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是近代醫學領域最偉大的創新之一。 1954年美國外科醫師成功實現全球首例腎臟移植,目前已有成千上萬的末期器官衰竭患者透過移植手術獲得了新生。中國於1972年成功移植了親屬活體捐贈的第一例腎,至21世紀初,中國器官移植技術漸臻成熟,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移植大國。進入21世紀後,中國在器官捐贈移植領域進行了巨大的變革,現在已經走出了一條既符合國際慣例、又結合中國具體國情的器官捐贈和移植道路,初步建立起一個公開透明、科學公正、遵循倫理、符合國情和傳統文化的人體器官捐贈和移植工作體系。
系列法規架構。 2007年國務院頒布《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國人器官移植走上法制化建設道路。 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施行,明確禁止器官買賣,增加「器官買賣罪」。 2011年「中國器官捐贈管理中心」成立,相繼推出30多個相關器官捐贈的配套政策文件,成功建構起中國移植事業的法規架構。 2013年推出《人體捐贈器官取得與分配管理規定(試行)》,確保器官捐贈移植的透明、公正、可溯源性。 2014年12月中國器官取得組織(OPO)聯盟研討會宣布:從2015年1月1日開始,中國全面停用死囚器官,公民自願捐獻為器官移植唯一合法來源。 2021年國家衛健委等七部聯合頒發《人體捐贈器官取得收費及財務管理辦法(試行)》。中國器官捐贈移植相關法律法規體系,為文明的器官捐贈移植事業奠定了基礎。
五大規範體系。中國建立了人體器官捐贈、取得與分配、移植臨床服務、移植術後登記、移植監管共五大體系,規範了從器官捐贈、取得、分配、手術到術後監管,使得器官捐贈陽光、分配公開公正透明。尤其是靠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電腦系統實施自動器官分配和共享,使得器官分配公開、合理、透明。系統從技術上保障分配的公平性,據統計,器官分配過程平均用時26分鐘,其中匹配環節的平均用時僅為0.96秒,大大提高了匹配的品質和效率。
三類死亡標準。對於公民逝世後器官捐贈死亡的判斷,中國制定了3類標準,即腦死、心臟死亡以及心腦雙死亡標準,其中心腦雙死亡是中國獨創。 3類標準發表在《柳葉刀》雜誌上,並獲得國際高度認可。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器官移植學會認為,心腦雙死亡標準是中國對世界器官捐贈事業的貢獻。
器官捐贈率上升。供體稀缺是世界性難題。為破解這項限制移植技術發展的困境,中國在建立人體器官捐贈救助機制上做出了不懈努力。透過中國紅十字會、中國移植發展基金會、地方民政部門、社會慈善團體等對器官捐贈者家屬及受體提供人道主義救助,並在全社會倡導捐獻光榮、生命永存的理念,大大提高了中國公民的器官捐贈率,每百萬人口臟器捐贈率從2010年的0.03上升至2018年的4.56,形成公民自願捐贈器官的良好循環。
器官轉運綠色通道。為提高人體器官取得與分配效率,規範人體捐贈器官轉運工作,暢通人體捐贈器官轉運流程,減少器官浪費,國家6部門出台了器官轉移綠色通道,明確除天氣等不可抗力因素外,由航空公司協調承運人體捐贈器官的航班優先起飛。在中國兩個最大的器官捐贈平台上,截止2022年5月29日已經有超過475萬多人登記成為器官捐贈志願者,實現捐贈40036例,捐贈器官120489個。 2010年人體器官捐贈試點工作進行當年僅有34例,而2018年達到了6,313例。
概括而言,中國器官捐贈移植的特色表現在五個方面,有比較完善的法律依據,形成了五大工作體系,提出中國心腦雙死亡的器官捐贈科學標準與流程,創建了中國特色救助機制,彰顯了大愛的人文精神。西班牙器官捐贈與移植研究院院長馬蒂·馬尼亞利奇(Marti Manyalich)認為,中國的做法「足以成為世界楷模」。世界衛生組織也做出評價:“世界的器官移植像一條大船,中國已經走到了船的中央,引領船行進的方向。”
作者:程學軍(山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
【中國如斯」器官捐獻移植的中國模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