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網 國際新聞 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美國保護主義政策正反噬自身
公益廣告

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美國保護主義政策正反噬自身

參考消息網10月6日報道 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10月4日發表題爲《美國的保護主義政策正在反噬自身》的文章,作者是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安妮·克魯格。文章摘編如下:

過去幾年,美國出台了越來越多的保護主義政策:提高關稅,修改或退出自由貿易協定,并限制與被視爲戰略威脅的國家的貿易。雖然這些措施旨在對中國等對手施加壓力,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經濟制裁能帶來的最好效果就是無效,而在最壞的情況下還會适得其反。

美國近年對自由貿易的承諾逐漸減弱,在特朗普2016年當選後更是轉變爲全面放棄。特朗普上任後最早實施的行動之一就是讓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之後,他又單方面對一系列商品征收關稅,并大幅提高了對從中國進口的産品的關稅。在特朗普任總統期間,制裁的頻率和強度激增。2017至2020年間,美國實施了3900多項制裁。

拜登政府基本保留了特朗普時代的關稅和制裁,同時又推出了自己的新措施。

長期經濟制裁的總體影響令人失望。出口制裁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裏去。正如美國前國家安全官員梅根·哈裏斯最近所指出的,美國試圖通過對先進技術實施出口限制來強化國内半導體制造業的做法“隻是對美國公司造成了不利影響,沒有實現任何戰略目标”。

中國企業在東南亞、墨西哥和其他地區建廠從而繼續向美國出口商品。此外,中國對特朗普關稅作出的回應是對美國制造的商品征收報複性關稅。這些限制反而加速了中國先進制造能力的提升。

此外,美國的關稅和貿易限制并沒有顯著減少對中國商品的依賴。雖然從中國的進口有所減少,但許多從越南等其他國家采購的商品都含有大量中國零部件。

目标國家的生産商規避限制的決心——以及它們尋找方法的聰明才智——往往會削弱關稅和制裁的有效性。對于iPhone和其他一些商品,可以說對中國的制裁導緻了美國消費者成本增加,但卻沒有顯著減少美國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

單邊制裁的糟糕記錄凸顯了戰後全球貿易體系的好處。美國最好減少對此類措施的依賴。(編譯/王笛青)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華僑網無關聯。其原創性及文中陳訴内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實性,以及時效性本網部作任何承諾,請讀者自行核實相關内容。如發現稿件侵權,或作者無意願在華僑網發布文章,請版權擁有者通知華僑網處理。

美東港口暫停罷工 明年初或捲土重來

颶風擾亂美國醫療及芯片供應鏈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