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历史重拾 今天,我們為什麼強調「十四年抗戰」?
公益广告

今天,我們為什麼強調「十四年抗戰」?

【導讀】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炸毀了瀋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軌道,嫁禍中國軍隊,並以此為藉口炮轟東北軍北大營,悍然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次日,日軍佔領瀋陽。東三省逐漸落入日本殖民者手中。 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

圍繞著這段歷史,我們與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抗日戰爭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員彭鵬進行了交流。

記者:九一八事變大大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進程。每到“九·一八”,我們都會看到許多普通民眾自發紀念這一事件,呼籲“勿忘國恥,吾輩當自強”。為什麼這場事變至今仍能引發廣大民眾的共情?

彭鵬:九一八事變是中國局部抗戰的開始,在民族危亡之際,中華民族沒有喪失信心,沒有放棄奮鬥,而是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與敵人血戰到底。我想,這種在危難關頭全體中國人民所表現出來的同仇敵愾、共赴國難的民族精神,是至今能引發廣大人民群眾共情的主要原因。

記者:要講好「九·一八」前後的歷史,首先要整理清楚事件的背景。在講述「九·一八」背景的時候,您覺得有哪些歷史維度是必須突出的?

彭鵬:首先是當時的國際背景。一戰後的凡爾賽—— 華盛頓體系內部埋藏了許多隱憂。德國對這個條約體系非常不滿,認為這是對德國的束縛。日本也對其中海軍軍備條約規定的軍備限制不滿,認為抑制了日本海軍的發展。

也有學者認為一戰和二戰之間並不是真正的和平,而只是休戰。所以這種一戰後形成的國際版圖本身就具有許多不穩定因素,法西斯勢力在德國和日本上台後,加劇了這種不穩定性。九一八事變就是在劍拔弩張、危機四伏的情況下發生的。

其次是日本國內的情況,九一八事變爆發時也是全世界經濟危機較為嚴重的時期。 1929到1933年經濟危機席捲全球,當時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日本也是如此。在經濟大蕭條的環境下,日本國內底層民眾和菁英階層的矛盾非常尖銳,為了轉移國內矛盾,對外擴張成為日本政府高層的選擇。

況且在一戰中,日本透過出兵太平洋和中國山東,獲得了原來德國在遠東的殖民地,這使日本嚐到了侵略擴張的甜頭;在國內危機加深的情況下,再次擴張成為其重要的戰略選擇,而擴張的目標直指中國東北。

還有一個維度是日本為什麼會選擇東北地區,也就是所謂的「滿洲」。 這是因為從甲午戰爭以後,日本在“滿洲”就享有特殊權益,1906年日本以與清政府共同修建鐵路為藉口,在東北成立了“滿洲鐵路株式會社”,以“滿鐵”為中心,對「滿洲」開展了一系列侵略活動,希望控制東北地區的內政、外交、經濟等等。

在九一八事變之前,日本也提出了「滿蒙生命線」的論調,將東北地區作為日本的戰略要地。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在東北發動九一八事變,可以說是早有佈局和規劃的。

滿鐵株式會社(資料圖)

記者:正如您所提到的,在九一八事變發生前,日本對東北部就進行了許多層面的滲透和經營。這是否也是日本能在極短時間內、以極小的代價佔領東北的重要原因?

彭鵬:剛才提到的“滿鐵”,成立之後便在東北地區緊鑼密鼓地展開活動,其活動涵蓋範圍非常廣, 是日本的綜合性情報機構。它對中國的內政、外交領域都有染指,做了很詳細的調查,也扶持了一些日方勢力。有了前期的這些鋪墊,日本入侵東北的過程便進展得更為順利 ,這是一方面原因。

還有一方面是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張學良帶領的正規軍在抗日方面並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這也是日本能夠那麼快佔領東北地區的一個重要原因。

張學良(資料圖)

記者:今天,為什麼我們要在歷史教材中強調「十四年抗戰」的概念?從1931到1937,這六年對於中國歷史的走向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彭鵬:從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之間的這段時間,中國人民的抗日活動主要還是集中在東北地區;七七事變爆發之後,抗戰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展開了。所以,從1931年到1937年是非常關鍵的一個時段,是中國從局部抗戰走向全民族抗戰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不僅是在地域上實現了從東北地區抗日到全國範圍內的抗日,更是在人心方面形成凝聚,由此也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提供了基礎。

中國共產黨在九一八事變後提出了全民族抗戰的方針,七七事變後這一方針得到落實。中國各種力量就是在這六年之間逐漸凝聚起來, 民族矛盾上升為當時的主要矛盾。

中華民族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民族精神也是在這六年逐漸形成的。所以無論是從人心方面,還是抗日戰爭的戰局發展方面,1931到1937年的這六年時間都非常重要,應該納入整個抗日戰爭的進程當中。

這六年也讓我們看出國共之間戰略眼光的高低。面對民族大義,中共能夠拋棄國共之間的隔閡,把反抗日本侵略者的這種民族使命放在第一位。這體現了中共的策略前瞻性。

此外,「十四年戰爭」的概念在日本學術界也受到一些學者的認可,認為「大東亞戰爭」也是以滿洲事變,即九一八事變為起點,日本對整個亞太地區的武力擴張是開始於中國東北地區。這也更加印證了我們「十四年抗戰」的概念 。

記者:在這段歷史的研究中,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學者引入了國際視野,李頓調查團也是一個被頻頻提及的歷史名詞。今天,我們該如何評價李頓調查團?

