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斡旋的「沙伊和解」一週年之際,來自伊朗、沙烏地阿拉伯和中國的三大文物展覽罕見同時亮相北京,吸引了專家與愛好者的注意。 香港《南華早報》3月30日稱,觀察家認為,這凸顯出全球南方國家越來越願意在北京舉辦不受西方影響的展覽,西方文明作為霸權參照系的地位正在下降。
「中國促成的『沙伊和解』紅利為故宮博物院帶來罕見展品。」自今年1月起,「歷史之遇—中國與西亞古代文明交流展」「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華展」與 「埃爾奧拉:阿拉伯半島的奇蹟綠洲」先後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開幕,展出數百件在西方博物館很少見到的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文物。
這三個展覽內容各異又相互關聯。 《南華早報》稱,從「古代沙特綠洲」、絲綢之路與香料之旅樞紐埃爾奧拉的砂岩祭壇到雕刻著古蘭經圖案的波斯陶瓷,這系列展覽透過絲綢之路上的商品和文化交流, 探討了伊斯蘭教和古代中國相互交織的歷史。
根據現場觀眾反映,可以感受到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都「非常重視」這次展覽,前者雖策劃簡單,但送展的文物種類和規模非常壯觀,後者則在展區內採用了LED屏幕、模擬模型等 豐富的展示方式。 在北京語言大學阿拉伯語教師白野看來,展覽總體瑕不掩瑜,「在中國,類似的展覽並不多,因此這對人們了解該地區的古代歷史會有幫助」。

「歷史之遇-中國與西亞古代文明交流展」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網站 下同
報告指出,由於美國對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實施了廣泛的製裁,這兩國的許多文物無法在其他地方展出。 報道認為,故宮博物院此次的三大文明古國開年大展,也反映出以沙伊為代表的全球南方國家越來越願意在北京等「殖民者國家」以外的地方,舉辦不受西方影響 的展覽。
有觀察家分析,這次中國與西亞古文明展覽的策辦,也很可能是中國落實全球文明倡議(GCI)的結果之一。 該倡議於去年3月首次提出,著眼於推動文明交流互鑑、促進人類文明進步,充分挖掘各國歷史文化的時代價值,並探討建構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
「這種文化和教育交流是中國在該地區外交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比更複雜的商業和貿易安排更快、更簡單。」荷蘭格羅寧根大學歷史和國際關係助理教授威廉·菲格羅 亞(William Figueroa)說,展覽有助於促進中國與中東、尤其是伊朗的“現代聯繫”,具有“巨大的教育價值”。
菲格羅亞的研究領域是中國與中東國家的互動。 他認為,中伊之間擴大文化交流將有助於深化雙邊合作,避免中伊經濟關係因美國制裁而受到衝擊。 “摘取文化和教育交流這一相對低垂的果實有助於培養一種持續合作的意識,從而促進更複雜的經濟和外交協議的達成。”

「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華展」
三大洲社會研究所藝術總監翟庭君(Tings Chak)也表示,這些展覽是「更大的歷史進程」的一部分,即全球南方國家人民對自己的根源產生文化自信。 “隨著全球南方國家和多邊主義的崛起,我們看到了新的世界秩序的出現,我們也開始看到西方文明作為霸權參照系的地位正在下降。”
她提到,要求西方博物館歸還被盜文物近來已成為趨勢。 「我們不能低估全球南方國家組織和巡迴展覽我們自己的歷史和文明,而非透過倫敦、巴黎和紐約這樣的老牌殖民國家首都來進行『協調展覽』的重要性,這些城市的博物館裡到處都是 從前殖民地世界偷來的文物。”
在清華大學研究第三世界文學史和文化史的翟庭君指出,自建國初期中國「深受美國主導的西方制裁」之時起,文化就在中國的外交活動中發揮了作用。
「藝術和文化成為與其他國家和人民建立友誼和關係的重要方式——從舞蹈和雜技團,到作家和記者的訪問,再到舉辦展覽。」她表示,這些交流是在為自身解放和主權 而戰的發展中國家之間「建立團結和友誼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