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螢火蟲出沒和繁殖的季節,不過香港的螢火蟲越來越少,牠們要面對光害、水污染等威脅。有本地專家以人工飼育技術,拯救螢火蟲。 夏天的夜晚,一閃一閃的不是小星星,而是螢火蟲。牠們透過發光來尋找伴侶,不過,螢火蟲成蟲發光發亮的日子很短,通常只有約一星期。 螢火蟲保育基金會創會主席麥肇峰表示:「透過體內的螢光素和螢光素酶就會產生光,去交配繁殖。當有街燈掩蓋牠們的光,牠們就無法繁衍下一代。」 麥肇峰是螢火蟲專家,在中學母校支持下,設立「螢火蟲生態教育廳」。他說在自然界,螢火蟲屬於益蟲,會吃危害農作物的蝸牛。他人工飼育不同種類的螢火蟲,這個品種叫做「雷氏螢」,是少有的水生螢火蟲。他準備了河螺給幼蟲「開餐」。 麥肇峰指出:「螢火蟲在野外的存活率只有百分之3至5。透過人工飼育技術,可以將存活率提升至近百分之70。」 螢火蟲要有良好的環境條件才能生長,是一種「生物指標」。麥肇峰以往曾經獲渠務署邀請,參與河道修復工程,改善螢火蟲的生長環境。 麥肇峰也將螢火蟲帶入校園,讓學生親自照顧幼蟲,從中學懂珍惜生命及愛護大自然。 麥肇峰稱:「投入了感情,學生有如扮演父母的角色,學生和螢火蟲一起成長。」 經過半年的飼育,麥肇峰將螢火蟲幼蟲放歸大自然,期望牠們在野外「落地生根」,並開枝散葉。 麥肇峰說:「喚醒市民去關心大自然。如果我們不珍惜,不僅是失去螢火蟲,而是失去美麗的大自然。」
【星期日檔案】蛻變成蟲發光發亮僅七天 人工培殖螢火蟲助繁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