彭鵬:李頓調查團確實是當下研究的熱門議題,這主要得益於新資料的發掘 。

在以往的研究中,我們認為李頓調查團採取的是對日綏靖政策,對其評價也不是很高,這主要是因為李頓調查團並未實際的解決九一八事變後的日本對華侵略問題。作為維護國際正義的組織,國際聯盟所派遣的調查團並沒有發揮其功效,在對日制裁方面力量非常薄弱。與先前國際聯盟所標榜的「維護國際和平正義」的宗旨相差甚遠,這也是一直以來學術界對李頓調查團評價不高的原因。

李頓調查團和當時的國聯面臨的一個困境在於,他們實際上沒有能力實現自己的想法。作為一個國際聯盟,它致命的缺陷在於沒有自己的軍事力量,所以並不具備制裁主權 國家的軍事能力。這也是二戰以後成立聯合國時,一定要設安理會和維和部隊的原因。

近年來隨著資料越來越豐富,尤其是瑞士日內瓦一部分有關國際聯盟的原始檔案資料被帶回國,學術界對國際聯盟的研究可以說更廣泛和深入。有關李頓調查團的評價也更多元化,例如也有學者認為李頓調查團最後形成的調查報告是對中國更為有利, 從報告書的內容看對九一八事變的調查較為公正。此外,日本因為對國聯調查十分不滿,最終退出國際聯盟,其實也是從側面反映了國聯調查並未過度偏袒日本。

我想隨著更多資料的解密和發掘,我們對李頓調查團,甚至說對國際聯盟的評價會更加多元化。

1932年2月3日,國聯調查團一行五人從歐洲出發。圖自日本近代史研究會編《近代百年史畫報》。

記者:在抗戰初期,華北曾有一些勢力打著「新民主義」「王道主義」甚至「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旗號美化日本的侵略行徑,宣揚不抵抗思想。而這些歷史故紙堆裡的謬誤至今仍為日本右翼所堅持。對此,我們該如何與之展開話語鬥爭?

彭鵬:其實在甲午戰爭時期,日本就有過類似的宣傳,打著“文明”的旗號,聲稱對中國的侵略是“文明”征服“野蠻”,以此來獲得國際社會的輿論支持。這種披著「文明」外衣的侵略是想要磨滅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讓淪陷區的人民甘心當亡國奴,同時也是應對國際社會譴責的一種手段。

所謂「先進」征服「落後」「社會達爾文主義」 ,這類觀點其實就是為侵略 、殖民做辯護。現如今也有一些日本右派在宣傳美化侵略,其實是與尊重國家主權的主流觀點為敵,與世界所有熱愛和平的人民為敵。

記者:在東三省淪陷之後,東北民眾並未放棄抵抗。除了我們熟知的東北抗聯盟外,還有哪些團體、抵抗力量值得今人記得?

彭鵬:當時,東北民眾的抗日鬥爭中湧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故事。馬占山領導的黑龍江愛國軍民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由於正規軍在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沒有進行有效抵抗,東北地區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很多力量是在比較分散的情況下進行抵抗的,因此遭遇了不少挫折。

而以馬占山為首的黑龍江愛國軍民就在嫩江橋地區有力抵抗了日本的侵略,這次行動被稱為「江橋抗戰」。這場戰役是東北人民第一次有組織的、較大規模的對抗日本侵略者的民族自衛戰爭。

這場戰鬥激起了東北人民的抗日鬥志,推動了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

馬占山(資料圖)

記者:當下,我們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在這個時間節點上,追憶這段歷史,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啟發?

彭鵬: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第一次取得了對外戰爭的全面勝利,九一八事變作為抗日戰爭的起點,也拉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抗日戰爭的勝利讓中國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尊重,完成了近代中國從「沉淪」到「上升」的轉變,成為中華民族復興的轉捩點。

重新回顧這段歷史,讓我們更珍惜今日的和平。 “以史為鑑,開創未來”,中國共產黨能夠帶領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也一定可以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彭鵬: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抗日戰爭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勿忘九一八/侵華731部隊新罪證 七名「惡魔技師」紀錄曝光

傾城之戀/尋訪戰爭愛情故事 香港是繞不開的坐標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