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網 科技教育 聯合國:全球四分三土地比30年前更加幹燥
公益廣告

聯合國:全球四分三土地比30年前更加幹燥

羊群在幹涸的池塘裏尋找水源。
聯合國報告表示,幹旱可引緻土壤退化、生態系統崩潰、糧食不安全和被迫遷徙。照片:Associated Press / Andrew Medichini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6)荒漠化會議周一發表報告,警告過去30年中全球75%以上的土地變得更加幹燥。

科學家指出,受影響人口至2100年可達到50億。

報告指,從1990到2020年之間,430萬平方公裏的濕地變成了旱地,面積比印度還要大。

題為《土地幹涸的全球威脅》(The Global Threat of Drying Lands)的研究指出,現象由重大氣候轉變引起,可能會重新定義地球上的生命。

并非一時幹旱

幹旱會導緻農業生產困難。科學家指出,目前除南極洲以外,地球上40.6%的陸地處于幹旱狀態,較30年前的37.5%為高。

最受影響的地區,包括地中海、非洲南部、澳大利亞南部以及亞洲和拉丁美洲的某些地區。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執行秘書蒂亞烏(Ibrahim Thiaw)警告說,幹旱化(Aridity)與一般幹旱(Drought)不同,一般幹旱是暫時的,而幹旱化則是永久性的。

這場危機正在重新定義生態系統、經濟和生計。引自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UNCCD)執行秘書蒂亞烏(Ibrahim Thiaw)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首席科學家奧爾(Barron Orr)首次作出警告,指化石燃料正造成世界大部分地區的永久性幹旱,或會對水資源造成災難性影響,使人類和大自然更接近災難臨界點。

23億人活在幹旱區

幹旱的後果是多方面的:土壤退化、生態系統崩潰、糧食不安全和被迫遷徙。

報告指出,目前已有超過23億人生活在幹旱地區,如果不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到本世紀末,數字將超過50億。

    幹旱在非洲導緻1990至2015年間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12%。至2040年,全球玉米、小麥和大米的農產量將減少數千萬噸。

    為應對趨勢,科學家建議將幹旱問題納入監測系統,改善土壤和水資源管理,并為最脆弱的社區提供支持。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華僑網無關聯。其原創性及文中陳訴内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實性,以及時效性本網部作任何承諾,請讀者自行核實相關内容。如發現稿件侵權,或作者無意願在華僑網發布文章,請版權擁有者通知華僑網處理。

    小行星撞擊地球 紫金山天文台成功預警

    「華龍洞人」身份確認:東亞地區最早「準現代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