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爲消費者在查看面包配料表。
□ 本報記者 闫 利 文/攝
“如果不是刷短視頻看到,我完全不知道添加了脫氫乙酸鈉的面包和月餅‘有毒’,不能吃。”日前,有消費者向記者吐槽,“自己吃了這麽多年的面包,感覺心慌。”
脫氫乙酸鈉究竟是什麽?又爲何會引起消費者對焙烤食品的恐慌?記者注意到自今年中秋節前有網友發帖稱,配料表中含脫氫乙酸鈉的月餅都要扔掉,含脫氫乙酸鈉的面包等糕點類食物也盡量不要吃以來,與脫氫乙酸鈉相關言論一直在互聯網上傳播,并頻繁登上各社交平台熱搜榜單。究其緣由,是即将于明年2月8日開始實施的《食品安全國家标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标準》(GB 2760—2024)中删除了脫氫乙酸及其鈉鹽在澱粉制品、面包、糕點、焙烤食品和餡料等食品中的使用規定。而這場由月餅引發的“蝴蝶效應”也從焙烤食品向其他食品擴張,消費者對食品添加劑“談虎色變”的态度,讓“零添加”産品再次成爲市場關注的焦點。在新國标實施前,含有脫氫乙酸鈉的面包、糕點是否還能食用?相關企業又何去何從?
消費者愈發關注防腐劑
從“螞蟻吃月餅死亡”的視頻到“面包等烘焙食品裏加了防腐劑脫氫乙酸鈉,就成了‘毒面包’”等言論,脫氫乙酸鈉這一不爲衆人所知的“生僻詞”突然被揭開神秘面紗,走入消費者視野。
“這種面包加的巧克力不新鮮,我們買鮮切面包怎麽樣?”10月24日,在北京市豐台區京客隆超市面包售賣區域,一位消費者對其孩子說,購買面包之類的烘焙食品一定要看好生産日期和配料,尤其是防腐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