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及生态局局長謝展寰在網志撰文指,香港和祖國同根同源,同樣重視生态保育。本港海洋石珊瑚種類多達80多種,比整個加勒比海的總和更多;在港栖息的野生動植物不少具高保育價值,例如黑臉琵鹭。自淨化海港計劃全面實施後,維港水質已大幅改善,有利更多海洋生物繁殖與栖息。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該局與環境保護署連同國家生态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制作了《遇見美麗中國》和《美麗香港系列》專題片,用鏡頭探索、發掘國家和香港的自然生态之美,展現國家和特區政府在污染防治、生态保護、綠色發展等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以下是環境及生态局局長謝展寰9月22日在網志發表的文章:
作爲亞洲國際都會,香港爲人熟悉的是高聳入雲的大廈、節奏明快的都市生活。然而,在香港居住的外國人以及遊客,最讓他們印象深刻的是這個現代化城市竟然擁有多元的自然栖息地、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獨特的地質風貌。從繁忙鬧市走進恬靜林間,僅是咫尺之遙,是他們在其他地方很少見到的。我們在香港出生長大的人,反而很多時都不爲意香港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在保護環境和自然生态方面的成果。
香港特區政府重視發展之餘,亦緻力保護環境和自然生态,今年3月成立的紅花嶺郊野公園是我們的第25個郊野公園,連同22個特别地區,覆蓋超過40%土地面積,當中包括《拉姆薩爾公約》指定的國際重要濕地、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等。這個比例比很多與香港經濟發展相若的城市優勝,是我們的重要資産。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環境及生态局和環境保護署連同國家生态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制作了《遇見美麗中國》和《美麗香港系列》專題片,用鏡頭和大家去探索和發掘國家和香港的自然生态之美,帶出在污染防治、生态保護和綠色發展等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遇見美麗中國》系列專題片共有五集,分别以九曲黃河、長江之歌、大漠初心、多彩生命和清新空氣爲主題,而環境及生态局制作的《美麗香港系列》同樣有五集,首集播出的是以「美麗香港海灣」爲題的專題片。這系列影片展現國家一直高度重視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協同關系,貫徹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香港和祖國同根同源,同樣重視生态保育。香港海域的總面積超過1,600平方公裏,海岸線長約1,200公裏,雖然隻占全國海洋面積不足1%,卻擁有多處美麗海灣及全國四份之一的海洋物種,當中包括中華白海豚、江豚、綠海龜、馬蹄蟹及珊瑚等。香港東面的大鵬灣及牛尾海水域的水質長期保持優良,擁有豐富的海洋自然資産和生物多樣性,包括海綿、珊瑚及珊瑚礁等海洋生物。該水域内已設有三個法定的海岸公園,以加強保護獨有及珍貴的海洋生态環境。大家未必知道,我們的海洋石珊瑚種類多達80多種,比整個加勒比海的總和更多。
香港的自然環境亦孕育豐富多樣的野生動植物,不少具高保育價值的物種,如金錢龜、穿山甲、香港雙足蜥及黑臉琵鹭等,都在此地栖息。這裏的雀鳥種類超過580種,占國家全國總數約三分之一。不少遊客亦受香港的山徑所吸引,前來尋幽探秘。漫遊麥理浩徑,萬宜地質步道,沿途穿梭世界地質公園,看盡海洋和火山締造的地質奇觀,都是不錯的選擇,亦适合開展各類自然教育、野外研習、自然導賞。
在改善污染方面,政府亦作出很多努力。以水質爲例,随着70年代香港城市化進程突飛猛進,維港兩岸人口、商業活動增加,導至排入維港的污水不斷增加。我們透過推行多管齊下的改善措施及工程,從源頭堵截污染物流入港灣。自淨化海港計劃全面實施後,維港水質已大幅改善并逐步回複潔淨,有利于更多海洋生物的繁殖與栖息。曾經因水質欠佳而停辦32年的年度維港渡海泳已經自2011年起複辦,正好見證了維港水質的重大改善變化。
過往80至90年代,随着沙田及大埔新市鎮的發展,區内人口急劇上升。雖然大部分生活廢水經過污水廠二級處理,但因廢水量增加而使水中營養物量大幅上升,使吐露港經常出現紅潮或死魚現象。特區政府推行吐露港行動計劃及多項改善措施,包括擴展及提升污水收集及處理設施、沿雨水渠查找污染源、在城門河河底進行生化處理工程等。現時吐露港及城門河的水質已顯著提升,成爲市民休閑、跑步、騎單車、及進行劃艇風帆等水上活動的熱點,并曾在此舉辦多項國際比賽,聯系市民生活及社區。
至于空氣質素方面,由回歸初期霧霾日漸嚴重,到2000年代中期站在尖沙咀經常見不到中環的景況,不少人還記憶猶新,《時代周刊》更曾以香港的空氣污染照片作爲雜志封面。今天空氣中的空氣污染物濃度已大幅改善,在尖沙咀因爲污染而見不到中環的日子已是曆史。過去兩年,香港的整體空氣質素更是自回歸祖國以來最佳的時刻,充分體現了多年來政府在改善空氣質素方面所作的努力和成果。
我希望大家透過「美麗香港海灣」認識香港風景怡人的海灣及海洋生态,并加以探索,更重要是珍視香港生态之美,攜手爲自然保育出一分力。展望将來,香港将繼續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緊密合作,共同建設生态保護屏障,構建更美麗的大灣區。
祖國地大物博,美景與故事多不勝數。《遇見美麗中國》紀錄片涵蓋污染防治、生态建設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綠色發展、應對氣候變化等多個主題。攝制組深入沙漠、内蒙等偏遠地區,通過生動真實的影像、感人的講述和詳實的案例,讓觀衆一睹國家在生态環境保護治理的先進經驗,明白國家對保護自然環境各山河面貌所作的努力和成就,感受山水間的生态文化傳承,以及美麗中國的獨特魅力。
《遇見美麗中國》及《美麗香港系列》的首集「美麗香港海灣」昨日在科技大學舉行了首映會,10月會在香港太空館和環保署「源•區」(T•PARK)放映,稍後并會在香港電台電視32台播出,及派發給全港所有中小學播放。《美麗香港系列》的其餘四集有關香港美麗山徑、自然生态、生活環境及氣候變化正在籌備當中,稍後亦會和大家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