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特稿评论 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20周年 1904-1997/「一國兩制」構想是實事求是精神生動體現
公益广告

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20周年 1904-1997/「一國兩制」構想是實事求是精神生動體現

  圖: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全會果斷結束「以階級鬥爭為綱」,實現黨和國家工作中心戰略轉移,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圖為鄧小平同志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新華社資料圖

  今年8月22日是鄧小平同志誕辰120周年紀念日。由中共黨史出版社策劃、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院長曲青山撰著的《鄧小平改革思想及其現實意義》一書,近日由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緬懷鄧小平同志的光輝業績,深入學習鄧小平改革思想,對於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具有重要意義。

  書中提出,實事求是、生產力標準是黨的理論創新的邏輯起點和落腳點。而實事求是則是鄧小平哲學思想的精髓。在許多場合鄧小平都說過:「我是實事求是派。」沒有實事求是的精神,就不可能創造性地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他始終堅持反對分裂,必須在維護祖國和民族統一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提出「一國兩制」四十周年

  該書收錄了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院長曲青山同志的11篇文章,約 11萬字。文章圍繞鄧小平同志的哲學思想、改革思想、共同富裕思想、黨建理論、民族理論等,進行深入研究和系統闡釋。對於黨員幹部學習了解改革開放歷史進程,在新征程上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幫助和啟迪作用。

  該書表示,鄧小平領導全黨全國人民實現偉大的歷史轉折,首先是從思想上的撥亂反正開始的。「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毅然拋棄『以階級鬥爭為綱』這個不適用於社會主義社會『左』的錯誤方針,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改革開放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起步,黨的十二大以後全面展開。與此同時,在改革開放的歷程中,鄧小平同志還提出了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用「一國兩制」的和平構想統一祖國,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等一系列問題,都使原有的理論得以昇華,使舊的認識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

  創造性提出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構想

「一國兩制」是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解決我國歷史遺留問題的戰略構想。據書中溯源記錄,1984年2月22日,鄧小平同志在一次講話中首先使用了「一個中國,兩種制度」的提法。1984年6月22日,鄧小平在會見來賓的談話中又正式使用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提法,並從歷史背景、政治經濟特點、現實意義等多方面詳細闡述了它的基本內容。

  「在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統一的立場上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該書闡釋鄧小平對待歷史遺留問題的根本立場和觀點,台灣問題、香港問題、澳門問題是我國的歷史遺留問題,如何正確對待和處理這些問題?鄧小平同志認為,必須在維護祖國和民族統一的根本利益前提下,從實際出發,兼顧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反對民族分裂,高舉中華民族團結的旗幟。書中引述,1983年6月26日,鄧小平在會見美國新澤西州西東大學教授楊力宇時提出了和平統一祖國的問題,「希望國共兩黨共同完成民族統一,大家都對中華民族作出貢獻」。

  提出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治港

  1984年6月22日、23日,鄧小平同志在分別會見香港工商界訪京團和香港知名人士鍾士元等的談話中,明確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構想。在講到用這一辦法解決香港問題、由港人治港時,他說:「港人治港有個界線和標準,就是必須由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來治理香港。」愛國者的標準是,尊重自己民族,誠心誠意擁護祖國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不損害香港的繁榮和穩定。

  1986年9月2日,鄧小平在會見美國記者邁克.華萊士時也曾談到台灣問題,他說:「這首先是個民族問題,民族的感情問題。凡是中華民族子孫,都希望中國能統一,分裂狀況是違背民族意志的。」這些思想觀點為解決我國歷史遺留下來的民族問題提出了指導性原則和靈活的實際辦法。

  該書認為,如果沒有實事求是的精神,就不可能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問題,也不可能正確認識國情,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路線,也不可能提出改革開放,不可能科學制定「三步走」的發展戰略,不可能正確判斷國際形勢,進行外交政策調整,也不可能提出解決台灣、香港、澳門問題的「一國兩制」構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