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特稿评论 紀念鄧小平誕辰120周年 1904-1997/《學習時報》發文 紀念鄧小平誕辰120周年 總結寶貴歷史遺產 走好新時代新征程
公益广告

紀念鄧小平誕辰120周年 1904-1997/《學習時報》發文 紀念鄧小平誕辰120周年 總結寶貴歷史遺產 走好新時代新征程

時間:2024-08-24 05:02:24來源:大公报

  圖:8月2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20周年活動在百色市舉行。各界幹部群眾在百色起義紀念館廣場向鄧小平同志銅像敬獻花籃。/新華社

  8月23日,《學習時報》於頭版發表題為《一個偉大的時代——紀念鄧小平誕辰120周年》的文章,作者是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會長、原中央黨校副校長徐偉新。文章表示,在鄧小平誕辰120周年之際,我們緬懷紀念他的歷史貢獻,總結這個偉大時代的寶貴歷史遺產,對於走好新時代新征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據《學習時報》微信公眾號報道:文章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鄧小平同志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戰鬥的一生、偉大的一生,他對黨、對人民、對國家、對民族、對世界作出了突出貢獻,功勳彪炳史冊、永勵後人。」「鄧小平同志的歷史功勳是全方位的、開創性的,對中國和世界的影響是深刻的、長遠的。」

  把握發展趨向 科學回答時代之問

  文章表示,時代通常指稱人類歷史發展因社會性質不同形成的不同階段和社會形態,同時也指稱同一「大時代」中不同的發展階段。這些階段具有重要歷史影響,往往以重要人物、重大事件或者標誌性表述命名。在中國歷史上,尤其是中國當代史上,有這樣一個時代:中華民族以其偉大覺醒開始了一次蓬蓬勃勃的偉大創造和變革,古老的中國又一次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人民向富裕安定的小康生活加速邁進,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實現了具有深遠意義的一次偉大歷史轉折,中國前所未有地接近了偉大復興的歷史目標。這是鄧小平為中國開闢的一個偉大的時代。這個時代的鮮明特色是改革開放,這個時代的創造者、領導者和推動者是鄧小平。鄧小平睿智地洞察了這個時代的主題變化,把握了時代的發展趨向,找到了順應時代規律的中國發展道路和發展動力,科學回答了時代之問。在鄧小平誕辰120周年之際,我們緬懷紀念他的歷史貢獻,總結這個偉大時代的寶貴歷史遺產,對於走好新時代新征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文章提到,180多年前,當中西第一次相遇,魏源(清代著名思想家)成為睜開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20世紀七八十年代,當中西又一次相遇,鄧小平着眼於世界大局和時代大趨勢,又一次睜眼看世界,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帶領着中國人一起睜眼看世界,並帶領中國人民一起踏上了趕上時代的偉大征程。

  文章指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鄧小平的最大貢獻。如果說鄧小平時代的最鮮明特色和標誌是改革開放,那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或曰中國式的現代化,是這個時代理論和實踐的深層邏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式現代化是對當代中國發展的不同維度的指稱,其根本的歷史脈絡、發展走向以及未來目標是完全一致的,代表着中國未來發展的方向和前途,決定了中國當下的根本走向,是鄧小平偉大創造的集大成,是這個偉大時代的主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鄧小平同志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用新的思想觀點,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新境界,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歷史為鄧小平留下了一座永遠的豐碑。

  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

  文章在結語中提到,無論是否親身經歷過這個改革開放的年代,歷史都會以最簡潔的語言告訴我們,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

  是的,這是中華民族的大學習時代。在這個波瀾壯闊的年代,我們再一次觸摸到歷史之大江大河最堅硬的河床,被告誡那些樸素無華卻是亙古不變的常識:一切從實際出發,切忌違背規律,天道幽遠,道法自然。

  這是中華民族的大創造時代。擺脫禁錮,實事求是,自主思考,大膽創新,我們就能與時代同行、不負時代,時代造就人,人創造歷史。

  這是中華民族的大解放時代。先是從「兩個凡是」的禁錮中走出來,開啟改革開放新時期;然後從「姓社姓資」的困惑中走出來,創新人類的市場經濟新形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這也是中華民族的一次艱難的跋涉。放下手中的鋤頭、鎯頭走進考場,曾讓多少多年學業荒廢的青年人無助茫然;全民經商的公司熱、生意熱,使金錢關係迅速滲透社會的各個縫隙角落,一度使道德滑坡;價格體制改革,一時間官倒滿天飛,價格闖關,引發擠兌搶購風潮……

  唯其艱難,方顯偉大。在這個偉大的時代,在學習中、在創造中、在解放中、在艱難跋涉中,中華民族收穫了纍纍碩果,積累了寶貴經驗、物質基礎和理論武裝,而迎接我們的將是奔赴中國式現代化更加壯闊的出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