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價格高昂、WiFi連不上、餐點也不佳……但《紐約時報》記者Hiroko Tabuchi仍然“劍走偏鋒”,選擇乘坐美國國家鐵路客運公司(Amtrak,後簡稱“美鐵”)的火車從紐約前往舊金山,進行了她夢寐以求的穿越美國之旅。原因無他,火車的碳排放要低於商業飛機,這是深刻於這名氣候記者腦海的認知。
然而在結束這場耗時長達72小時的旅程後,本以為“在為拯救地球盡自己一份力”的Hiroko Tabuchi意外發現,這麽做“吃力不討好”,她反倒比乘坐直飛航班排放了更多的溫室氣體。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美鐵年代久遠,而且它在美國東北部以外的地區沒有實現鐵路電氣化,列車仍然在使用柴油運作。
“火車的電氣化已經很容易實現。技術就在那里,中國在過去幾十年里已經實現了70%的鐵路電氣化。”Hiroko Tabuchi在她的覆盤報道中感慨萬分,“我可能不會再坐火車跨國旅行了,除非美鐵將鐵路電氣化。我們也只能做做夢了。”

Hiroko Tabuchi乘坐的列車 截圖自《紐約時報》
根據《紐約時報》的介紹,Hiroko Tabuchi是一名知名日籍美國調查記者。這名有著20多年從業經歷的老媒體人,曾領導有關2011年日本海嘯與核電站災難、美國人愛好皮革加劇亞馬遜森林砍伐等專題報道,目前駐紐約專注於商業與氣候問題。
當地時間4月4日,Hiroko Tabuchi在《紐約時報》發布了一篇題為《火車比飛機更清潔,對吧?》的文章,分享了這次堪稱“震碎她三觀”的經歷。
Hiroko Tabuchi在文章中說,作為一名氣候記者,她時常為自己需要坐飛機外出采訪報道感到擔憂,“我坐著飛機去報道一個問題,同時又使這個問題變得更糟糕。”因此,在一次需要前往斯坦福大學的工作中,她決定換一種對氣候影響小得多的交通方式——嘗試全程乘坐火車前往舊金山。
據她介紹,她選擇的路線是從紐約登上前往芝加哥的湖岸特快列車(Lake Shore Limited),然後再換乘加州和風號(California Zephyr)抵達舊金山郊外的埃默里維爾。
“這趟3400英里(5471.7696公里)的旅程將耗時72個小時,令人生畏。”而且為了省錢,Hiroko Tabuchi沒有選擇票價超過2000美元(約合人民幣14467.6元)的臥鋪,“整個旅程我都坐在硬座座位上。就這也要花掉600美元(約合人民幣4340.28元),與假日期間乘坐相同路線的飛機票價差不多。”
加州和風號是美國非常著名的觀光列車,被美鐵譽為其風景最優美的線路之一,可以欣賞到落基山脈科羅拉多河上遊河谷和內華達山脈的美景。而當火車搖搖晃晃穿過美國西部時,壯觀的景色伴隨著糟糕的乘車體驗,讓Hiroko Tabuchi直言這一路非常“艱難”:車上的WiFi壞了,食物也好不到哪里去。
更讓她震驚的是,吃了這麽一頓苦,掐指一算,怎麽碳排放量還比坐飛機更多了?
據Hiroko Tabuchi所說,通過計算包括美鐵官方估算在內的乘客每英里碳排放的估算值,她此次火車之行的每個乘客平均排放了約950至1133磅二氧化碳;而根據谷歌航班的數據,從紐約直飛舊金山的航班,每名經濟艙乘客平均排放約840磅二氧化碳,這個數值已經比生活在喀麥隆的人一年的排放量還要多了。

究其原因,除了有美鐵列車年代久遠的原因,很大程度上這個結果是美鐵在“東北走廊”(波士頓至華盛頓)以外的地區沒有實現鐵路電氣化導致的。文章稱,在東北部以外的地區,美鐵列車使用的是高污染燃料柴油。其援引美國交通部2022年的數據稱,在波士頓到紐約的電氣化鐵路上,乘坐火車產生的排放量不及坐飛機或自駕的五分之一。
此外,Hiroko Tabuchi還發現,在里程超過700英里(1126.5408公里)的長途行程中,乘坐大型的直飛航班會比坐火車排放更少的二氧化碳。
她在文中表示,航空業是最難脫碳化的行業之一,相比之下,鐵路電氣化已經很容易實現。她舉例稱,“技術就在那里。中國在過去幾十年里已成功實現了70%的鐵路電氣化,並且還在加速進程。隨著太陽能和風能的增加,電網會變得越來越清潔,依靠電網電力運行的火車也將越來越清潔。”
不過Hiroko Tabuchi也坦言,雖然鐵路電氣化並不是什麽新穎技術,但美鐵能否在“東北走廊”以外的地區實現電氣化也得打個問號。因為在美國,鐵軌歸貨運公司所有,而這些公司一直在抵制電氣化。客運列車若是遇上這些貨運公司的列車還必須停車讓行,頻繁的停靠重啟也導致美國客運列車更加不節能環保。
美國能源領域專家邁克爾·巴納德(Michael Barnard) 曾在一篇抨擊美國鐵路公司短視的文章中寫道,在歐洲、中國等正明智地迅速實現鐵路電氣化之際,美國在找借口繼續采取糟糕的做法,美國鐵路協會(AAR)因其高昂成本而反對電氣化。另據美媒報道,2021年AAR還曾發布文件,認為美國部分或全部主要鐵路電氣化是個“壞主意”,稱此舉既“沒有必要”,也“沒有經濟回報”。
“讓美國尚未電氣化的鐵路電氣化很難嗎?美國交通部和AAR之所以說很難,是因為他們至今堅持的就是錯誤的方法”、“非洲和印度尼西亞的高速鐵路比北美還多,而且是電氣化鐵路……美洲是唯一缺乏能力和意願去做世界其他地區已經基本完成的事情的地區。”巴納德去年年底在《財富》雜志上刊文對此抱怨道,“北美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趕上當今世界的水平,而到那時,世界其他地區的全電氣化鐵路都已經運營了二三十年了。”
考慮到這一點,也不難理解為何Hiroko Tabuchi在文末說,她可能再也不會乘坐火車進行跨國旅行了,“除非美鐵將線路電氣化。(不過)現在我們只能做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