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與其他大灣區城市正制訂應急救援行動方案。消防處處長楊恩健稱,機制有效加快救援,舉例颱風「山竹」襲港後,清理塌樹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可縮短三分二。 所謂應急救援機制,除了是一個信息、技術交流平台,有災難時包括「長命」大火,大灣區內城市會互相支援。消防處處長楊恩健稱,已大致制訂三地的資源清單,列出彼此的人力、車輛數目及有何特別工具。 他舉例,廣東省近年多處理水災,有大型抽水車,救援快艇數量多本港數十倍,認為機制有助加快救援。 消防處處長楊恩健說:「山竹颱風時,我們整體在那個月,處理了一個月的鋸樹,處理了八千宗。如有這個機制,可以調動工具、人手,我估計縮短三分之二時間就可處理到。」 不過三地的救援方法裝備會否不一,令成效打折扣? 楊恩健指:「技術方面差異不大,其實過去十年間,大灣區城市,包括澳門、廣東省,我們三地也有頻繁交流,你求助的省城來香港,他們是用自己工具。有些滅火喉駁口與香港不同,但我們已在清單看到,預先制訂了,如要用滅火喉救火,或他們來港幫忙救火,我們預先配備『接頭』,可以用到(可轉換),對的。」 各地資源是否足夠去支援亦要考慮,楊恩健認為現時內地有做法可參考。 楊恩健表示:「例如打風,沿岸會打風,但內陸有些城市,例如廣州未受風球吹襲,他們會調動資源到沿海幫忙。廣東省九個城市,他們的消防隊可調動內陸城市來幫香港。」 他強調各地必先審視自己當時狀況,再決定可協助的人手。
【講清講楚】本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研應急救援行動方案 楊恩健指可加快救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