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廣告

韓國老百姓吃不起飯了?

韓國,是發達國家麽?

2021年,韓國首次被聯合國認定爲發達國家。

去年,韓國人均GDP基本追平日本,這好日子,似乎是越來越甜了。

但對于韓國作爲發達國家到底成色幾何,一直頗有争議,因爲他有幾大軟肋,始終讓人覺得“差點兒什麽”。

其中最大的軟肋就是生活成本,太貴了,其中又以吃飯問題最爲尖銳,價格确實高到連中産都大呼吃不起。

之前爆出的中韓大米走私案,讓很多人第一次知道,兩國的米價居然相差那麽大。

萬萬沒想到,“走私大米”可以賺這麽多

(圖:new.qq)▼

在韓國購物網站上,10公斤大米要3到5萬韓元,算下來每公斤要20元左右,韓國本土小麥面粉更是能高到每公斤7000韓元(36.45元人民币)以上。

因爲太貴,所以隻能省吃儉用,從糧食走私、到食堂吃肉通報批評、到韓國大學吃草料、再到軍隊軍營飯看起來像泔水,韓國人日常飲食之貧乏、昂貴,可以說是怨聲載道。

韓國軍隊夥食的畫風也太抽象了

(圖:facebook)▼

再看看中國山東和遼甯,吃飯實在是太大方了,主糧價格隻有韓國的4到8分之一,燒烤更是大快朵頤,真心建議韓國友人周末來威海、沈陽改善生活。

韓國人的吃飯問題,其實十分詭異

我們先來看看韓國的基本情況:

總面積10萬平方公裏,約等于中國浙江省。總人口約5200萬,相當于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

韓國地形崎岖,多山地丘陵。這其實和中國浙江很像,浙江是個山地省份,杭嘉湖、甯紹、金衢等幾個平原加在一塊,也隻有2萬餘平方公裏。

什麽水平?比韓國多的水平。

而韓國的平原面積,隻有1.8萬餘平方公裏,連中國的下等馬都比不過。人均耕地面積,隻有0.03公頃,中國的三分之一,實在是太少了。

浙江省在我國的糧食自給率,是24%,那麽韓國是多少呢?

糧食自給率上來看,大豆隻有7.5%,小麥和玉米長期不足1%。總體糧食自給率約爲20%,隻有大米是基本滿足需求的。

主糧自給率低,尤其用作飼料的玉米大豆都需要進口,讓韓國很難發展自己的養殖業,牛羊豬雞都需要進口。

這是韓國人吃飯貴的原因嗎?恰恰相反!

韓國汽車工業發達,國産車便宜,外國車貴。很多韓國人的目标都是能買一輛外國車,開出去倍兒有面子。但在農産品領域,是反過來的。進口的便宜,本土的貴。

來感受一下他們本土水果的價格

(圖:shutterstock)▼

在韓國購物網站上,韓國本土小麥面粉的價格一般是進口面粉的好幾倍。就這,還是韓國政府努力之後的結果。這兩年,韓國給種植小麥的農民每公頃50萬韓元的補貼,種出來由政府收購。收購完之後再低價賣出去。

進口食品才是韓國平民之光

(圖:gmarket)▼

這種統購統銷+政府補貼的手段,已經是最大限度壓低成本、給農民讓利了,但還是解決不了韓國小麥的供應問題

經過了幾年的努力,韓國的小麥自給率終于上升到了最高2%,但補貼力度一下來就跌回了不足1%。真是驗證了那句話:天賦不夠的時候,越努力越心酸。

殘酷的現實并不影響韓國政府對未來的樂觀▼

有人可能說了,韓國現在不産小麥,所以面粉金貴,那大米不是能自給自足嗎?

這話可千萬别跟韓國人說,要不然可能收獲一片西八之聲。

按照韓聯社最新的數據,2023年韓國人均糧食消費量是64.6公斤,而稻米産量約370萬噸一年,這麽粗略算算,好像是夠的。

但韓國大米的所謂自給自足,是建立在苦一苦韓國人的基礎上。韓國大米的批發價,現在接近2500韓元一公斤,人民币是13塊。這個價格是國際市場上東南亞大米的3倍。就這還是降價之後的,前幾年的時候能比泰國大米高出6到7倍。

大米的批發價即使這麽高了

韓國米農還在呼籲漲價

(圖:TRIDGE)▼

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韓國農産品生産力低,谷賤傷農,不賣高價就沒人種地。但是賣了高價又沒有競争力,所以隻能靠政府下場拉偏架,也就是貿易保護。

