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房署舉辦「拾種華富工作坊」,讓居民與建築師一同探討新屋邨的公共空間設計。右上圖:居民提出對新屋邨的期望。右下圖:房屋署2006年起主動為樓齡超過10年的公屋單位提供勘察及安排維修。
現時房委會共管理193條公共屋邨、超過81萬個公屋單位,服務210萬港人。房屋署定期評估高齡公屋,衡量是否需要重建個別屋邨,在2013/14年至2022/23年的十年期間,房委會已經完成12個重建項目,目前正在規劃及進行重建項目有十個。
面對龐大的重建及搬遷計劃,房署職員與社福機構合作,協助居民順利搬遷,並建立「以人為本」的重建搬遷策略,邀請居民參與共同設計社區,盡量「多保育,少拆卸」。
位於港島南區、1968年落成的黃竹坑村,於2003年落實重建,當時受影響的5000伙重建戶中,逾九成選擇原區安置到石排灣邨。時任黃竹坑邨房屋事務經理、負責物業管理的羅桂蘭,以及負責租務的盧永斌,均參與這項舊邨遷出,新邨入伙的搬遷項目。盧永斌憶述:「你企喺黃竹坑係睇到石排灣,距離唔遠㗎,但係你要將5000個家庭連根拔起,佢哋面對緊嘅係好大嘅困擾,所以當時我們發揮同理心,佢哋擔心嘅嘢,我哋幫佢哋諗點樣解決,希望街坊安心搬過來。」
當時房屋署為了讓邨民搬遷時可有更多支援,與邨內社福機構合作,推行由社區投資共享基金資助的「家在石排灣計劃」,透過聘請社工、組織義工隊協助居民,尤其是長者順利搬遷。「一次過搬遷幾千伙喎,最令我哋關顧就係老人家,我哋以為搬屋啫嘛,搬屋有幾難,搬屋邊有咩問題,老人家唔係㗎,你係將佢住黃竹坑邨嘅生活連根拔起,佢哋有好多擔心同困擾。」羅桂蘭說若長者居民沒有人幫忙會更徬徨,所以搬遷前有社工、義工介入,詢問他們是否需要幫助,包括簽租約、裝修等問題。
華富邨分三期原區搬遷
在2013/14年至2022/23年的十年期間,房委會已經完成12個重建項目,涉及6個屋邨及3座工廠大廈重建,提供單位約15600個,而目前正在規劃及進行重建項目有十個,預計未來可以提供32800個住宅單位。因應2022施政報告的建議,在這十個重建項目以外,又選出彩虹邨展開重建研究。
十個重建計劃當中,最大重建搬遷項目的是華富邨,房署建築師重建時會以背山面海、依山而建、拾級而上為主題,盡量保留華富邨的原有特色。而房署舉辦諮詢會及製作短片,讓居民明白搬遷次序及安排;並透過舉辦工作坊「拾種華富工作坊」,讓居民與房署建築師一起發揮創意,共同探討將來新屋邨的公共空間設計,讓社區設施更貼近居民需要:「一種社區參與,大家共同設計,可以讓他們把生活上實實在在的需要,放進將來的設計裏」,房屋署助理署長(工務)王國興說。
組裝合成法減重建時間
房署結構工程師陳海源表示為縮短華富邨重建項目建造時間及減少工程對環境的影響,會嘗試用組裝合成建築法,其中的飾面、室內裝修和配件都會在工場預先做好,再送到工地裝嵌。
建議中的華富邨重建方案,將分三期進行,完成後預計可以提供12200個公屋單位。在第一階段將會以興建華富北、華景街和華樂徑三個新的接收邨安置華建樓、華安樓等五座樓的居民,樓宇清拆後騰出的地方會隨即展開華富重建相關工程。
第二階段將會以雞籠灣北和雞籠灣南安置華清樓、華基樓和華生樓等11座樓的居民;第三階段會將華翠樓、華景樓的居民,遷往原址重建後的華富邨,階段重建需時雖較長,但是居民可以受惠於第一階段落成的華景街接收邨的社區設施,把重建影響減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