ,回收再造後适合生産聲學超材料。

 

公司目前在内地回收塑膠和生産産品,而研發工作則在港進行,董事陳書宇表示,下一步計劃在香港設立廠房,回收塑膠,大量生産減噪産品。

 

切合策略 優先考慮

 

環境及生态局首席助理秘書長(氣候變化)馬周佩芬表示,發電是香港最大的碳排放源,其次是運輸界别,而廢棄物則位居第三。政府在《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提出淨零發電、節能綠建、綠色運輸和全民減廢四大減碳策略,馬周佩芬指,目标是從源頭處理碳排放。

 

而爲了向環保科研項目提供更充裕和對焦的資助,政府于2020年成立低碳綠色科研基金,申請項目若能配合上述四大策略,将獲優先考慮。

 

截至去年年底,基金在首三輪申請中,已向本地大學、公營科研機構、企業等批出共30個項目,涉及約1.3億元。環境及生态局指,獲資助機構須每半年提交一次進度報告,并在項目完成後提交最終報告,供當局評估項目成效。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華僑網無關聯。其原創性及文中陳訴内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實性,以及時效性本網部作任何承諾,請讀者自行核實相關内容。如發現稿件侵權,或作者無意願在華僑網發布文章,請版權擁有者通知華僑網處理。

對抗假消息 解說工作不會停

暫未接獲本港旅行團求助個案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