韓國在農産品貿易上實行許可制和高關稅制,很多農産品的進口關稅都超過了100%。而且韓國自己有的,别管多貴,外國貨都很難進來

韓國還在國内宣傳“身土不二”,意思是土生土長的韓國人就應該吃本地米、本土牛,用本國手機、開本國車。可謂是一手卡脖子,一手捂嘴。

沒點錢都不配做“土生土長”的韓國人了

(圖:shutterstock)▼

要說韓國農業怎麽就成了這副樣子,還得從根上找。

主要是三個方面,1先天不足,2國際市場糧食幹碎了國内供應鏈,3農村崩潰

說先天不足,是因爲韓國從建國以來就沒有實現過糧食自給自足。

朝鮮戰争的時候,美國援助的糧食大量湧入韓國。雖然暫時解決了糧食短缺問題,卻打壓了糧價,既讓農民喪失了生産積極性,也讓韓國全社會形成了糧食對外依賴的慣性思維

1954年 向韓國提供物資的宣傳海報

(圖:KOICA)▼

哪怕到經濟大發展的70年代,糧食自給率也隻有70%。可以說自從韓國建國以來,從來沒有建立過穩定的糧食供應體系

韓國平原少、山地多,即使全境18.5%的平地大部分都沒閑着,能養活的人口也十分有限。3000萬人可能是上限,現在的5200萬人着實壓力很大。

就算是這樣,現在20%的糧食自給率和這麽高的價格,還是太抽象了。

韓國糧食供應不足本來是個慢性病,但韓國政府上世紀末的一波操作,直接把本國農業送進了ICU。

80到90年代,爲了入世,也爲了滿足日漸龐大的國内消費市場,韓國開放了部分國内糧食市場

小麥、大麥、玉米、大豆以及肉類,這些韓國沒法自給的東西率先放開,讓澳洲、北美、巴西、阿根廷的産品進來。結果是,大量外國廉價農産品的湧入,幾乎摧毀了韓國在這幾項的國内供應鏈。生産、采購、加工、銷售,本國産業鏈全部崩掉,剩下的企業成爲了外國農産品的代理商。

糧不缺了

地也可以不用種了

(仁川港内糧倉筒上壁畫 圖:壹圖網)▼

這一下子讓韓國農民覺得,日子沒法過了。他們不斷采取激烈的措施反對農産品市場的對外開放,包括震驚世界的墨西哥坎昆抗議、韓農反世貿騷亂等等。

但這些抗議最終也無法反抗市場經濟無形的大手,韓國本土農業,逐漸向外國強勢農産品讓出市場。

韓國本土農業的衰退,加快了另一件事情的進程,那就是韓國農村的崩潰。

舊時代朝鮮半島是最典型的東亞模式農業,主要特點是:小生産、小家庭、自給自足,由大量有土地的小自耕農組成了一個成熟農業社會。

它甚至比中國的東亞農業生産模式特點更鮮明,因爲中國太大,各地有各地的情況,給土地兼并和集中生産帶來了機會。

韓國不一樣的是,它地方小,而且地形崎岖,土地分布在山間平原之中,強制你進行小農戶精耕細作。所以不容易出bug,能維持一個超級靜态社會

這樣的農業模式有多靜态就有多脆弱

一旦打破,便很難恢複新的平衡

(圖:wiki)▼

而現在韓國的農村農業,毀滅得徹底。

根據韓國統計局公布的《2022年農林水産調查結果》,韓國的農業人口是217萬人。也就是說,農業人口總比例,從70年代的50%,下降到了今天的4%

韓國農業人口數量在急劇下降後便一直在低位徘徊▼

可能有人會說了,人少不是好事嗎,能多種點地。不好意思,剩下的這217萬人可不是什麽精壯勞動力。按照韓國統計局的數據,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比重爲49.8%,是全國平均老齡化率的2.9倍。要知道,韓國已經是一個老齡化國家了。

而根據前段時間韓國媒體披露的數據,現在韓國還在種地的人,平均年齡是69歲。與此同時,是全國4分之一的農田消失、6成農田缺乏勞動力的慘淡現狀。

讓快70歲的人種地,實在是一種無奈。這些老年人到底爲韓國農業還能發光發熱多久,誰也說不好。

這些老人能種多少地是多少

實在種不動了,地就隻能荒廢

(圖:shutterstock)▼

主要原因就一句話:人總是要爲自己找出路的,而年輕人在農村找不到出路。

據調查,韓國農民的收入隻有城鎮工人的60%。韓國既沒有戶籍制度,也沒有廣闊的國土跨度。青壯年大量逃離農村,幾乎是必然的結果。

社會是需要人來運轉的,沒有人就沒有生命力。幾十年來,韓國農村在教育、文化、醫療、福利保障等方面不進反退。農村,已經無法适應現代人的生活需要。隻有一些不便離開的老人,還頑固地留守着。

随着青壯年的離開

韓國農村也同留下的人一同走向暮年

(圖:shutterstock)▼

這種情況,被韓國學者描述爲“農村滅亡”。

其實韓國也曾經想過解決這些問題,包括樸正熙時期的“新鄉村運動”,到近幾年的“一村一社”運動,都是試圖讓農村也分享社會發展的紅利。然而無一例外地,都失敗了。

失敗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缺乏持續性等。

有些人認爲農村有保留的必要,它雖然沒給年輕人出路,但是給了年輕人退路,城市生活需要付出高額的消費成本和房地産這個變相的“進城稅”。

進城打工容易

城裏立足很難

(韓國首爾松坡區 圖:shutterstock)▼

也有人認爲,農村作爲退路隻是一種幻想,無非是把進城拖到了下一代

對于韓國來說,從上到下都已經做出了選擇,那就是犧牲農業換工業,讓韓國崛起爲世界第13大經濟體

問題是發達起來了,還要不要維持農業自給率?

要不要用極高的糧價養活半死不活的農業?

在全球分工之下,以韓國的國家體量,很難既要又要,但偏偏農業是如此的要命,人可以不刷手機但必須吃飯。

韓國能保證未來不被糧食卡脖子麽?

能保證海上通道絕對暢通麽?

情況就是這麽個情況,韓國這種全球都罕見的擰巴的吃飯問題,也是越看越合理了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華僑網無關聯。其原創性及文中陳訴内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實性,以及時效性本網部作任何承諾,請讀者自行核實相關内容。如發現稿件侵權,或作者無意願在華僑網發布文章,請版權擁有者通知華僑網處理。

聯系我們

聯系我們

514-3979969

郵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時間:周一至周五 10:00-16:00,節假日休息
關注微信
微信掃一掃關注我們

微信掃一掃關注我們

關注微博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