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廣告

胖而無病:破除關于肥胖的迷思

參考消息網10月25日報道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9月19日刊發文章,題爲《關于肥胖,我們的想法全錯了嗎?》,作者是朱麗娅·貝盧茲。文章摘編如下:

名嘴奧普拉·溫弗裏在披露自己服用類似諾和泰的藥物體重減輕後宣稱:“肥胖是一種病。”一位著名肥胖症醫生在《六十分鍾》廣播欄目裏談到減肥藥時說:“肥胖是一種大腦疾病。”

健康專家稱,肥胖是否應該被看成一種疾病是“現代醫學最具争議的話題之一”。世界各地的專家、組織争相定義肥胖究竟意味着什麽。

醫學界從未給肥胖作爲一種疾病提供準确的定義。它一般被認爲是體脂過多,用身體質量指數(BMI)來判斷。但BMI并不準确,無法确定一個人是否患病。不像高血糖被用于診斷2型糖尿病,或胸痛及醫學影像不正常被用于判斷一個人是否有心髒病,關于哪些迹象和症狀讓肥胖成爲一種疾病也沒有形成共識。

根據目前的理解,BMI并不反映我們體脂的情況。有時,它把沒有生病的人變成患者,并掩蓋了那些急需治療的人。

據報道,美國醫學會2013年正式認定肥胖爲一種疾病。當時,作爲善意努力的一部分,其目的是爲了提高肥胖症患者的醫保覆蓋,并通過強調胖瘦并非個人選擇來應對肥胖污名化問題。

像許多臨床醫生、研究人員和倡導者一樣,我認爲這一決定是有道理的。作爲一名報道肥胖問題十年的記者,我采訪了數以百計的病人,追蹤他們節食、做減肥手術及服用減肥藥的情況。我了解到承擔過多的脂肪重量如何讓許多人感到不便,脂肪堆積如何讓身體各個系統的能力螺旋式下滑,讓呼吸和移動變得更困難,增加其他疾病——包括2型糖尿病和癌症——的風險。

關于肥胖與否,大部分不确定性源自人們對BMI的依賴,但它并不直接量化體脂。更重要的是,它無法說明脂肪如何分布以及是否存在問題,這會導緻誤診。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新陳代謝和減肥手術負責人弗朗西斯科·魯比諾說:“如果對一種疾病的定義稍微過度,那麽就會影響數以百萬計的人。”他還說,這讓一個“大問題變得更棘手”。

喬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教職人員和肥胖症臨床醫生斯科特·卡亨說:“隻根據這個指數進行診斷,我們會告訴許多健康的人他們有病。”

但肌肉發達的人被誤診不是主要問題。主要問題是人們也許會接受不必要的治療,而且還要面對此前沒有的心理負擔。這是雪上加霜。體态較胖的人已在包括診所在内的地方遭到羞辱。

報道稱,診斷不足的問題可以說更加有害。一些人有可能在器官和肌肉内部或周圍存儲脂肪,與存儲在大腿或臀部等皮下的脂肪相比,前者心血管和代謝健康并發症的風險更高。BMI無法發現這種異常的“病脂肪”。研究人員發現,南亞人常以這種方式存儲脂肪——并且在BMI較低的情況下患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風險更高。但因爲這些患者看起來并不超重,他們的健康問題可能未被注意。

從更基本的層面說,BMI在疾病和胖瘦之間建立了一種等價關系,但今天的研究人員不是這樣理解肥胖問題的。一個人可以胖而無病或者“瘦胖”有病。肥胖可以導緻身體出現機能問題,如膝蓋疼痛、呼吸困難。它還可以是一種症狀,如與甲狀腺有關的體重增加。

康奈爾大學韋爾醫學院臨床醫學助理教授貝弗莉·常(音)說:“我們有廣泛的數據支持:肥胖不一定是脂肪問題,還可能與激素和我們的神經系統相關”,以及大腦如何理解我們存儲了多少脂肪。“問題在于我們讓社會、保險公司和所有其他人認爲肥胖隻是脂肪過多,這是一種過度簡化。”(編譯/楊新鵬)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華僑網無關聯。其原創性及文中陳訴内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實性,以及時效性本網部作任何承諾,請讀者自行核實相關内容。如發現稿件侵權,或作者無意願在華僑網發布文章,請版權擁有者通知華僑網處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