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發電廠內,園區綠植鬱鬱葱葱,種了不少果樹蔬菜,還養有錦鯉。
環保人人支持,但不能空喊口號,香港如何看待垃圾收費政策,需要集思廣益。香港人均每日產生1.53公斤都市固體廢物,如何妥善處理垃圾問題,廣大市民十分關注。明年,垃圾焚燒發電也將在香港照進現實。香港首座生活垃圾焚化爐預計投入服務後,每日可處理3000噸都市固體廢物,第二座亦在興建中。
垃圾焚燒發電將為生活帶來什麼改變?是否不需要精細分類?會否造成空氣污染?在鄰近香港的廣東,生活垃圾焚燒佔比已高達81%,更有10個地級市基本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每日產生垃圾量與香港相當的汕頭是其中之一。大公報記者近日走訪汕頭市潮南區垃圾焚燒發電廠,全流程參觀了排放標準比肩歐盟的垃圾集運、焚燒發電過程,感受到了先進技術帶來的震撼。專家表示,對人多地少的香港來說,也適合垃圾焚化發電。
大公報汕頭直擊 焚燒設施排放標準比肩歐盟
前往汕頭潮南區大坷尾洋採訪路上,記者遙遙望見建於海拔超過100米山上的發電廠,這就是汕頭市潮南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它由中節能(汕頭潮南)環保能源有限公司負責投資、建設、運營。村民抬頭即可望見藍天下的垃圾焚燒發電廠,以及超過80米高的煙囱。
實時監測 大型LED屏展示運營數據
站在汕頭市潮南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前,一塊大型LED屏幕首先吸引記者目光,裏面實時跳動着煙囱排放氣體的數據、燃燒鍋爐的溫度,讓附近村民實時監督發電廠內排放氣體的情況。該項目運營以來,接到周邊村民的「零投訴」。
「這些數據的監測儀器是在國家相關部門監管下安裝在煙囱內部的,可以確保數據的真實。」中節能(汕頭潮南)環保能源有限公司綜合部主任莊須剛表示,一旦數據超標,將進行標記,達到規定的標記次數後,有關部門會馬上要求停運整改。「公司項目就建在山上,完全暴露在公眾的監管下,村民和當地政府部門負責人抬頭即見,完全可以放心。」
進入發電廠內,兩旁綠樹成蔭,伴隨不少鳥鳴聲,一路上並無聞到異味。廠內有一條凌空架起、距離地面超過8米高的白色連廊是垃圾車專用通道,連廊的閘門具自動開關功能。通過連廊駛入卸料平台,垃圾車利用高度差將垃圾傾洩而下。
來到垃圾吊控制室,隔着透明玻璃窗,記者看到腳下30多米深的垃圾池,工廠垃圾吊操作手小陳像操作「夾娃娃機」一樣操縱抓斗,將垃圾抓起,送到右方的焚燒爐入料口。
黃金標準 焚燒溫度不低於850攝氏度
從中控室監控終端顯示屏上,記者看到正在焚燒垃圾的鍋爐內烈火熊熊。「現在焚燒垃圾的是2號爐,此刻爐內溫度高達900攝氏度以上。」莊須剛說,若燃燒爐的溫度低於850度,就會產生二噁英有害氣體。不僅如此,項目對排放氣體的過濾處理,比國家標準的要求還嚴格,達到歐盟2000排放標準。
「經過充分焚燒的垃圾最終會有三大類剩餘物,分別是爐渣、飛灰和廢氣,爐渣由第三方運出去進行分揀後製成人行道的磚塊;僅約2%的飛灰經檢測合格後運至填埋場。廢氣則被層層過濾,在嚴格的標準以下排放。」莊須剛介紹,至此,原本污染環境的垃圾,從「無處安放」實現了「變廢為寶」。
垃圾焚燒發電廠投入使用後,生活垃圾是否還需要分類?「以現有的垃圾焚燒處理方式來說,基本不需要。」莊須剛說,垃圾都是統一運到垃圾倉,並不需要區分塑料垃圾和生活垃圾,統一作焚燒發電。他介紹,通過焚燒垃圾,該廠每天能處理1750噸生活垃圾。一年下來,可處理的垃圾量達到60萬噸,年發電量達到2.8億千瓦時。
「垃圾焚燒通過相應補貼可在一定時間段內收回前期投入的成本。而垃圾堆填恰恰相反,雖然早期成本低,但到後期為了維繫垃圾堆填,需要投入的成本逐年增加。」莊須剛相信,與其花更多人力物力擴建填埋場,興建焚燒發電廠才是最優解。
