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海回來,立即全方位感受到與「中國速度」脫節的落差。無論在路上,科技上、太空上,都可以看到中國速度的神速,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在生活上,差距最大的是超市配送。在上海時最常用的超市軟體,不管買幾件商品,最快半小時後就能送達。回到新加坡,到網路超市買了4件日用品,顯示最早的配送時間是兩天後-兩天內不能送嗎?也可以,就是有兩件商品備不齊。
生活服務方面遙遙領先的中國速度,得益於先進的物流系統和龐大的人口紅利,也和產業競爭日益激烈、業界生態越來越捲有關。
離滬前夕用快遞給朋友寄出臨別禮物。根據平台規定,快遞員要在上門時向使用者取得一個特定取件碼,用於確認他們按時取到物品。不巧當天暴雨瓢潑,預約上門時段還有1分鐘就超時,仍不見快遞員身影。忽然手機鈴聲大作,電話那頭傳來夾雜在風雨聲中的焦急喊話:“我很快就到,先告訴我取件碼,馬上就超時罰款了!”
根據中華全國總工會去年發布的調查,由貨車和叫車司機、快遞員和外送配送員等群體組成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已突破8,400萬人。另一方面,中國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去年全國快遞業務量累計完成1,320.7億件,較去年同期成長19.4%。數據也顯示,快遞業者順豐、申通和韻達今年5月的每單快遞平均收入較去年同期下滑6.6%至16.8%不等。
從業人員越來越多,但整體需求沒有相應地增長,於是業界陷入以價格換市場、以速度搏數量的內卷。
前一陣和任職於在華外企的朋友吃飯,對方說到近年來不少項目都被中國競爭對手拿下,因為他們不僅報價便宜,產品迭代也飛快,在成本控制和研發速度方面令外企望塵莫及。
但對無法出海的企業而言,國內市場內捲的空間越來越小,即便繼續降價提速,也很難再取得突破。內需疲軟加劇內卷,內卷反過來抑制內需,進而影響出口。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就要有效擴大需求,讓人們不必那麼捲,也能保住飯碗,提升收入。在折服於中國速度的同時,也希望這個龐大的市場能適時放慢腳步,讓趕路的人有機會喘口氣,欣賞沿途的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