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到「無處不旅遊」,旅客由食物入手去了解一個城市,是最直接的方法。但有旅行社負責人表示,相比起滿足味蕾,食物背後的故事更能吸引旅客。 導遊說:「這蛋撻是酥皮的。不要想著它是雞爪。」 女遊客稱:「用雞爪入饌這想法頗有趣,但亦令我感到害怕。」 有旅行社專門舉辦富特色的本地團,不過就以美食團最受歡迎,而且每個星期都會舉辦。在短短三小時內,旅客可以品嚐香港十多款地道小食,導遊亦會講解食物背後的故事。 旅行社負責人Michael指出:「我們接待了多年外國旅客,他們並不是要去大型商場。其實他是想到舊區,了解市民背後的故事。」 這間有六十多年歷史的大排檔,持牌人是九十歲的陳婆婆,大排檔的小炒夠鑊氣。 廚師強哥表示:「酒樓和茶餐廳是用煤氣,我們這裡是使用火水爐,鑊氣炒出來,和外面有很大差別。」 遊客大飽口福之外,更有視覺體驗。 紐西蘭旅客說:「我喜歡在路邊進餐,香港的魅力在於美食,美食比其他東西更吸引。」 不過這些地道大排檔正逐步消失,食環署的數字顯示,截至今年四月,全港只剩下十六個大排檔。食環署規定,在2010年5月21日前發出的牌照,可以繼承或轉讓一次予配偶或直系家屬。在限期後簽發的牌照,要獲當區區議會同意,否則一律不獲續牌。 有學者認為,政府應該思考如何發揮大排檔的旅遊價值。 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莊玉惜指出:「十多年前政府說要保育大排檔,可惜政府另一方面,又不會再延續大排檔牌照,是很割裂式的。到底我們有哪些老本呢?否則我們怎能做到旅遊處處呢?」 點擊觀看節目重溫
【星期日檔案】大排檔火水爐爆炒夠鑊氣 遊客嘆為觀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