「建設焚燒發電廠,很適合人多地少的香港。」香港環保協進會創立人及行政總監邱榮光告訴記者,「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放棄了堆填區,轉而使用焚化方式。」相信明年香港首個焚化爐投入使用後,大家應該會更接受垃圾焚燒發電,建議未來可組織更多市民實地參觀,認識今非昔比的垃圾焚燒工藝。
垃圾焚燒發電環環相扣
不擾村民 帶動就業
深夜凌晨,從中節能(汕頭潮南)環保能源有限公司所在的山上俯瞰,星星點點的車燈串成「燈鏈」,在山上蜿蜒盤旋。這是從汕頭市潮南區各地開來的垃圾車,為了不打擾村民,垃圾車通常在凌晨到清晨集中上山。據了解,垃圾焚燒發電廠實行24小時輪班制,每分每刻都有員工值班,爭分奪秒地處理每日運來的生活垃圾,為周邊地區輸送清潔電能。
當第一輛垃圾收運車將垃圾卸至垃圾池內時,員工小陳開始了一天中最主要的工作──操作垃圾吊行車抓斗。中節能(汕頭潮南)環保能源有限公司是當地少有的央企,不少村民都樂於到廠裏工作。小陳坦言,五年前得知村附近即將落成垃圾焚燒廠多少有些擔心,後來發現排氣檢測非常嚴格,用的是歐盟標準,便安下心來,還主動進入發電廠工作。
垃圾焚燒廠不遠處是一座有上百年歷史的寺廟,焚燒廠建好後,幫寺廟解決了生活用水的困難,進場道路的修建亦方便了寺廟和村民通行。「寺廟收到附近村民送來的水果點心,也會送些到發電廠,禮輕情意重,這些都是對我們項目的肯定。」莊須剛感言。
廠區自種蔬果 員工:食得放心
圖:廠內菜園種植的豇豆、茄子、西紅柿等蔬菜長勢喜人。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在發電廠高聳的煙囱旁,一排籬笆上纏滿綠藤,青豇豆、紫茄子、小西紅柿,長得十分可愛。田裏還有小葱、韭菜、草莓,讓人幾乎忘掉這裏是個垃圾焚燒發電廠。
「這都是我們員工自己種植、自己吃的。」莊須剛告訴記者,廠區內還種着芒果樹,以及潮汕特色的油柑果樹。「我們都對發電廠內種植的蔬果十分放心。」不僅如此,發電廠還吸引了野山羊、流浪貓「進駐」。
「不少香港市民擔心垃圾焚燒可能帶來的污染問題,但其實焚化技術已經經過長時間的迭代優化,即使建在居民區附近都沒有影響。」邱榮光表示,他曾多次帶領香港市民和學生參觀新加坡、日本及祖國內地的焚化設施。「不僅可以在發電站旁種植蔬菜,有一些垃圾焚化爐就建設在主題公園旁邊。」邱榮光介紹,去年到丹麥哥本哈根多用途轉廢為能廠考察,該項目還建有攀石牆、教育展覽、休閒茶座等設施,當地市民在此遊玩完全不會談「垃圾焚燒」色變。
善用灣區資源 協同處理垃圾
垃圾焚燒發電不僅能處理每日新增的垃圾,還能挖出堆填區的垃圾進行焚燒,釋放舊垃圾堆填區所佔用的土地資源。莊須剛表示,目前內地已有部分焚燒發電廠將堆填區的舊垃圾拉出來焚燒發電。「未來香港可否這樣做,取決於這些舊填埋垃圾是否做到無害化處理。如果垃圾是正常經過無害化處理,可以翻挖出來焚燒,釋放土地空間。」
「香港的土地資源非常珍貴。過去興建的堆填區一般選擇遠離居住地的偏遠地點,但隨着城市發展,舊的堆填區已成為新的城市中心。這些土地本應用於民居和基礎設施建設,而不是用於堆放垃圾。」邱榮光表示,注意到內地有些地方已將堆填區處理後,通過挖掘垃圾再次焚燒,讓土地得到了有效利用,亦證實該辦法可行。
邱榮光指出,大灣區有些地方垃圾過多,有些地方則面臨「垃圾吃不飽」的問題,不同城市可以互補合作。如果能將多個地區不同物料的垃圾集中處理,例如輪胎、木頭、紙張等集中回收利用,所釋放的價值非常大。「如果垃圾數量、地點和資金方面合適,大灣區『9+2』可考慮集中建設垃圾處理設施。從經濟發展角度來講,包括香港在內的大灣區不同城市可發揮特色,一起思考如何高效率地將垃圾變成有用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