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廣告

地區治理:換新景 暢步行

斑駁的瓦片屋頂、古樸的中式家具,昔日圍村風貌,如今以全新姿态在街道上重現。

 

政府一直緻力通過美化公共空間和優化街道景觀等措施改善市容。由政務司副司長領導的地區治理專組,積極跟進落實各項地區議題,打造行人友善環境、提升步行體驗正是重點之一。

 

其中,路政署選定荃灣路德圍、中環港外線碼頭、港鐵大圍站進行街道景觀優化工程,爲鬧市增添色彩。

 

舊日情懷

 

熙來攘往的路德圍,由多條行人專用街道組成,是區内著名的「食街」,其原址爲1960年代清拆的荃灣河背村。路政署以荃灣圍村作美化主題,爲尋常的路燈燈柱、花槽等加以點綴,重現圍村建築特色和景緻。

 

路政署園境師助理林泳誼說:「花槽貼圖設計模仿舊圍村一些裝潢和家俬,讓行人仿如置身舊圍村庭院,回望屋内景象一般;而路燈燈柱貼圖,以圍村磚牆、瓦片頂和裝飾性天花作爲設計概念。」

 

春天未至,擡頭卻可見木棉「盛放」,原來是行人天橋橋墩上的圖案。

 

林泳誼解釋,鄰近路德圍的港鐵荃灣站一帶,是已搬遷的木棉下村原址,現時仍有不少木棉樹每年在該處開花,吸引紅耳鹎和赤腹松鼠等小動物,遂将這道風景融入天橋橋墩和特色渠蓋,成爲路德圍的「打卡位」。

 

另外兩項街道景觀優化工程同樣别出心裁。

 

聯系市區和離島的中環港外線碼頭,透過淺藍色調展示南丫島漁村文化,又以「珊珊」李麗珊的風帆和長洲平安包等元素呈現喜悅慶典,牛皮廠和齒輪圖案則訴說着坪洲的本地工業曆史。

 

而在港鐵大圍站一帶,可見到在與吐露港相連河道常見的白鹭,以及在香港郊野出沒的果子狸和豹貓等野生動物的圖案,呼應城市河道和躍動郊野主題。

 

巧換新顔

 

路政署多管齊下美化街道景觀,未來全港18區也會陸續換上新面貌。

 

署方計劃分兩階段,爲每區兩條行人天橋、隧道等構築物進行翻新和美化,包括修複老化構件、重新粉刷結構表面,以及提升扶手和照明等設施,令道路設施更安全、便利和舒适。首階段的18座構築物工程已展開,預計今年年底前陸續完成。

 

動工前,路政署根據構築物的地點度身訂造設計方案,突顯當區特色,例如觀塘區橫跨協和街的行人天橋以山野遊蹤爲美化主題,便是從附近的沈雲山郊遊路線獲得靈感。

 

路政署園境師吳楚翹娓娓道來:「我們在天橋的主要牆身,展示由沈雲山山頂眺望飛鵝山和順利邨的景色,而在無障礙通道牆身,也會有連綿不斷的灌木和樹木圖案,配合郊遊主題,希望令更多市民認識到沈雲山這個獨特而珍貴的觀塘後花園。」

 

吳楚翹又舉例指,另一條位于沙田區、橫過沙田圍路的行人隧道,美化設計糅合該區曆史建築和地标的特色,例如曾大屋、瀝源橋,以及市民在城門河劃艇、沿河畔踏單車等元素,構成動靜交織的畫面,體現沙田區傳統文化和都市活力。

 

第二階段的18區構築物翻新美化工程預計明年年初前開展,同年年中前陸續完成。

 

改善路面

 

此外,路政署已展開擴大重鋪行人路路面計劃,重鋪全港40段合共長逾16,700米的行人路,涵蓋中西區金鍾道、油尖旺區梳士巴利道等地,并根據整體路面情況規劃維修保養,爲市民提供更佳步行環境。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華僑網無關聯。其原創性及文中陳訴内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實性,以及時效性本網部作任何承諾,請讀者自行核實相關内容。如發現稿件侵權,或作者無意願在華僑網發布文章,請版權擁有者通知華僑網處理。

國慶長假 港珠澳橋迎客流車流高峰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